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設計師的logo極簡之道

2023-04-07 09:40:14 來源: 《環球》雜志

 

2019年3月12日,體育圖標的設計師廣村正彰在東京奧運會體育圖標發布會現場發言

  “logo這種東西,並不是説它本身有什麼意義,而是讓其承載各式各樣的人們的思想。”

文/《環球》雜志記者 梁賽玉

編輯/樂艷娜

  一抹紅色“一”字形設計,其下“國家會議中心”6個扁平字體和相應的“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er”——這便是近期公布的國家會議中心二期logo(標誌)呈現給世人的全部,由日本知名設計師原研哉操刀設計。

  談及設計理念,原研哉表示,他希望logo能與建築特點相呼應。“國家會議中心是中國的標誌性建築,同時也是舉行國家會議、國際會議的很開放的場所,因此與建築風格相似,像張開雙翅的飛鳥一般,我想把這種感覺象徵性地表現出來。”

  這不禁讓人想起原研哉以及多位日本設計師為一些建築和品牌設計的logo,極簡主義似乎最能體現他們所代表的風格與文化。

“容器”理念

  國家會議中心位于鳥巢和水立方中間位置,二期在一期的北側,計劃于今年12月投入使用,項目包括主體建築和商業及酒店配套建築。主體建築由普利茲克獎得主克裏斯蒂安·包讚巴克設計,整體造型設計靈感來自《詩經·小雅》中的“鯤鵬展翅”意象,以古代屋檐的曲線為概念,搭配“群鳥”外立面。

  原研哉為國家會議中心二期設計的logo,是其“容器”理念的又一代表性作品。這位自2002年擔任日本品牌無印良品藝術指導的設計師,曾在無印良品的廣告中體現過這一理念。那組名為“地平線”的廣告沒有出現任何關于銷售的商品資訊,而是將地平線作為一個巨大的容器呈現在人們面前。在原研哉看來,容器不僅僅是個器皿,它更具有保存、保護、保留的作用。

  原研哉在解釋國家會議中心logo的設計理念時説,“我認為它不需要多麼復雜的形狀,倒是簡單一些會更好。logo這種東西,並不是説它本身有什麼意義,而是讓其承載各式各樣的人們的思想。”

  此前,原研哉為日本電商公司KURASHICOM設計的logo採用了一個黑色的倒梯形,搭配無襯線字體,清晰、簡潔、現代,他在闡述這一logo的設計理念時説:“我的設想是塑造一種容器,它能夠接收所有人的想法。”最終,呈現的結果是一個輪廓接近于杯子的形狀。原研哉認為,符號本身沒有任何意義,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不斷賦予其各種想像,才使它成為具有意義且易于接受的符號。

極簡主義的代表

  2022年4月,日本蛋糕甜品店Chateraisé推出了新logo,核心部分是一個簡單的等腰三角形,猶如屋頂覆蓋在字體之上,整個設計可謂簡單至極。日本風投公司Samurai Incubate由4個黑色正方塊組成的logo,也淋漓盡致地展現了日本的極簡主義審美。大小相同的4個黑色正方塊,間距相等,橫向排列,呈現出一種穩定堅固的感覺,代表了公司建立未來新業務的基礎,同時體現了公司“志勇禮誠”的經營理念。

  日本極簡主義平面設計的出現,可以追溯到2003年在名古屋召開的世界平面設計大會。此次大會傳達出了一種理念:平面設計不應只是作為單純的表面設計,而是通過呈現資訊的“本質”,讓人體會事物更深層次的本性。

  這場會議的中心人物,除了原研哉,還有佐藤卓。後者進行過“樂天·薄荷口香糖係列”“明治美味牛奶”等商品設計,還是日本廣播協會(NHK)少兒教育節目《啊!設計》的策劃成員。這個每周一次的節目,拆解分析日常可見的物品,用活潑的音樂節奏迎合年輕受眾,不需要語言,僅透過圖像即可靈巧傳達他定義下的設計。

  此外,日本極簡主義平面設計的代表性人物還包括廣村正彰,他最為人熟知的作品是京都9小時膠囊旅館的logo。他曾説過:“思考資訊是如何被傳達的,比如何去傳達資訊更為重要。對于設計師而言,最重要的事情並非表達,而是去找出事物的本質。我始終在思考資訊和人之間的關係。我認為,最理想的logo就是不需要任何logo,我希望它可以直達對方的腦海。”

簡潔而不簡單

  文匯出版社于2020年出版的《極簡之道:日本平面設計美學》一書中寫道,如果簡單地下個定義,日本的平面設計是在“簡潔的直率”“平面的構成美”“抽象的造型”和“感情化的字體”之下發展起來的。

  此書指出,“簡潔而不簡單”是日本設計的特點。簡潔不是簡單,更不是簡陋,而是精致,是簡練,是凝練,是去粗取精。日本作為一個民族構成相對單一的國家,在語言和文化上都有著高度的統一性。在這種環境之下,長期以來日本都透出互相理解的國民性,這體現在平面設計上便是:更為觀念性的表現是可能的,這也是日式極簡設計特點的文化基礎之一。

  與西方包豪斯所呈現的工業化極簡不同,“原研哉”們一直追求如何在極簡設計中融入更多溫度,以去裝飾化的作品讓人們看到生活的本質。盡管沒有復雜的線條和色彩,卻在簡單的結構中蘊含産品特性和人文內涵。

  在《設計中的設計》一書中,原研哉談到,設計師在其作品受眾的頭腦中創造出一種資訊建築,其結構通過分類感覺認知渠道構成刺激。將由視覺、觸覺、聽覺、嗅覺和味覺以及這些感覺的各種集合帶來的刺激,在受眾頭腦中組裝起來,在那裏浮現出我們所謂的“圖像”。

  更重要的是,被這一在頭腦中創造的結構當作建築材料使用的,不僅有感官提供的外界輸入,還有被外界輸入所重新喚醒的記憶。

  實際上,後者可能是圖像的主要材料。圖像這種東西不僅結合、聯繫著感官傳送的外界刺激,以及這些刺激所喚醒的記憶,從而生成假定為聚合的圖像,而且設計行為本身意味著對此過程的積極參與。

  回到他對國家會議中心二期logo的評價,“創造新知並不難,難的是塑造共識。”

來源:2023年4月5日出版的《環球》雜志 第7期

《環球》雜志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志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志”。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