北影節創投:為年輕創作者插上一雙翅膀

2023-05-12 16:21:44 來源: 《環球》雜志

第十三屆北影節項目創投終審評委會,從左至右依次為張冀、黃軒、姚晨、陳可辛和文牧野

    年輕創作者帶著包裹電影之夢的種子來到電影節展這片土壤,作為前輩的評委給出建議並進行“澆灌”,業內各投資、制作、發行、技術公司爭相與看中的項目洽談並“施肥”,電影之夢的種子得以破土發芽。

文/《環球》雜志記者 劉娟娟

編輯/胡艷芬

  “這是我們在創投希望看到的人,他有一定的磨練,人生又經歷了一些變化,然後我們再一點,他可能就通了。就是十年磨一劍,現在劍要出鞘了,這一刻就要發軔了。”

  “這幾天感覺很不真實,像做夢一樣。(得獎)首先是開心,但立即就變成一種鞭策,壓力很大。”

  以上,分別來自今年北京國際電影節項目創投單元,《環球》雜志記者對評委張冀以及獲得“評委會特別推薦項目”“最佳原創劇本項目”獎的創作者裘勝斌的採訪。

  在電影節展,項目創投並不像競賽單元、展映單元、大師班、主題論壇那樣受大眾關注,但這個板塊卻承托著電影節展的生命力與創造性。年輕創作者帶著包裹電影之夢的種子來到電影節展這片土壤,作為前輩的評委給出建議並進行“澆灌”,業內各投資、制作、發行、技術公司爭相與看中的項目洽談並“施肥”,電影之夢的種子得以破土發芽。

等一場雨

  一個30多歲的男子,北漂多年一事無成,因為父親病重而回到故鄉,成為氣象局的一名外聘員工,人生倣佛止步不前。恰在此時,小縣城遭遇幾十年一遇的大旱,正如他的個人困境。男子暗戀天氣預報節目的女主持人,有一天,主持人播錯了氣象資訊,為了讓她誤報的“有雨”變成“真的”,男孩為她造了一場雨。

  裘勝斌帶著還在修改中的劇本《預報有雨》來到第十三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項目創投終審路演的舞臺,短短十幾分鐘的項目介紹便打動了臺下的評委、觀眾及業內相關公司。

  “最後那場雨造出來之後,男孩發現其實不是為女孩造的,更多地是為他自己造的。”項目創投榮譽發布酒會上,記者眼前的裘勝斌,安靜靦腆,像個剛畢業的大學生。他説這個故事脫胎于自身經歷。

  裘勝斌本科在廈門大學學習日本語言文學,因為熱愛電影,後來又考進北京電影學院文學係。畢業後,他在影視公司做策劃,也作為編劇參與過院線電影和網劇制作。他一直在尋找一個合適的故事,來創作自己的第一部長片,但隨之而來的是一些否定和打擊,他對適不適合做這行産生了自我懷疑,加之外部的一些衝擊,2021年,他陷入一種抑鬱和焦慮疊加的狀態,又適逢父親生病做手術,他便回到家鄉江西婺源陪伴父親。

  “那時我覺得自己的人生好像從憑著對電影的熱情一路往前衝,突然進入到一個停滯的狀態,感到未來很迷茫。”裘勝斌對記者説,2021年的整個夏天,他每天起床後就去河邊散步,然後回到房間把自己關起來寫這個故事,母親問他在幹什麼,他就謊稱在做委託創作的工作。《預報有雨》的故事就是在這樣的狀態下寫出來的。

  説起這個故事創意的起點,裘勝斌依然有些興奮,“這個點子就像自己長出來的,而背後是無數個不滿意的方案。那天我和朋友走在路上,突然間就有了這個想法,我馬上講給他聽,他表現得非常興奮,説這比我之前提過的方案都要好。我當即就決定要把這個故事寫出來。”

  《預報有雨》的故事裏不只有裘勝斌個人的困境,還有他同學等同齡人的困境,他的一個高中同學選擇出家,這給了他很大的觸動。“我想起我們的少年時代,大家一起玩,對未來充滿美好的想像,但邁過30歲這道坎,突然間各自都進入了一種停滯狀態,每個人都在尋找一些適合自己的方法去突破。20多歲的時候展望30歲,覺得好像一切都會自然地向前展開,但事實上人生不都是這樣的,人到了一定階段會進入一個瓶頸期。我就想把瓶頸期的這種困境跟大家分享,然後就創造了從北京回到家鄉,在氣象局工作的這麼一個人物形象。”

  有了人物雛形,裘勝斌又到老家氣象局做了一些採風調研,慢慢地豐富了這個人物的世界。他告訴記者,在講述故事之余,他還想借這部影片去做一些與氣象相關的有趣的事。按照他的計劃,影片將會呈現和放大炎熱的氛圍,最終推向結尾的那場大雨,那場雨是為暗戀的女孩而造,更是為男孩自己而造,他的人生早就渴望一場大雨。

  “這個故事本身也激勵了我自己,我希望它能給大家帶來一點小小的力量。”裘勝斌對記者説,“我認為這比實現我自己的電影夢更重要。”

4月25日,裘勝斌在北影節項目創投終審路演現場介紹自己的作品《預報有雨》

  裘勝斌等的這場“雨”,終于在今年北影節項目創投的頒獎現場傾盆而下。他3次上臺領獎,分別領取了“評委會特別推薦項目”“最佳原創劇本項目”以及“電影音樂扶持計劃”3個獎項。這個沉默靦腆的年輕創作者,並未表現出過度的興奮,而是暗暗下定決心,要把獲獎當作新征程的起點,未來要頂著壓力一步一步向前走。

插上一雙翅膀

  “以前我也跟一些公司聊過,很多公司就覺得你這個故事不錯,你可以賣給我,我把它改得更商業,但你不能拍,你不要當導演,我找別的導演來拍。”裘勝斌向記者感嘆,他也不是沒有猶豫過,但慶幸自己最終堅持到了現在,“我不願意放棄這個機會,因為畢竟這是我自己講出來的故事。恰好這次北影節我把它重新拿出來尋找機會,很榮幸一直走到現在,至于獲獎,還蠻意外的。”

  從初審、復審到終審,北影節項目創投的評委們對待項目的態度,讓裘勝斌很感動,“評委們的那些問題,是仔細看過劇本之後才能提出的。他們也提了很多中肯的意見,其中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怎麼讓這個故事落地,可能我這個故事有一點點日係的感覺,包括一些臺詞,姚晨老師覺得有點偏日漫,如果我要拓寬觀眾群體,這個問題就要解決。”

  本屆北影節項目創投環節,導演、監制陳可辛擔任評委會主席,與導演、編劇張冀,演員、監制姚晨,導演、編劇文牧野,演員黃軒共同組成終審評委會。今年的創投單元評委會從編、導、演身份出發,對參評項目進行細致而全面的分析篩選。

  項目創投終審路演現場就像答辯會,在十幾分鐘有限的時間裏,年輕創作者努力展示自己的項目,試圖得到評委和觀眾的更多關注,而評委們拋出一個個犀利的問題、建議,比如“人物、故事還是有一點套路”“你這個故事很吸引我,但講得還不夠清楚”等等。

  編劇出身的張冀對記者説,評委們之所以能夠一針見血地指出年輕創作者們的不足之處,是源于自身的經驗,“就像中醫一樣,病人看得多了,自然而然望聞問切一下子就完成了。一個劇本,你一眼就知道問題的重點在哪,不是結構出了問題,就是主題出了問題,或者人物出了問題。你能看到問題,幫助他指出問題,這些都來自于經驗。”

  張冀曾憑借影片《中國合夥人》獲得第四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獎,憑借影片《奪冠》獲得第三十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編劇”獎,此外他還擔任影片《我和我的祖國》之《相遇》的編劇,擔任影片《一點就到家》的劇本監制,他首次擔任導演並編劇的影片《長沙夜生活》正在院線上映。

  關于項目創投的評選標準,張冀表示:“首先要新,創新是電影藝術的最高品質之一,突破規則和約束是很難的;其次,也不能為了新而新,而是要真誠,用自己的生命體驗去創新;然後就是技術,就編劇來説,你不寫足成千上萬個小時,就達不到那個技術,想再多你也表現不出來。”

  張冀告訴記者,他覺得自己有責任給年輕人具體的指導,“雖然只是短短的幾句話,但這幾句話指出的應該是這個項目目前缺陷最大的地方,他這個本子改來改去改了很久,他內心一定知道哪裏有欠缺,卻深陷其中,你點出來,往往正如他所料,你提出可能的解決辦法,他馬上就通了。我們評委既是專業人士,也是觀眾,我們能夠從另一個維度和視角幫他們進行調整。真正好的創作者,應該是勇于接受意見的,是不斷打開的、不斷嘗試的。”

  《預報有雨》讓張冀眼前一亮。“我們在創投環節希望看到這樣的人,他有一定的磨練,人生又經歷了一些事情,今天被我們看到,然後一點,他就通了。創作就是一個通的過程,一通就會走向另外一個維度,就像一條直線突然裂變。所以,不要放棄你每天在做的事兒,你每天都在創作,你看起來好像是自我封閉的,好像也比較清貧,在你闖出來之前也不太被人重視,但突然有一天你發現,積累到一定程度,你的創作就上升到了另一個維度,有時候是機緣巧合,創作的魅力就在這裏。”

  張冀告訴記者,他從裘勝斌身上看到了年輕人特有的那種珍貴的東西,“就是又真誠又很執拗的那種。你能看到這個人物,他內在的東西不被人理解,他好像跟這個世界有話要講,但是他又覺得這個世界不會聽,所以就要抱怨幾句,他有時候像是故意要抗拒這個世界,但其實內心是想接近這個世界。”

  在創投被看見、被指點,對于年輕創作者來説,恰如插上一雙翅膀,破繭成蝶,開始在更大的舞臺上展翅飛翔。

破繭成蝶

  除了裘勝斌和《預報有雨》,本屆北影節創投,還有不少項目讓人眼前一亮。比如獲得“最具商業潛力項目”獎的《駕》,講述了農村婦女李桂英的10年生命歷程,一輩子從未離開村莊的她,卻在43歲因丈夫意外離世而被迫開車上路,10年的風霜雨雪讓她在路上站穩腳跟,最後主動選擇“遊牧生活”,走向心中的自由之路。這個已完成劇本創作、正在融資的項目,將目光投向被主流敘事忽視的“邊緣女性”,關注女卡車司機這個群體,傳遞出對大時代下個體的人文關懷。為了創作《駕》,年輕創作者劉芳曾跟隨女卡車司機群體數月,體驗生活。

  裘勝斌説,希望大家都能凝聚起來,從各自關注的領域挖掘獨特的角度,找到不同人的困境,然後各自攀登,大家一起在山頂見。

  裘勝斌並不求快。“我認為這個片子今年就拍太倉促了。任何一個電影想要拍好,從籌備到開機,至少需要兩個月的時間,你要找演員、要看景、要跟主創探討方案,夏天就過去了。”他告訴記者,項目創投洽談會上有很多電影相關公司找他洽談,包括投資公司、制作公司、發行公司、宣傳公司等等,他想找到相互契合的、專業的人去負責其他方面工作,而自己則專注于創作。等電影拍出來之後,他要帶著《預報有雨》回歸北影節。

  從北影節創投走出來,再回歸北影節,就像完成了一份漫長的作業。在今年北影節注目未來單元,在國內外一眾青年導演中,山西導演菅浩棟憑《黑夜將至》獲得“最受注目導演”獎,而在去年北影節項目創投單元,這部影片獲得“優秀制作中項目”獎。在去年的平遙國際影展上,《黑夜將至》獲得“費穆榮譽·最佳影片”“迷影選擇榮譽”“桐葉榮譽”三項大獎,同時他借錢拍電影的故事也被業界爭相傳播。

  這些年,還有多個年輕創作者和影片從北影節創投破繭成蝶,被更多觀眾看見,比如顧曉剛的《春江水暖》、徐磊的《平原上的夏洛克》、喬思雪的《臍帶》……

  “年輕人登上創投的舞臺,有的人被挑中,有的人沒有被挑中,這當然是為某些人實現電影夢想創造了捷徑。但其實也沒什麼捷徑,這條路還得你自己走。”張冀對《環球》雜志記者説。

來源:2023年5月17日出版的《環球》雜志 第10期

《環球》雜志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志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志”。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