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後,他們仍未走出伊拉克戰爭夢魘

2023-04-10 06:41:12 來源: 《環球》雜誌

 

2月14日,在伊拉克北部薩拉赫丁省祖盧耶鎮,松杜絲·拉米展示她和丈夫阿米爾的合影

  “伊拉克人民的苦難遠沒有因戰爭的結束而消逝,希望世界更多關注伊拉克人民,感受他們的痛苦,真正支持伊拉克恢復全面安全與獨立,讓伊拉克人民真正享受到期盼已久的和平與穩定。”

文/《環球》雜誌記者 段敏夫(發自利雅得)

編輯/馬琼

  20年前的春天,炮火震碎了兩河流域的寧靜,美國以“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由,糾集其西方盟友悍然出兵伊拉克。這片孕育了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承載着蘇美爾、亞述、巴比倫等歷史時期文化瑰寶的熱土從此陷入困境。

  幼發拉底河為之哭泣,底格裏斯河也黯然沉吟。20年後,戰爭已漸平息,但人們心頭的傷疤從未被時間抹去,20年的戰爭夢魘仍在持續。

恐慌、無助、毫無希望

  對於23歲的伊拉克青年佐爾菲克爾·哈桑來説,童年留給他的是一段恐怖的記憶。

  “不知有多少個深夜,我在沉睡中被母親推醒,伴隨着巨響和晃動,我們一家人蜷縮着躲在狹窄的浴室裏。”那時的哈桑還無法理解什麼是戰爭,什麼叫空襲,但一個個不眠之夜裏的聲聲巨響和父母眼中的恐慌與無助,卻永遠印刻在他的心裏。

  “2006年,我6歲,我的叔叔開車出去給我們買食物,就再也沒有回來。”

  “後來,美軍在我們居住的地區發起了一次軍事行動,只記得直升機在空中呼嘯,坦克在遠處開火,爆炸聲震得地動山搖。”

  軍事行動後的第二天,哈桑爬上滿是彈片的屋頂露&,看到煙塵下周圍的房子大多倒塌,滿是焦糊的痕跡。在美軍的這次軍事行動中,共有14名伊拉克平民喪生。對於哈桑和所有伊拉克人來説,戰爭帶來的每一次流血死亡,都不再是一個個跳動的數字,它或是親友、或是鄰居,都是他們一生永遠的痛。

  穆罕默德·哈沙利是巴格達一家咖啡店的老闆,2007年,這家咖啡館所在的街道發生爆炸,他的5個孩子因此遇難。“我的生活從那天起失去了顏色。”哈沙利能做的只有把孩子們的照片挂在咖啡館的墻壁上,好像他們從未離開自己。

  戰爭期間參與報道的記者努賽夫·埃賈裏曾被美軍逮捕,關押在因虐囚事件而臭名昭著的阿布格裏卜監獄。“他們強迫我脫掉衣服,赤裸着站在所有人面前,我被他們用黑色頭套矇住面部,吊挂了一夜,那是我人生中最糟糕的一天。”埃賈裏這樣描述。

  在這裡,埃賈裏時刻處於驚恐之中,不斷經受嘲諷與虐待。“經常一兩天得不到食物,有時我被折磨得嘔吐一地,卻被他們要求用自己的衣服清理乾淨,然後被命令重新穿上這些衣服。”埃賈裏每次回憶獄中的經歷,便痛苦不堪,仿佛又回到那段“毫無希望”的歲月。

  “被釋放時,我被直接丟出監獄,他們沒收了我所有的個人物品,甚至連鞋子都沒給我留。”讓埃賈裏難以平復的是,施暴者仍未受到應有的懲罰。

道德的譴責和內心的煎熬

  戰爭的夢魘不僅籠罩在無辜伊拉克人民的心頭,戰場上的血腥和內心的煎熬也讓許多參加伊拉克戰爭的士兵飽受折磨。據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估計,約13%~20%的伊拉克戰爭退伍軍人患有創傷後應激障礙,症狀表現為失眠、抑鬱、驚恐發作甚至自殘、自殺。

  有分析人士指出,由於對退伍軍人創傷後應激障礙的認知與反應不足,與戰爭有關的心理問題沒有得到充分診斷,加之美軍士兵被多次部署到伊拉克前線的情況時有發生,實際遭受“一定程度”心理創傷的退伍軍人應超過50%。

  賈斯汀·卡萊爾是在美國俄亥俄州接受創傷後應激障礙治療的一名伊拉克戰爭老兵,回憶起那段殘酷的經歷,卡萊爾痛不欲生。

  那天,由5輛悍馬組成的車隊載着卡萊爾所在的作戰分隊前往任務地點,車隊經過伊拉克拉馬迪市區的一個街道時遭遇爆炸,隊尾車輛受到重創,卡萊爾目睹了一名醫務兵和3名海軍陸戰隊士兵身亡,其中包括他最好的朋友。

  “戰時,即便面對戰友的死亡,我們也沒有時間去處理自己的情緒,必須繼續戰鬥,但當你脫離部隊,就會意識到,這一切都太殘酷了。”卡萊爾所在的部隊有約800名士兵,曾部署在伊拉克的拉馬迪和費盧傑,自返回美國以來他們中至少有十幾人自殺或死於吸毒過量。

  正如負責卡萊爾心理治療的一位醫生所説,這是戰爭,尤其是伊拉克殘酷巷戰給士兵帶來的典型創傷。20年前美國發動的那場戰爭,給雙方都帶來了無盡的痛苦。

  美國退伍軍人拉裏·舒克直言,對殺戮的禁忌是人類心靈中最根深蒂固的本能,戰爭改變了太多人的命運,但美國政府似乎仍未從戰爭中吸取教訓。

2月19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一名抗議者手舉標語在林肯紀念堂前參加集會

  曾捲入這場殘酷戰爭的英軍士兵詹姆斯·傑弗裏在退伍後刪除了從軍以來的所有照片,處理掉一切與戰爭有關的物品——“我想徹底告別過去,努力開啟新的生活”。

  如今,傑弗裏仍為參與過20年前的那場戰爭感到羞恥,內心備受煎熬,“如果沒有那場戰爭,就不會有那麼多悲泣的伊拉剋母親在失去孩子的痛苦中捶胸頓足,我的戰友也不會隨着被擊落的直升機永遠離去。”

  “20年過去了,作為一名曾經參戰的退伍軍人,我能對伊拉克人民説些什麼呢?無論選擇多麼絕望的詞彙,都無法彌補戰爭帶來的傷害,這本不該發生,這讓我心碎。”

  20年前,傑弗裏作為一名年輕士兵懵懂中踏上戰場,20年後,他余生都不得不沉浸在曾經參與的那場戰爭給自己帶來的內心煎熬與道德譴責之中。

夢魘仍在戰後持續

  20年前,美國打着所謂“解放伊拉克人民”“建立一個團結、穩定和自由的國家”的旗號,悍然發動戰爭,最終導致約20萬至25萬平民死亡。美軍在戰爭中大量使用的白磷彈、貧鈾彈等非常規武器給伊拉克人民的健康和生活環境帶來長期影響,導致費盧傑等城市民眾患癌率和新生兒先天畸形率顯著增長。同時,戰爭帶來的混亂局面給恐怖主義和極端勢力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將這片曾經承載着文明古國光輝印記的寧靜之地推向深淵。

  青年穆斯塔法·侯賽因每天拖着平板車穿梭在巴格達的大街小巷,往返於各個商品市場運送貨物。曠日持久的戰爭與動亂使少年時期的侯賽因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機會,他隨父母四處漂泊,躲避戰亂和恐怖襲擊,如今只能靠運送商品糊口謀生。

  “我的童年被戰爭偷走了,但好在我還活着,還可以憑藉自己的雙手努力生活下去。”面對戰爭給個人命運帶來的不公,侯賽因表現出在戰火中長大的伊拉克年輕一代身上特有的堅韌與樂觀。

  鐵匠卡邁勒·阿布·阿里即將步入花甲之年,20年前的戰爭摧毀了他的店舖,帶走了他的親人。過去的12年裏,他白天打鐵,晚上支起燒烤攤,終於攢夠了錢將自己的鐵匠舖重新裝修開張。店舖門面的墻壁上,戰爭時期留下的彈孔已經有些斑駁不清。

  “戰爭卷走了我們這一代人的家庭和事業,20年過去,我們還在艱難努力,期望重新開始。”阿里手中的鐵錘敲打着金屬器皿噹噹作響,眼睛凝視着遠方。

  阿里的鄰居維薩姆·希克梅特向《環球》雜誌記者展示了一張照片,照片中一名步履蹣跚的老者正在一個簡陋的臨時攤位上擺放手串、項鏈等小飾品,等待買家。

  “戰爭讓伊拉克老年群體的生活變得尤為艱難,他們可能被戰爭奪去了子女親人,或者被戰爭奪去了曾經的事業,如今年老力衰,卻不得不為了生計拼盡全力。”希克梅特説。

  “伊拉克人民的苦難遠沒有因戰爭的結束而消逝,希望世界更多關注伊拉克人民,感受他們的痛苦,真正支持伊拉克恢復全面安全與獨立,讓伊拉克人民真正享受到期盼已久的和平與穩定。”這是希克梅特最大的心願。

來源:2023年4月5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7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