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繁忙的文化“牽線人”

2023-05-12 07:38:03 來源: 《環球》雜志

 

3月23日,觀眾在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參觀

  繪畫、雕塑、圖書、戲劇等文化交流載體,正在文化“牽線人”的“穿針引線”下從網絡空間重回3D現實世界。

文/《環球》雜志記者 樂艷娜(發自北京) 林寧(發自香港)

編輯/張海鑫

  到比利時的布呂熱萊特天堂動物園看望大熊貓“寶弟”“寶妹”,到法國巴黎拜訪中國駐巴黎旅遊辦事處,到蒙彼利埃的美術館去“堵”因罷工而不能上班的館長,到尼斯尋找可以舉辦展覽的場地……方梓熙的3月,過得異常忙碌而精彩。

  這位從法國留學歸國、與同伴一起創建了四川夯丸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夯丸文化)的姑娘,正試圖把2022年在四川成都成功舉辦的“黑與白”熊貓藝術創意展推向歐洲,重啟新冠疫情前進行的合作項目,並探索更進一步舉辦文化交流活動的可能性。

  中國疫情政策調整優化之後,像方梓熙一樣的文化“牽線人”重歸忙碌,繪畫、雕塑、圖書、戲劇等文化交流載體,正在他們的“穿針引線”下從網絡空間重回3D現實世界,並呈現出更加多元的包容性和更加活躍的交流性。

把展覽推廣到歐洲

  “黑與白”熊貓藝術創意展以大熊貓為核心元素,展示了薛康、周孟棋等8位國家級藝術獎項獲得者、非遺傳承人等帶來的傳統藝術作品,也囊括了Amazing Panda、萬物籍等藝術品牌設計的潮流藝術作品,還包括含有相關數字藝術品和數字創意藏品。

  “中國這些年的蓬勃向上要如何讓國外了解?我覺得藝術是個很好的途徑。外國人,特別是歐美人認為,藝術是非常高尚的,只有在優質的環境中才能大規模地産生優秀的藝術作品。熊貓藝術創意展上的這些作品,我覺得創作水準是不遜于外國藝術家的,這很能説明問題。我把這個展覽帶到歐洲,就是希望外國人能通過這些文化載體去了解中國,看到中國的發展越來越好,中國的文化極具包容性,中國的藝術作品品質非常高。”方梓熙對《環球》雜志記者説。

  由于歐洲大部分的博物館和美術館都會提前一年訂好下一年的展覽計劃,方梓熙此行並沒有敲定展覽的落腳地。她的計劃是,通過繼續走訪和溝通,在今年下半年或明年中法建交60年之際,把展覽辦到歐洲去。“布呂熱萊特有大熊貓館,蒙彼利埃是與成都最早締結國際友好城市的城市,而尼斯是我留學過的城市,我的導師也很支援我,這些城市都是我的意向之地。現在人們一談到對外文化交流首先會想到‘北上廣’,但成都這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城市其實也可以發揮非常獨特的文化‘潤滑劑’作用。”

2月6日,廣之旅國際旅行社的首個赴泰國旅遊團在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出發

  這一次歐洲行,讓方梓熙體會到線下交流的重要性。“對談的魅力就在于,它可以根據實時情況而不斷變化,而不是隔著螢幕在不知道對方表情或情緒變化的情況下敲一段沒什麼情感的文字。面對面交流,可能就因為今天天氣比較好,談得就比較愉快,或者我們互遞一個眼神,彼此就心領神會了”。不過,由于通貨膨脹以及一些社會矛盾導致歐洲物價上漲,“出差費用是疫情前的3倍左右”。方梓熙説,她暫時先不考慮盈利的問題,“我覺得在歐洲辦第一期展覽是賺不了錢的,但我相信,如果能持續辦下去,未來肯定能盈利。”

  夯丸文化其他幾位創始人與方梓熙一樣也都有留學經歷,她們一直熱衷于擔當文化“牽線人”的角色。“讀書的時候長期置身于國際語境,如果不從事這樣的事業,我覺得有一點對不起自己的經歷。我們這樣一批人如果在國內創業成功,也能讓更多的留學生看到,中國有良好的創業環境,在國內落地去做國際化的東西是有前途的,而這樣做的人多了,也會進一步提升中國的國際形象。”方梓熙説。

藝術展上的文化碰撞

  香港畫廊季豐軒的創辦人季玉年把《環球》雜志記者領到兩幅充滿視覺衝擊力的畫作前,指著滿幅紅色和滿幅黃色的兩個布本娓娓道來:這是來自上海的藝術家薛松今年創作的《法自然係列-繁花》和《法自然係列-秋實》。3月,薛松剛帶著這兩幅畫作在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上亮過相。

  季豐軒1991年于香港成立後,一直致力于促進東西方藝術交流,在香港享有很高的知名度。除了將薛松、李華弌等中國畫家的作品推向國際,季豐軒還把大量的國外藝術家介紹給中國觀眾。從1996年在香港推介巴黎畫派,到今年在巴塞爾藝術展推出委內瑞拉畫家奧斯瓦爾多·維加斯的作品,季豐軒的觸角伸向了世界各地。

  季玉年介紹,畫廊計劃于今年5月舉辦敘利亞畫家齊亞德·達盧勒的作品展,10月她還要攜陶藝家白明和他的青花瓷作品亮相意大利國家美術館,並計劃在深圳或上海開辦畫廊。

  她説,自己變得非常忙碌,像疫情期間那樣可以自由看書的時光明顯減少。各國想要進軍亞洲市場的藝術家找她,知名的美術館也找她,作為文化“牽線人”的她自嘲應酬變多了,生活也變喧囂了,“像摩托車開上了高速路一樣,時速達到300公里,根本停不下來……”

  2023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匯聚了來自32個國家及地區的177間藝廊,在這裏,《環球》雜志記者見到了很多像季玉年一樣重新開始繁忙的藝術家和畫廊經營者。

  余國梁是墨齋(INK studio)的創始人兼總監。在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上,他遇到了業界的很多老朋友,“闊別三年,大家不約而同在香港聚首,能近距離觀賞畫作,面對面交流,十分難得。”

  墨齋在北京草場地藝術區設有固定的展示空間,還在美國紐約設有工作室,會不定期舉辦展覽。作為向中美兩國受眾展現當代水墨藝術的畫廊,墨齋計劃今年5月在北京推出墨齋10周年回顧展,展出12位水墨藝術家的作品,並在秋天舉辦兩場個人作品展。

  北京蜂巢當代藝術中心總監楊鑒對《環球》雜志記者表示,繪畫作品作為傳統藝術形式比較依賴線下觀摩體驗。疫情期間,由于觀眾無法到場觀看,很多線下項目被迫延期、擱淺等等。政策調整後,蜂巢當代藝術中心無比珍惜能夠線下參展的機會,因此要了更大的展位,其所代理的藝術家們也更願意拿出作品來配合展出。

走出去,引進來打造東亞市場

  對“一臺好戲”創始人、董事長漢坤的採訪,是在他奔波于泰國、韓國的行程間隙中進行的。2020年,漢坤在上海推出了首部環境式駐演音樂劇《阿波羅尼亞》,顛覆的觀演關係迅速贏得了口碑,即使每日演出,仍然一票難求。隨後的兩年裏,《桑塔露琪亞》《你好,我找Smith》《宇宙大明星》等多部作品相繼被推出,並在長沙、成都、廣州、杭州等城市設立了環境式駐演劇場分館。

  “去泰國是計劃9月把泰國原創的點唱機音樂劇引入到國內,劇裏有一首歌中國觀眾很熟悉,就是早年草蜢樂隊的《失戀陣線聯盟》,翻唱的就是泰國歌手通猜(Bird Thongcha)的作品。這是我們與泰方第一次合作,需要到府拜訪面對面敲定細節,把合同簽下來。”漢坤對《環球》雜志記者説,“泰國本土專門做音樂劇的公司只有一家,合作起來就比較簡單。我還去跟泰國一些版權代理商聊了聊,他們向我推薦了泰國比較優秀的一些電影電視內容,因為泰國在這個領域表現更出色,我們在看是否能對這些作品進行舞臺劇的改編,在中泰舞臺上呈現。”

  至于去韓國,除了對現有合作方進行“三年總結性”拜訪外,漢坤還考察了韓國的文化和演出市場,尋找新的可能合作的制作人,欣賞當下熱演的劇目,看看是否有適合引進的內容,等等。“在新潮和傳統音樂劇中各選擇了一兩部比較優秀的作品,進入了前期溝通的階段,還沒有確定引入。另外,由于‘一臺好戲’與韓國之間的合作比較多,我們也計劃在韓國成立一家分公司,以便在開展版權合作業務的同時,也能和當地的主創團隊共同開發優質原創內容。”

  漢坤發現,這次去韓國,由于當地通貨膨脹較為嚴重,再加上旅遊業重啟,人們傾向于將有限的資金用于旅遊而非演出這樣的文化消費上,這導致韓國演出市場相較于疫情前活躍度大為降低。而由于中國演出市場這幾年表現突出,韓國主創團隊越來越多地開始考慮與中國演出公司進行合作。“從趨勢來看,未來中國、韓國、日本市場將出現更多融合的跡象,形成一個東亞市場,而非像以前那樣單打獨鬥。這次我在韓國看了一部以中國武術為主題的戲,市場表現就非常不錯。聯動起來做內容的開發,在幾國同期上演,同時在主創和幕後環節加強交流合作,就有希望把演出做成一個大眾市場,而不是現在的小圈層市場。”

文化+旅遊,新線路新設計

  2月6日是中國試點恢復出境團隊旅遊業務首日,標誌著中國出境團隊遊時隔3年按下了“重啟鍵”。當天至3月5日的短短一個月裏,廣州廣之旅國際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之旅)全國係統共組織了十余個出境遊或乘坐新航線的全國首團,以團隊遊、自由行、簽證等不同類型的出境遊産品及服務,組織了近1000名遊客出境旅遊。

  “除了重開出境遊之外,業務團隊一直在積極了解國外供應商變化的情況,參與旅遊推介會和展會,對重點線路重新進行考察……我們的2023年開局,確實非常忙。”廣之旅副總裁黃靜茹在接受《環球》雜志記者專訪時表示。

  黃靜茹預計,今年下半年廣之旅會更忙碌。“疫情政策調整優化初期並沒有碰到小長假,不是傳統的旅遊旺季,而國外的旅遊資源也沒有準備好馬上接待中國遊客。從目前情況來看,境外旅遊目的地包括國際航班、旅遊用車、餐廳、景點接待規模、導遊服務、境外服務供應商等接待環節仍處于重構及持續增加供應的階段。廣之旅作為旅遊服務供應商,也會對境外旅遊資源各環節再甄選、再梳理、再掌控、再整合,為市場提供高性價比的優質出境遊産品。隨著我們與國外供應商溝通不斷增多,相信中外旅遊服務商的準備會越來越充分,我對接下來小長假以及下半年的境外遊旅遊市場非常樂觀。”

  與廣之旅的供應商多為服務全球范圍遊客的大型企業不同,北京首航國際旅行社旗下的星際雲旅行更多地依賴能提供特色定制服務的中小型地接社和當地旅遊資源。

  星際雲旅行主要規劃中東、非洲、南美和澳洲線路,其首席執政官劉文告訴《環球》雜志記者,今年1月他去了土耳其、埃及、摩洛哥、烏幹達,拜會曾經的合作夥伴,尋求拓展新的旅遊線路和合作可能。“很多合作夥伴因為疫情公司倒閉了,一年多來油價上漲等因素也導致包車公司的利潤難得到保障,所以再拿不到以前的價格了,這就需要我去談新的合作關係,或重新簽訂合作合同。”

  不過,劉文此行發現了境外遊的許多新特點,比如中文導遊比以前好找了,“疫情之前就有很多人在學習漢語,疫情期間也有不少人考取了中文導遊證。可以説,他們一直為中國遊客重新回來做著準備,其中有一些還在小紅書等國內社交媒體上開了賬戶,以吸引中國遊客”。與此同時,一些中國投資人也在國外投資了文化旅遊産業,成為更容易溝通的旅遊新服務商,“在埃及黑白沙漠,就有中國人投資開辦的一家帳篷酒店,可以在那裏仰望星空;在烏幹達還有一家中國人投資的酒店,全部建築材料都是用竹子,很有特色”。

  疫情期間,劉文還嘗試在國內做了幾次研學遊,積累了一些經驗。接下來,他計劃將這種形式與自己擅長的境外遊結合起來,組織一些針對青少年的境外研學遊,“這涉及許多新的旅行方式和內容,因此我也還需要多次出國確認相關細節。我預計到今年年底,境外旅遊市場差不多能復蘇到疫情前的水準,我也會變得更加忙碌”。

  文化的交流互鑒不是自然而然發生的,而需要有像方梓熙、漢坤等眾多文化“牽線人”在其中穿針引線,並從中尋找新的機遇與意義。疫情之後重新繁忙起來的他們,將給文化及文化市場帶來什麼樣的變化,值得期待。

來源:2023年5月3日出版的《環球》雜志 第9期

《環球》雜志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志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志”。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