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新秘書長人選撲朔迷離

2023-05-08 07:32:57 來源: 《環球》雜志

 

4月20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右)與到訪的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

在基輔結束會晤後共同會見記者

  接替斯托爾滕貝格的競爭已經開始。媒體上流傳著許多候選人的名字,令外界難以摸清真實情況。有分析人士説:“人選多,就意味著還沒有人選。”

文/《環球》雜志記者 李驥志 實習生 周瑞楠(發自布魯塞爾)

編輯/吳美娜

  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4月20日突訪烏克蘭首都基輔,重申北約對烏克蘭的支援。這也是烏克蘭危機去年2月升級以來,北約秘書長首次訪問烏克蘭。而今年早些時候,北約發言人倫傑斯庫確認,斯托爾滕貝格的任期將在今年10月結束。隨著斯托爾滕貝格的任期進入倒計時,北約需要盡快尋找繼任者。

  北約31個成員國預計最晚在今年7月峰會上就這一職位的人選做出決定。在遴選過程中,成員國領導人、部級高官和外交官之間的談判和秘密討論將會是常態。

現秘書長任期已3次延長

  北約是美國在冷戰期間為率領歐洲盟友與蘇聯、東歐集團對抗而建立起來的軍事組織。冷戰結束後,失去對手的北約非但沒有解散,反而不斷擴大,成員國從1989年的16個擴大到此次烏克蘭危機升級之前的30個,范圍也從北美和西歐延伸至東歐和東南歐地區。位于北歐的芬蘭和瑞典去年申請“入約”後,今年4月初,芬蘭正式成為北約第31個成員國。

  北約現任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是挪威前首相,他2014年10月1日開始擔任北約秘書長至今,是北約歷史上任期第二長的秘書長,僅次于來自荷蘭的倫斯。倫斯于1971年至1984年擔任北約秘書長一職近13年。

  斯托爾滕貝格的任期先是在2019年被延長一次,以避免在英國“脫歐”後增加不確定性;第二次延期是在2020年,以確保北約在新冠疫情期間保持穩定;烏克蘭危機升級後,斯托爾滕貝格的任期第三次被延長,此次任期延長主要是為了確保北約在地緣政治和安全環境變化中保持組織領導的穩定和連貫性。

  北約秘書長的職責是領導北約秘書處,確保北約有效履行其任務和使命,維護北約成員國之間的合作和團結,並在國際上代表北約進行外交活動。

  秘書長由成員國任命,任期通常為四年,其遴選通過成員國之間的非正式外交磋商進行,成員國在北約的代表需要為該職位提出候選人,直到就一名候選人達成共識後,才能確定秘書長人選。

  在遴選過程中,北約前四大經濟體——美國、德國、法國和英國對最終結果有決定性影響力。尤其是美國作為頭號軍事強國且承擔北約會費也最多,在秘書長人選問題上擁有最大的發言權。

  根據北約慣例,北約最高軍事長官通常由美國人擔任,而秘書長一職則由歐洲人擔任。

多選一,男性還是女性?

  接替斯托爾滕貝格的競爭已經開始。媒體上流傳著許多候選人的名字,令外界難以摸清真實情況。有分析人士説:“人選多,就意味著還沒有人選。”

  部分觀察家認為,來自東歐的候選人將是合適人選。一位來自波羅的海國家的官員表示,多年來,波羅的海國家一直向北約警告來自俄羅斯的威脅,該地區的國家在提高軍費開支和推動聯盟改善防務方面表態積極,選擇一個在與俄羅斯打交道方面經驗豐富的人來領導北約,看起來合情合理。

  但穩健派很可能不會支援像愛沙尼亞總理卡拉斯和立陶宛總理希莫尼特這樣具有強烈反俄傾向的鷹派候選人。“卡拉斯是一位直言不諱的領導人,這可能會引起西歐國家的不安。”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斯圖爾特中心主任伯格曼説。卡拉斯本人在去年11月也曾告訴當地媒體,自己擔任北約秘書長的可能性極低。

  另有一些北約觀察家認為,地理距離可能是一種外交資産,因此,來自西歐的候選人也許更合適。

  荷蘭政治家歷來是這一角色的熱門人選。在過去60年中,荷蘭人曾3次擔任這一職位,時間長達21年。荷蘭政治家往往重視防務,又不像波羅的海三國政治家那樣作風強硬。荷蘭現任首相呂特、副首相兼財政部長卡格和國防部長奧隆格倫都被視為可能人選。然而在被問及是否會擔任北約秘書長一職時,呂特表示他想“離開政治,做一些完全不同的事情”,兩位荷蘭部長目前也沒有表示對該職位感興趣。

  英國前首相約翰遜的呼聲也很高。不過,英國“脫歐”之後與歐洲大陸之間嫌隙加深,這也體現在此次北約秘書長職位爭奪上。法國方面已經表示,反對任何英國候選人擔任下一任北約秘書長,甚至會不惜動用否決權。

  媒體分析,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曾擔任德國國防部長,又有與歐美各國領導人打交道的經驗,有望獲得穩健派的支援。但馮德萊恩作為歐盟委員會主席的任期要到2024年春季才結束,目前沒有跡象顯示她想提前離職。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歐盟研究中心主任王義桅教授告訴《環球》雜志記者,過去,北約秘書長基本來自歐洲小國,如丹麥、荷蘭、挪威等,而現在英國、德國這樣的主要國家也在角逐這個位置,尤其是像約翰遜、馮德萊恩這樣擔任過大國領導人、歐盟領導人的政治家,也成了北約秘書長的熱門候選人,這顯示出北約的重要性在提升。

  此外,意大利前總理、歐洲中央銀行前行長德拉吉,以及歐盟前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莫蓋裏尼也被視為該職位的可能人選。值得一提的是,北約迄今為止的17任秘書長都是男性,因此選出一位女性秘書長的呼聲也很高。

北約的走向

  輿論普遍認為,無論誰擔任北約新秘書長,當前都直接面對烏克蘭危機這個難題。目前盡管國際社會呼喚和談的聲音在增加,但衝突雙方極度缺乏信任,目前難以回到談判桌前。烏克蘭危機升級已持續一年多時間,衝突究竟會以何種方式結束,目前仍難預料。

  在2010版北約戰略構想中,北約認為其與俄羅斯進行合作有“戰略意義”,希望與俄羅斯建立“真正的戰略夥伴關係”;然而北約去年6月出臺的最新版戰略構想,卻將俄羅斯列為“集體安全的威脅”。北約借烏克蘭危機升級再次找到存續的理由。

  不僅如此,烏克蘭危機升級在一定程度上還造成北約對歐盟議題空間的擠壓,安全議題被提到極突出的位置。歐盟多年來在政治、經濟和戰略自主上付出的努力,如今都遭到北約軍事上的壓制。

  王義桅分析稱,未來北約和歐盟的關係走向值得關注。北約會成為“歐洲的北約”還是“美國的北約”?王義桅對此表示,芬蘭已正式加入北約,目前看來天平在往“歐洲的北約”方向傾斜,而過去北約更多是“美國的北約”,美國一直希望削弱甚至肢解俄羅斯。王義桅進一步指出,未來如果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美國的北約”,那麼它會繼續往這個方向發展;如果是一個“歐洲的北約”,情況會有所不同,歐洲民眾對當前的衝突已開始感到“疲勞”,情感上也從群情激昂慢慢轉為看重實際利益,如何帶領北約形成新的歐洲安全秩序,如何處理與俄羅斯的關係,是新任北約秘書長要重點處理的問題。

受多國換屆選舉影響大

  下一任北約秘書長的任期將經歷美國大選。美國作為北約最大也是最主要的成員國,美國領導人的立場對北約的影響之大不言而喻。王義桅指出,因為北約的歐洲成員國不太信任美國,若共和黨上臺,美歐在觀念和利益上很可能出現更大分歧。

  在拜登“價值觀同盟”旗幟下,北約體係暫時保持了穩定,但其在下一個美國政治周期中能否繼續保持穩定不得而知。如果下屆美國政府像此前的特朗普政府一樣強調“美國優先”,威脅要“解散北約”,北約內部就可能重新陷入猜疑之中。

  隨著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臨近,前總統特朗普再次把北約話題當成自己實現重返白宮夢想的政治工具。3月4日,特朗普在馬利蘭州舉行的保守派政治行動會議上説,總統拜登正帶領美國“走向隕滅”,要是他能重返白宮,自己“不超過一天就能解決”俄烏軍事衝突。

  特朗普批評拜登在這場衝突中浪費了不計其數的美國納稅人資金,而不是迫使華盛頓的歐洲盟友資助基輔,並直接點名北約。“北約是在和我們一比一分攤嗎?我們拿出了1400億美元,他們拿出的只有我們的一小部分。雖然我們都希望看到好結果,但由于地理位置的問題,這件事對他們遠比對我們重要。”特朗普説。

  除了美國大選,2024年英國、烏克蘭、俄羅斯以及歐盟都會經歷選舉,這些變數會影響到美國與北約、美國與歐洲關係的走向。新的地緣政治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同樣影響到選擇什麼樣的人擔任北約秘書長職位。顯然,選擇一位既能得到美國兩黨信任,又能彌合歐洲各國分歧的新秘書長,是北約成員國眼下要解決的棘手難題。

來源:2023年5月3日出版的《環球》雜志 第9期

《環球》雜志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志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志”。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