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黃金簽證”走向終結?
這是2022年9月8日在德國法蘭克福拍攝的歐元雕塑和一座噴泉雕塑
“黃金簽證”項目走向終結,意味着歐洲國家以身份為“誘餌”的“搶錢”時代行將結束,但並不代表歐洲吸引移民政策的終結。
文/楊成玉
編輯/吳美娜
英國宣布取消“黃金簽證”項目;葡萄牙對裏斯本、波爾圖和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區的“黃金簽證”實施限制;希臘把部分地區的“黃金簽證”門檻從25萬歐元提高至50萬歐元;愛爾蘭宣布停止針對非歐盟公民的“黃金簽證”項目;歐盟打算在2025年全面關閉“黃金簽證”項目……近兩年來,歐洲國家的“黃金簽證”項目持續處於收緊狀態,歐洲移民政策將如何變化?
“黃金簽證”救歐洲於水火
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爆發後,以葡萄牙、意大利、希臘、西班牙、愛爾蘭等國為代表的南歐重債國財政狀況堪憂,經濟增長乏力,還面臨着嚴重的債務違約風險。彼時,其他歐元區成員國也是自身難保,發揮歐洲“團結精神”施以援手更無從談起。重債國經濟衰退、失業加劇、民生凋敝,同時還面臨歐盟施加的改善財政狀況和經濟結構的壓力,內外交困迫使這些國家想方設法開源節流,包括通過吸引外國投資的方式以緩解經濟危機。
“黃金簽證”,便是這樣一條方便快捷的“生財之道”。它是對部分歐盟國家為非歐盟公民提供的一些長期簽證類型的統稱,被普遍認為是一種投資移民的渠道。“黃金簽證”具有成本低、辦理速度快的優勢,申請者只需通過數十萬歐元的投資,便可享受在當地自由居住、生活、工作的權利,同時享受歐洲養老、教育、醫療的高福利,且達到居住年限要求後即可獲得歐盟公民身份。
長期以來,經濟發達、環境舒適、文化多元、福利優渥、醫療先進、教育出色等標籤,賦予了歐洲國家較強的移民吸引力,獲得“歐盟身份”被視為獲得一種穩定的生活保障。在重債國施壓下,歐盟於2012年放開“CBI項目”(通過投資獲得公民身份),准許各成員國根據實際情況,給符合投資條件的非歐盟公民發放“黃金簽證”。
反對聲音日漸增多
“黃金簽證”計劃始於歐債危機時期,其實施對歐洲經濟復蘇起到了積極的提振作用。但同時,它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多的質疑和反對聲音,促使多國政府逐漸收緊“黃金簽證”政策。
一是“黃金簽證”已完成其使命。
據歐洲議會統計,“黃金簽證”相關國家在2011年至2019年,通過向富有的外國人出售公民身份和居留許可賺取了214億歐元。據不完全統計,葡萄牙通過該計劃成功吸引了68億歐元外國投資;約有70億歐元流入塞浦路斯;愛爾蘭共批准12.52億歐元的投資;希臘房地産市場也獲得了數十億歐元的資金流入。
二是“黃金簽證”投資資金集中涌入房地産市場,當地居民怨聲載道。
雖然相關各國政策均允許非歐盟公民可通過投資房地産、開辦企業或進行資本投資等方式獲得“黃金簽證”,但外國投資者的主要標的還是集中在房地産領域。大量“熱錢”涌入歐洲房地産市場後,熱門城市房地産價格飆升。其中,葡萄牙裏斯本房價自2015年以來飆升了近3倍,2022年住房租金上漲近36%。
與此同時,申根區政策意味着“黃金簽證”持有者能夠在歐洲申根區國家自由流動,更可以將其在簽發國的投資轉移至收益回報更大或經濟更發達的其他國家,這無形中加劇了相關國家的資産價格波動,同時加大了跨國行政監管成本與壓力。
三是“黃金簽證”被一些人認為違背歐盟價值觀並帶來安全隱患。
出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歐洲人對其文明和公民身份充滿自豪感。對於獲得“黃金簽證”的投資者,他們默認其應遵循歐洲價值觀和道德標準,以顯示“歐洲公民”的含金量。然而,“黃金簽證”或多或少帶來了洗錢、逃稅、腐敗現象,甚至被質疑為非法資金或犯罪分子提供了一條進入歐洲的捷徑。
2020年11月,歐盟委員會提出了管理CBI項目的新規定,內容包括對投資者資金來源進行更嚴格的評估,以及對申請人進行更徹底的背景調查等。但是,各國面對不斷增加的簽證申請,開展有效盡職調查的難度非常大。
從“搶錢”到“搶人”
“黃金簽證”走向終結,意味着歐洲國家以身份為“誘餌”的“搶錢”時代行將結束,但並不代表歐洲吸引移民政策的終結。
受人口老齡化影響,歐洲在熟練工人和科技專業人才方面面臨較大缺口,這也是阻礙歐洲經濟未來競爭力的長期結構性挑戰。近年來,在逐漸收緊“黃金簽證”的同時,歐洲各國亦在探索側重吸引更多國際人才的積極政策。換句話説,歐洲的移民政策,已經從“搶錢”轉向“搶人”。
比如,英國陸續推出了創新者簽證、技術工作簽證、全球人才簽證,吸納更多專業技術人才赴英工作,並縮短了申請英國永久身份的年限;法國、德國紛紛放開“終身簽證”的語言要求限制,降低了專業技術人才的“入籍”難度。
放眼全球,美國在《通脹削減法案》和《芯片和科學法案》的推動下,開啟了數字、綠色、人工智能等新興産業的“搶人大戰”;澳大利亞、新加坡、日本也在全球大規模“招兵買馬”。可見,未來圍繞新興産業領域專業技術人才的爭奪,也將是決定歐洲參與全球科技競賽成敗的關鍵要素。
(作者係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研究員)
來源:2023年4月5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7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