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戰爭,坦克還行不行

2023-04-21 06:40:38 來源: 《環球》雜誌

 

2022年5月9日,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T-90M坦克編隊駛過紅場

  從“先鋒官”到“指揮官”的角色進化,才是坦克在現代以及未來戰爭中重新證明自身價值的關鍵所在。

文/黃國志

編輯/黃紅華

  對於坦克在現代以及未來戰爭中的作用問題,軍事學術界長期以來一直有很多針鋒相對的爭論。比如,當新一代反坦克武器,尤其是射程遠、威力大的反坦克導彈技術逐漸成熟後,“坦克無用論”往往就會佔上風。特別是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埃及陸軍第2步兵師不依靠坦克以及反坦克炮等重武器,在世界戰爭史上,以純步兵部隊第一次成建制地殲滅以坦克為主的裝甲部隊。由此,各國軍方高層也開始重新審視坦克在地面戰場上的作用。從上世紀70年代直到今天,坦克作為陸軍的核心裝備,既有過海灣戰爭中摧枯拉朽的無限風光,也有過車臣戰爭中的折戟沉沙。而且,包括俄羅斯、美國以及歐洲國家在內的世界各軍事強國依然在不遺餘力地發展下一代,即第四代坦克。所以,對於坦克還行不行這個問題,必須從多個方面進行分析才行。

坦克面對的天敵越來越多

  對於堅持“坦克無用論”觀點的專家學者們來説,最為有力的證據就在於:坦克在現代戰場上所面對的“天敵”越來越多,生存能力越來越差。這確實是事實。在二戰中,坦克的“天敵”主要是敵方的坦克、反坦克炮以及攻擊機。二戰後,隨着單兵反坦克火箭筒以及反坦克導彈性能的大幅提升,步兵終於擁有了能夠與裝甲部隊對抗的能力。正如上文提及的經典的反裝甲伏擊戰,它的出現可以説是世界戰爭史發展的一個必然。

  到了20世紀80年代,可以挂載重型反坦克導彈的武裝直升機也加入到反坦克武器的行列,而炮射末敏彈、制導炮彈的發明更是幾乎宣告了大規模裝甲集群進攻戰術的終結。最為致命的是,坦克對於這些遠程精確打擊的反坦克武器幾乎沒有任何有效的防禦手段。特別是炮射末敏彈、制導炮彈以及後來出現的以“標槍”為代表的新一代反坦克導彈,均採用攻擊坦克頂部的作戰方式。而坦克炮塔和車體頂部恰恰是其防禦能力最為薄弱之處。在第一次車臣戰爭的格羅茲尼攻堅戰中,車臣叛軍武裝就是利用高層建築發射反坦克火箭筒,打擊俄軍坦克以及裝甲戰車脆弱的頂部。

  進入21世紀後,具備攻擊能力的察打一體無人機以及結合了導彈、小型無人機技術的巡飛彈,開始成為坦克新的致命“天敵”。在2020年9月爆發的納卡衝突中,阿塞拜疆依靠從土耳其、以色列等國採購的TB-2“掌旗官”中型察打一體無人機以及“哈洛普”巡飛彈,擊毀了亞美尼亞軍隊的大量坦克、火炮以及防空導彈系統。傳統的防空導彈系統和高炮對付察打一體無人機的效果不佳,對於巡飛彈這類典型的“低慢小”目標更是束手無策。因此,坦克即便有防空系統的保護,也很難躲過來自空中的打擊。如果連防空系統都沒有,則坦克更是處於被敵方察打一體無人機和巡飛彈肆意屠殺的局面。事實上,即便沒有察打一體無人機和巡飛彈,利用一些微型無人機投擲40毫米反坦克榴彈,就足以對坦克造成一定的損傷。

傳統坦克發展思路已到盡頭

  從一定程度上來説,當今傳統意義上的坦克發展思路已經碰到了天花板。想要突破這層天花板,即便是美國、俄羅斯、德國這樣的坦克研發強國,也面臨着非常大的困難。

  一方面,在火力、防護、機動以及信息化四大性能都很難有質的飛躍的情況下,當今主戰坦克的戰鬥全重卻在不斷飆升。比如,美國M1A2 SEPv3、德國“豹”2A7+以及英國正在改進中的“挑戰者”3等坦克的戰鬥全重普遍達到了60噸以上,甚至70噸。各國坦克如此快速地“增重”,會帶來很多問題。比如,坦克的空運以及陸路運輸將受到更大的限制。另外,在公路以及鐵路運輸中,坦克太重也會導致整列列車或者拖車車隊超過某些橋梁的承載能力,存在很大的風險。當然,在作戰行動中,戰鬥全重太大的坦克也無法通過某些承載能力不足的橋梁。

  另一方面,現代坦克的採購價也跟着戰鬥全重一起“飛上了天”,甚至更加離譜。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日本90式坦克的單價就高達850萬美元,之後儘管日元貶值,其價格仍然高於800萬美元。在那個美國M1系列坦克單價只有300萬美元的時代,90式坦克的價格幾乎就是“高不可攀”。

  如今世界各國坦克的採購價早已不再像從前那樣以“百萬美元”為單位來計算了。法國“勒克萊爾”坦克後來居上,因其採購量與90式主戰坦克同樣較少,再加上裝備了大量先進的車載電子設備,以至於公開的採購價高達1260萬美元。更令人咂舌的是美國陸軍M1A2SEPv3主戰坦克,由於其需要從老舊坦克進行全面拆解翻修,再換裝零備件以及新設備,耗費了大量的人工,因此,波蘭向美國訂購的250輛M1A2 SEPv3主戰坦克的單價竟高達2400萬美元。

未來坦克亟需脫胎換骨

  可以説,當今世界各國坦克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到了“越來越重-越來越貴-採購量大幅縮減-採購單價繼續上漲”這樣惡性循環的怪圈之中。因此,與其説“坦克無用論”,倒不如説是時候打破從一戰、二戰一直延續下來的傳統坦克研發思維的束縛,賦予坦克在現代以及未來戰場上新的使命,對坦克實現脫胎換骨式的升級和跨越了。

  從傳統意義上講,坦克的作用就是成為裝甲部隊作戰的核心和主力,既是進攻作戰中的矛頭和尖刀,也是防禦作戰中的銅墻鐵壁,同時也必然會成為敵方重點打擊摧毀的對象。所以,從二戰以來,坦克的發展一直遵循着火力越來越強、防護力越來越堅固、機動性越來越出色的路線向前推進。

  特別是針對“天敵”越來越多的局面,各國軍工技術人員在提高坦克的防禦能力方面可以説“使出了渾身解數”,從最基礎的合金鋼裝甲到複合裝甲,再到爆炸反應裝甲、格柵裝甲和主動防禦系統,不斷為其打造更加堅固的“金鐘罩和鐵布衫”。這也是坦克戰鬥全重大幅飆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進入21世紀後,信息化、網絡化水平成為了衡量坦克性能高低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各國現役的第三代改進型坦克,還是正在研發中的第四代坦克,都裝備了大量先進的車載電子系統,從高性能熱成像夜視儀到火控計算機,再到數據鏈終端、毫米波相控陣雷達、激光/紅外告警系統等。這些造價昂貴的電子設備直接導致坦克成本不斷地水漲船高。

  事實上,隨着網絡化、信息化,特別是無人化技術的飛速發展,坦克完全不必再像以往那樣衝鋒陷陣,這些任務都可以交給無人戰車以及蜂群無人機來完成。那麼,從“先鋒官”到“指揮官”的角色進化,才是坦克在現代以及未來戰爭中重新證明自身價值的關鍵所在。

  首先,坦克應當成為無人&&的指揮控制中心,由無人戰車以及蜂群無人機代替自身去執行危險性很高的作戰任務,以保證自身的安全,提升戰場生存力。

  其次,坦克作為防禦能力最好的地面作戰裝備,還要擔負起數據鏈通信中繼以及構建戰場高速無線局域網的重任,成為地面作戰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信息節點。當然,坦克所具有的強大直射火力和優異的機動性能也不會被浪費。當一方進攻受阻或者防禦岌岌可危的時候,坦克就會作為決定性的力量投入作戰。

  總之,通過不斷地更新理念、適應現代以及未來戰場的變化,坦克依然可以證明自己還是當之無愧的“陸戰之王”。

  (作者係《現代兵器》採訪部主任)

來源:2023年4月19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8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