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制造”的面子和裏子

2023-05-10 07:35:46 來源: 《環球》雜志

 

2016年2月13日,在印度孟買,印度總理莫迪(中)出席“印度制造周”開幕儀式

  盡管印度多年來持續推動制造業發展的軟硬體建設,但其基建物流、勞動力技能、營商環境等方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文/《環球》雜志記者 宿亮

編輯/林睎瑤

  2014年,當時上任還不足半年的印度總理莫迪公布了一項新戰略,名為“在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在英文中,這一戰略的名字與“印度制造”(Made in India)只有時態的差別。但這一細微差別反映出,莫迪政府的重點並不僅僅是國內制造業和出口,而更多關注跨國企業面向印度的投資和生産。

  另外,“在印度制造”戰略的標識是一只獅子的剪影。很多人習慣于把大象視作印度在國際舞臺上的形象,卻忽略了印度國徽上最醒目的動物其實是四只面向四方的獅子。莫迪政府或許是希望用這樣的標識提醒世界,印度對于發展制造業也有自己的“獅子心”。

“在印度制造”這些年

  莫迪政府2014年提出的“在印度制造”有三大主要目標。首先,制造業年均産值增長12%至14%。第二,到2022年,新增1億個制造業工作崗位。第三,到2020年,確保制造業對國內生産總值(GDP)的貢獻率達到25%。不過,第三個目標的實現時間先後被改為2022年、2025年。

  2024年,該戰略提出十年之後,印度將迎來新一輪選舉。那麼,截至目前“在印度制造”的成績如何呢?

  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14年到2021年間,印度制造業年增長率只有2015年超過了12%,其他年份均低于10%;制造業佔GDP的比重在2015年達到16%,但此後一路下滑,2021年的數據為14%。僅從這個數據看,很難説“在印度制造”接近了既定目標。

  盡管印度2022年經濟增長率達到6.7%,全年GDP接近日本的八成。但從産業結構看,制造業也只佔到15%。這説明,印度仍是一個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體,貨物貿易長期處于逆差的狀態。而且從出口貨物類別來看,核心産品還是礦産和珠寶。換句話説,經過近十年的戰略性發展,印度制造業依舊不太行。

  從今年的最新數據看,印度進口額持續萎縮。雖然有不少印度官員將這一跡象視作“在印度制造”成功的重要表現之一,但也有分析人士提出,進口額萎縮實際上與國際能源市場價格波動、高通脹抑制國內需求等因素密切相關,並不能視其為印度制造業發展的積極信號。

  更為重要的是,印度進口額萎縮的同時,出口表現也並不理想,萎縮幅度甚至超過了進口。將其放在世界經濟發展不確定性較強的大背景下,印度制造業未來發展面臨的挑戰就更大。目前距離2025年還剩下不足三年,想要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把印度制造業佔GDP的比重再提高10個百分點,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顯然,“在印度制造”的目標和莫迪政府的“獅子心”之間還有很大的差距,不過,仍有不少國際機構對于印度制造業今後的發展持樂觀態度。美國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之前預計,到2031年,印度制造業佔GDP的比重能夠超過20%。這意味著,印度制造業産值要從目前的不到4500億美元增長到1.5萬億美元的水準。

  事實上,制造業在印度是個“老大難”問題。盡管人們普遍認為,印度年輕人口比例高、制造業成本低、投資和商業環境相對寬鬆,但這些“明顯的”優勢並沒有在多年裏轉變為現實的經濟紅利,更不用説達到莫迪政府期待的“新的全球制造業中心”。

  印度制造業,問題到底出在了哪裏?

智能手機制造是突破之道嗎

  “在印度制造”表現不及預期,最急的肯定是莫迪政府。

  在世界經濟中,有一個名詞,叫做“印度式增長率”,指的是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印度經濟增長率長期維持在4%,與同時期崛起的亞洲其他國家形成鮮明對比。例如,1950年代,韓國每人平均收入不到印度的兩倍,1960年代兩者差距擴大到4倍,到1990年代差距已經大于20倍。

  “印度式增長率”是印度經濟學家的心結。2022年,印度經濟增長率從上一年的8.7%滑落至6.7%。盡管在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的背景下取得這樣的增長已屬不易,但足以引發印度人對于經濟增長乏力的恐慌。

  印度儲備銀行(央行)前行長Raghuram Rajan警告,印度經濟增長減速的趨勢可能延續,特別是全球經濟減速、國內投資意願不足、央行跟隨美聯儲加息等因素疊加,很有可能改變民眾對于“莫迪經濟學”的看法。

  “莫迪經濟學”主要指莫迪在主政古吉拉特邦時大力改革,充分利用勞動力、資本等經濟發展資源,興建基礎設施、增加外貿出口,有力推動了當地經濟增長。不過,從當前情況看,與當時作為首席部長的莫迪相比,如今總理莫迪的經濟成績單並不鮮亮。

  2020年,獲得連任後還不足一年,莫迪政府匆匆推出一項産業促進計劃,主要內容是組裝手機。根據政府的政策,全球智能手機品牌在印度設廠能夠獲得每種設備4%至6%的成本補貼獎勵。另外,對于半導體、螢幕等電子元件制造企業,印度政府也提出了相關激勵政策。

  幾年來,這項計劃取得的主要成績是印度成為了智能手機全球第二大制造國,美國蘋果公司、韓國三星公司等主要智能手機品牌都在印度設廠。印度移動與電子産品協會(ICEA)預測,印度2023年智能手機出口額可能超過100億美元。

  不過,智能手機制造增長的同時,其他電子産品,如平板電腦、伺服器等硬體制造並沒有如印度政府規劃的那樣快速增長。而且,印度智能手機制造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組裝階段,很多關鍵零部件仍需進口。這表明,印度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並沒有得到本質性的改變。而改變這種價值鏈分工、提升印度制造業水準和産能,正是莫迪政府向國民承諾的政策目標。

  2019年,莫迪政府在“2030年願景”中提出,要改變印度在全球貿易體係中的地位,將印度融入全球供應鏈體係中。換句話説,印度政府希望跨國企業在印度設立工廠,不僅給印度龐大的消費者群體生産産品,也從印度向全球出口産品。

  在不少經濟學家看來,這種目標反而是症結所在。要知道,重構全球價值鏈體係是一件成本高昂的事情,跨國企業在印度設廠往往是基于靠近終端消費市場的考慮,而不是為全球布局。另外,有分析人士指出,在數字技術革命正變革制造業的當下,印度仍在依賴勞動力密集的制造産業,這並不是符合時代要求的突破之道。

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4月24日發布新聞稿説,根據聯合國世界人口預估,印度4月份將成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對印度政府來説,如何改善民生是發展經濟和贏得明年初選舉的關鍵。

  然而,最新數據顯示,印度今年3月的總體失業率達到7.8%,是近三個月以來的新高。其中,城鎮失業率達到8.4%,鄉村失業率達到7.5%。有分析顯示,印度在制造業領域提出的多項政策並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無力為每年新增的1200萬年輕勞動人口提供工作崗位。

  到底是哪些原因限制了印度制造業的發展?

  盡管印度多年來持續推動制造業發展的軟硬體建設,但其基建物流、勞動力技能、營商環境等方面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在印度,停電對民眾和中小企業主來説並不鮮見。整個國家電力係統充斥著復雜的發電廠所有制、扭曲的煤炭價格體係和嚴重的環境污染,很難給制造業提供穩定和廉價的電力供應。以印度較為低效的鐵路係統為代表的物流體係,同樣是制造業發展的重大瓶頸。同時,印度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準低、職業技能欠缺也是長期限制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雖然印度的全球營商環境排名近幾年連續提升,但其工業用地供應、稅收政策調整、行業標準統一等營商成本仍持續增加。2021年,印度政府向議會提交的文件顯示,2014年以來,近3000家外國企業關閉了在印度的業務。

  國際評級機構標普近期在一份報告中提出,印度存在經濟改革政策不確定性較高的問題。由于印度中央和地方關係較為復雜,國內工會對于鼓勵大制造業企業的相關政策不滿等因素,導致印度促進制造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執行效率不高,改革進展受到掣肘。

  另外,世界經濟大環境也給印度制造業發展前景帶來影響。一方面,印度國內通脹高企加上美聯儲持續加息,迫使印度央行不得不提高基準利率,因而抬升了企業的借貸成本;另一方面,印度推動制造業發展計劃過度依賴出口增長,而全球經濟衰退恰恰抑制了當前海外需求。換句話説,印度制造業當下的處境有點像“風箱裏的老鼠”,兩頭被堵。

  對此,不少觀察人士分析認為,印度希望加強制造業的全球競爭力,擴大對全球産業鏈供應鏈的參與,實現自己的“獅子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來源:2023年5月3日出版的《環球》雜志 第9期

《環球》雜志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志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志”。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