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團”,沒有劇本的劇本殺?

2023-05-11 07:37:43 來源: 《環球》雜誌

 

2017年8月25日,在北京保利國際會展中心,一名展商(左)與玩家體驗一款桌面游戲

  真正的跑團通常會耗時幾十個小時,玩家需要花上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才能真正迎來游戲的大結局。

文/楊雅婷

編輯/樂艷娜

  “跑團”,這項風靡國外的桌面游戲,近兩年也開始被中國年輕人青睞。跑團到底是什麼?它為何能從國外火到國內?

沒有劇本的桌游

  跑團,是一種桌上角色扮演游戲(TRPG),它和大眾熟知的“劇本殺”有很多相似之處。每場跑團游戲往往由三至五人組成,其中一人擔任主持人,負責協調幾位玩家之間的溝通、描述游戲世界的狀況和變化,其餘幾位玩家則是扮演者,他們需要完全沉浸在虛擬世界裏,專心扮演自己的角色。

  如果説劇本殺像一場“電影”,那麼跑團更像是一場“連續劇”。不同於劇本殺“短平快”的節奏,真正的跑團通常會耗時幾十個小時,玩家需要花上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才能真正迎來游戲的大結局。而且,為了保證劇情的連貫和團隊之間的合作,玩家在中途不能“跳車”。

  有人也將跑團稱為沒有劇本的劇本殺,或是大人版的“過家家”。相比於劇本殺已經設定好了劇本走向,跑團創造的故事世界更為開放——完全打破劇本的限制,擊穿規則的框架,給予玩家高度自由的行動空間:沒有人物劇本,沒有服裝道具,玩家可以完全發揮自己的創造力來設計自己的角色,只要做到自圓其説即可。同時,他們需要主動與主持人互動,才能得到想要的信息。

從單一到多元

  跑團的誕生可以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當時,美國保險公司推銷員加裏·吉蓋克斯設計了一款《龍與地下城》(DND)游戲。這款游戲一經面世,不僅迅速風靡全球,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影響着後續其他角色扮演游戲的設計。

  《龍與地下城》是地城探索類桌游的“鼻祖”,它打造了一個奇幻的地下世界,玩家通過扮演諸如騎士、法師、盜賊等角色,在這個虛擬世界裏冒險、打鬥。在美劇《生活大爆炸》中,天才“書獃子”謝爾頓最愛的桌游正是《龍與地下城》,而在另一部美劇《怪奇物語》的開篇,幾個角色聚在地下室,一會扮演惡龍、一會扮演巫師的劇情,也正出自於這款跑團游戲。

  以《龍與地下城》為代表的地城探索類游戲給予了玩家龐大的世界觀、令人津津樂道的劇情,也讓玩家在戰鬥中不斷成長,不過,由於游戲節奏過於冗長、結果由運氣而非技能主導等被玩家詬病的問題不斷涌現,這款游戲風靡的趨勢慢慢放緩,與此同時,跑團逐漸衍生出更多風格和種類。

  比如,由同名小説改變的游戲《克蘇魯的呼喚》於2018年問世,這款游戲融合了恐怖和解密元素,吸引了一大批對克蘇魯文化、神秘符號學和古神設定感興趣的狂熱粉絲。玩家通過扮演一位私家偵探,與黑水島上的各種人物進行交談並獲取信息,進而去調查曾發生在島上的一樁神秘慘案。

  現如今,隨着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跑團游戲也慢慢從線下轉移到線上,包括Roll20、Fantasy Grounds、Discord等在內的專業&&為玩家特意打造了地圖、角色卡、擲骰等功能,讓玩家獲得極佳的游戲體驗。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玩家開始嘗試製作自己的跑團,並通過網絡與他人分享。

“跑團”在中國

  雖然跑團在國外已經發展得非常成熟,但在中國還是一項相當“年輕”的游戲活動。《龍與地下城》等游戲誕生後也曾受到中國玩家的火熱追捧,但參與游戲的門檻較高等原因,導致跑團的玩家人群一直比較固定,也一直不曾破圈。

  直到去年下半年,跑團開始在國內迅速升溫。“00後”玩家是這款游戲的主力軍,其中不乏一些初高中群體——他們在寒、暑假時,在父母的陪伴下,來到線下體驗這款游戲。比起劇本殺的固定劇本,年輕一代顯然更喜歡親自參與“制定”劇本的深度參與感。這個過程也更能讓他們放下手機、遠離網絡,重新激活快節奏生活中被信息洪流裹挾衝散的想象力。

  在一些社交媒體上,涌現了不少第一次在線下跑團社參與游戲的初體驗玩家,他們紛紛發文,分享自己的“獵奇”感受,有許多人&&“我覺得比劇本殺好玩太多了”。在抖音、嗶哩嗶哩等長、短視頻&&上,諸如“跑團速成班”等的經驗分享類視頻也獲得超高點擊量,一些專門運營跑團節目的博主甚至&&,他每條視頻下方都會有新人“求入群”。

  隨着跑團游戲越來越受到追捧,線下跑團社的生意也愈發火爆。在大眾點評App上搜索“跑團”二字,你會發現有不少線下店可供選擇,它們大多集中在交通便利的鬧市區,人均消費為150元人民幣左右,游戲內容多以《克蘇魯的召喚》等曾接受過國際市場打磨的經典作品為主。

  顯然,跑團游戲激起的水花已越來越大,但它最終會掀起一股風靡全國的文化浪潮,抑或只能曇花一現?時間會給出最終的答案。

來源:2023年5月3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9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