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海綠石”項目:一門好生意?

2023-05-10 07:35:59 來源: 《環球》雜志

 

2022年8月17日在波蘭東南部拍攝的幹涸的索林斯基湖

  業界估算,在歐盟國家飽受能源危機困擾的大背景下,碳捕集與封存技術已初步具備經濟價值,有望成為危機下的一門“好生意”。

文/《環球》雜志記者 林晶(發自哥本哈根)

編輯/馬瓊

  比利時安特衛普的一家環氧乙烷工廠內,總共1.5萬噸二氧化碳被液化並封裝于罐式集裝箱中。這些液化二氧化碳將通過船舶運輸至北海丹麥海域,然後在約3個月的時間裏被源源不斷地注入並封存在已經枯竭的尼尼西部(Nini West)油田海床下1800米處的原儲層裏——這個名為“海綠石”項目(Project Greensand)的跨境大型碳捕集與封存(CCS)項目于今年3月8日開始落地運作。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向項目啟動儀式發送了一段祝賀視頻。她説,“海綠石”項目的啟動是“歐洲綠色轉型的偉大時刻”。

碳捕集與封存共分幾步

  碳捕集指的是通過特殊的化學和熱工藝可以從化學品以及石油、煤炭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中分離和液化二氧化碳。採用這種方式,可以將二氧化碳從大氣中移除並封存于地下。這種技術可以減緩二氧化碳進入大氣層的速度,是一種應對溫室效應的可行方法。

  據“海綠石”項目官網介紹,碳捕集與封存過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第一步,捕集。在大型溫室氣體排放源(如工業設施、能源生産設施或焚燒廠)處理廢煙氣時,從中分離並捕集二氧化碳。

  第二步,液化。通過加熱、壓縮和冷卻的過程,將捕獲的二氧化碳轉化為液態。

  第三步,運輸。用船只將液態二氧化碳運輸至位于北海的封存區域。在項目試驗階段,二氧化碳將從比利時被運輸至封存區,而在項目完全成熟後,將使用專門建造的船只或修建管道進行運輸。

  第四步,封存。通過“二氧化碳井”將液態二氧化碳注入海床下約1800米處的砂岩儲層中。

  第五步,監控。對二氧化碳儲存層進行持續跟蹤監測,同時研發新技術以確保儲存過程的安全可靠。

  英國石化巨頭英力士集團創始人兼董事長吉姆·拉特克利夫3月8日在該項目啟動儀式上説:“這次突破性的碳捕集與封存實踐標誌著首次在全球范圍內成功捕集、跨境運輸並安全封存二氧化碳。”

  歐洲獨立油氣公司Wintershall Dea董事會成員及首席技術官Hugo Dijkgraaf則表示:“該項目證明了在北海地區進行碳封存的可行性,對丹麥及歐洲其他地區實現凈零排放至關重要。”

實現氣候目標的必要工具

  事實上,碳捕集與封存技術自提出以來已經發展了40多年,是減少碳排放“工具箱”中的有效手段之一。除歐洲外,美國和中國近年來也都有成功案例。但一直以來,碳捕集與封存被認為是一種復雜的解決方案,不僅成本高還需要多個領域工程師和科學家的協作,過程涉及上游碳捕集、管網運輸和最終的封存等。總之,它需要多方共同推進,特別是加強和推動相關基礎設施建設。

  因此,“海綠石”項目的啟動和實踐對整個歐洲來説都意義重大。2022年12月,“海綠石”項目獲得了丹麥政府發出的首張碳捕集與封存許可證。

  23個丹麥和國際上在碳捕集與封存領域具有專長的集團和組織參與該項目,包括政府機構和能源化工領域的知名企業,也包括學術機構和一些初創企業。該項目的主要合作夥伴是英力士集團和Wintershall Dea。

  有專家指出,與其他減排“工具”不同,碳捕集與封存技術使現有工業繼續發展成為可能,同時可助力石油和天然氣行業的綠色轉型。此外,該技術還有助于維持石油和天然氣開採行業原有的就業崗位,原因是該技術實施過程中所需技能與石油和天然氣開採所要求的業務技能相似。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認為,要將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準升高幅度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進行碳捕集與封存必不可少。丹麥政府通過“氣候法案”,制定了2030年將碳排放減少70%的目標,並認為碳捕集與封存是“氣候工具箱中急需的工具”。

  歐盟委員會估計,為實現其氣候目標,到2050年,該地區需要每年封存高達3億噸二氧化碳。而“海綠石”項目的主要目標是在2025至2026年將二氧化碳封存能力擴展至每年150萬噸;到2030年,實現在丹麥北海海域西裏(Siri)油田進行更大規模的碳封存。預計該枯竭油田將達到每年800萬噸的碳封存能力,相當于丹麥年碳排放總量的13%以上。

  丹麥科技大學海洋技術中心主任莫滕·耶珀森認為,碳封存可以利用枯竭的油氣田,有諸多優勢——這些油氣田被很好地勘測和開採過,同時還存在一些有可能被重新利用的基礎設施。

  而北海特別適合發展上述類型的項目,因為該地區經過幾十年的石油和天然氣生産,已擁有諸多管道和潛在的封存地點。據市場研究機構“彭博新能源財經”估算,北海碳封存的規模可達2000億噸,是2022年全球碳排放總量的20倍。

一門好生意?

  丹麥能源署網站介紹,能源署向“海綠石”項目提供了1.97億丹麥克朗(1丹麥克朗約合1.01元人民幣)的資金支援。丹麥在研究和發展碳捕集與封存技術上可謂下了“血本”,意在保持其在該領域的領先優勢地位,並逐漸完善形成可推廣的丹麥經驗和成熟價值産業鏈,最終使其在全球的碳捕集與封存領域享有話語權。

  歐洲環保組織“清潔空氣任務組”歐盟事務主管阿萊西婭·維羅內認為,“海綠石”項目的啟動鞏固了丹麥在推進碳捕集與封存領域取得的進展,將對歐盟協調解決工業領域脫碳起到關鍵作用。

  不僅是丹麥,越來越多的歐洲國家在碳捕集與封存賽道上加足馬力,並在其長期氣候政策中選擇碳捕集與封存作為碳減排手段。

  事實上,在“海綠石”項目位于北海的碳封存點附近,法國道達爾能源公司也正在探索封存二氧化碳的可能性,其目標是到2030年每年捕集與封存500萬噸二氧化碳。

  值得一提的是,丹麥在北海的“鄰居”挪威,作為歐洲油氣生産大國,碳封存潛力亦不容忽視。挪威已宣布啟動“北極光”項目(Northern Light),以期在2024年開始接收和封存來自歐洲其他國家的液化二氧化碳,最終目標是每年封存超過1000萬噸二氧化碳。

  屆時,“北極光”項目不但將成為歐洲最大的碳捕集與封存項目,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碳封存項目之一。

  然而從實施情況來看,歐洲的碳捕集與封存規模遠不及所需。英力士集團能源事業部執行主席布萊恩·吉爾瓦説,截至今年3月,歐洲總計有16個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碳捕集與封存項目,這一數字遠不到所需規模的1/5。

  馮德萊恩表示,為推動脫碳項目工業化發展,歐盟已經投資28億歐元,並將啟用規模達30億歐元的‘創新基金’,以進一步推動脫碳技術突破。此外,歐盟還將在今年內推出全局性碳捕集與封存利用的相關戰略。

  業界估算,當前從大氣中每捕集1噸二氧化碳所需成本約為100~600歐元。而今年2月,歐盟碳排放權交易價格已經突破了每噸100歐元,刷新歷史最高紀錄。在歐盟國家飽受能源危機困擾的大背景下,碳捕集與封存技術已初步具備經濟價值,有望成為危機下的一門“好生意”。

來源:2023年5月3日出版的《環球》雜志 第9期

《環球》雜志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志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志”。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