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退役光伏回收與迴圈利用産業鏈的“最後一公里”

2023-05-04 16:16:24 來源: 中國環境

  4月27日,由中國環境報社主辦、中國環保産業研究院承辦的第十四期“綠金匯”沙龍在北京舉辦。在現場,與會專家圍繞“退役光伏回收與迴圈利用如何打通産業鏈‘最後一公里’ ”這一主題展開深入座談交流。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光伏應用市場,隨著光伏大規模的應用,退役光伏組件成了很大的問題。作為新興固廢具有巨大的迴圈經濟效益,但也為行業發展帶來新的挑戰。

  會議現場,討論氣氛熱烈。與會專家分別就“報廢潮”何時到來、退役光伏組件修復處理技術、産業當下面臨的痛點難點及如何解決等做了深入交流和剖析。

 中國綠色供應鏈聯盟光伏專委會光伏回收産業發展合作中心副秘書長劉莉敏

  會議首先討論了關于“報廢潮”何時到來的問題。中國綠色供應鏈聯盟光伏專委會光伏回收産業發展合作中心副秘書長劉莉敏引用了國際能源署的數據——到2050年中國將達到2000萬噸。而後又引用2022年綠色和平和中華環保聯合會委託零碳研究院的研究數據。數據顯示,到2030年達到140萬噸、産值規模達到130億。之後到2040年會達到2000萬噸、産值規模1500億,光伏在未來是有很大市場的。

  她認為,中國的光伏“報廢潮”,考慮到優化更換等因素,會比國際能源署報道的更早到來。

國家能源集團北京低碳清潔能源研究院太陽能領域技術總監鐘大龍

  國家能源集團北京低碳清潔能源研究院太陽能領域技術總監鐘大龍對上述觀點表示肯定,他認為,中國的光伏退役肯定要比國際能源署預測的時間點會更早到來,隨著土地資源利用的緊張程度,很多企業在考慮準備更換更高效的組件。

  他還表示,光伏是中國的名片,中國裝機及産業規模全球第一,而且産業鏈完整並在全球處主導地位,但過程中總有廢品的産出,要未雨綢繆適時重視相關的問題。

  圍繞當前退役光伏組件回收産業的修復處理技術,與會專家也做了相應的介紹。

  劉莉敏介紹,做光伏回收有兩大路線,一個是物理法,一個是化學法。真正産業化過程中並沒有嚴格的界限,通常是在某個工序、某個環節物理法或者化學法更有優勢,將來的技術路線一定是綜合應用的。

  梯次利用是目前光伏組件退役下來比較主要的流向,目前的主要流向就去到非洲等梯級利用中,能夠梯次利用的一定是最大的利用方式。修復技術通常是簡單的修復,例如電纜的更換、旁路二極體、接線盒、背板等相關的修復可以在現場完成,而更換電池片需要在專業車間中進行操作。

  鐘大龍對上述介紹進行了補充。他提示,硅材本身是無法再利用的,不能再做多晶硅、單晶矽。硅的用途比較廣泛,可以做替代工業原材料,按照傳統的方法其鋁框架、玻璃背板可以再利用,歸納到綜合利用、再生利用等方面。

生態環境部固管中心綜合業務部主任侯貴光

  在總結退役光伏組件回收産業當下面臨的痛點難點上,生態環境部固管中心綜合業務部主任侯貴光表示,報廢大潮會提前到來,技術、標準、管理政策方面空白較多。對于報廢光伏組件涉及的混合物和相關的元素排放問題沒有專門的規定。拆解過程中,對環境風險管控還處于探索階段,未有相關成熟的標準出臺。

  鐘大龍認為,首先頂層規劃設計存在著不足,現有相關政策並不適用于廢舊光伏組件的回收利用。其次,廢舊光伏組件的源頭獲取存在一定困難。第三,新能源固廢跨地區的流動困難,很多政策限制固廢跨地區的流動。最後,廢棄光伏組件回收利用技術尚不成熟、成本高,回收企業參差不齊,如何把“小、散、差”的企業力量集合利用並加強回收處理技術研發與産業化推廣,從而把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相關問題非常棘手。

中國迴圈經濟協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執行秘書長李丹

  中國迴圈經濟協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執行秘書長李丹提出,中國在光伏産業是絕對龍頭,在全球低碳領域,中國如何起到引領性作用,是否能提出更好的梯次利用原則,在生産環節中如何減少碳排放,滿足全球能源輔助經濟的作用,這些都有待研究。

  針對上述難點熱點問題,與會專家給出了專業的意見。劉莉敏提出了四點建議:

  1、要加強總體規劃,把光伏回收目標納入整體規劃中來,目前有很多機構在開展標準研究,包括光伏的回收標準體係,責任主體,生産責任制延伸制等方面。

  2、要多調研,聽取國際上對組件企業的建議以及從事一線生産的企業意見,對退役潮有清晰的認知。

  3、要提升光伏組件回收的可溯源性,需要做好統籌以及責任主體的認定。

  4、要依托信息化技術建立光伏回收網絡,用互聯網+助力光伏回收産業的健康有序發展,優化産業布局和技術路線。

  侯貴光對上述意見進行了補充。他認為,制定標準是解決問題的必由之路,標準體係需要注重包容性,不能只依托一種技術制定一種標準。要密切關注技術發展,政策跟隨其發展隨時更新迭代。

  李丹認為,首先要判斷光伏回收的收益性,如果在沒有經濟收益的情況下,就要考慮生産者責任。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周炳炎

  “要解決機構的問題,標準分類要統一納入到機構當中來。要有替國家分憂、為行業解難題的機制。”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周炳炎表示,制定政策要體現鼓勵性、強制性、引導性,其核心要包括生産者責任延伸制度。

  會議最後,中國環境APP、每日經濟新聞等媒體進行了現場提問,與會專家深入解答。

  綠金匯是中國環境報社傾力打造的環保産業交流平臺和品牌項目,自創辦以來,舉辦了十余場沙龍活動,主要聚焦環保産業發展中的熱點、難點、痛點等問題,邀請行業專家、智庫結構、高校學者、企業負責人等開展交流、分享觀點、凝聚共識。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