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面對不斷增多的“消失危險地區”
在韓國慶尚南道居昌郡,孩子們從小學操場上的櫻花樹附近走過
存在消失危險的地區,學校因缺少生源而紛紛關門,醫療設施因人口稀少而遷址他地,配套設施的不完善又導致人口繼續向外流出,惡性循環就此形成。
文/《環球》雜誌記者 陸睿 孫一然(發自首爾)
編輯/張海鑫
2022年韓國出生率再次創下最低紀錄。韓國輿論悲觀地認為,這一趨勢延續下去的話,韓國可能會是全球第一個消失的國家。更為現實的情況是,韓國的鄉村、城鎮已面臨着消失危機。
“消失危險地區”已接近一半
韓國統計廳人口動向科今年2月發布的2022年韓國人口相關初步統計數據顯示,韓國總人口再度出現自然減少,生育水平創新低。
根據韓國統計廳發布的資料,2022年韓國出生人口數為24.9萬人,死亡人數為37.28萬人。這意味着去年韓國人口自然減少逾12萬,這一數據也創下歷史最高紀錄。
這已經是韓國連續第三年出生人口少於死亡人口,即人口自然減少。韓國2020首次出現人口自然減少,之後2021年、2022年的人口自然減少規模都較前一年有所擴大。據統計,韓國17個市道行政區中,僅世宗市去年出現人口自然增長,其餘16個市道均為人口自然減少,其中慶尚北道、釜山市和慶尚南道的人口自然減少規模位列前三。
代表平均每名育齡婦女生育子女數的總和生育率數據也在去年跌至新低。2022年韓國總和生育率為0.78。從2015年至2022年,韓國總和生育率始終呈下滑趨勢,並在2018年低於了1。韓國統計廳人口動向科科長林永一(音)&&,結婚人數減少和婚後不生育的人增多都影響了生育率。此外,工作與育兒難以兼顧、房價高企、教育費用負擔重等成為人們不願生育的主要原因。
更為嚴重的是,隨着低生育率和老齡化趨勢持續,韓國人口今後或將進一步減少。韓國統計廳預測,從2038年開始,韓國人口自然減少規模將超過20萬人,2045年減少規模將達到30多萬人。據此推算,2045年韓國總人口將減少至4000萬人左右。
相較韓國“消失”,韓國偏遠地區所面臨的消失危機來得更為現實。
韓國將某一地區20歲至39歲女性人口數量與65歲及以上老齡人口數量之比作為“消失危險指數”,指數越低,消失風險越高。當該指數下滑至1.0以下時,代表這一地區進入人口衰退風險階段;指數不足0.5,意味着地區消失危險較高,低於0.2則代表面臨消失高風險。
韓國雇傭信息院對統計廳發布的居民登錄年中人口資料和月別居民登錄人口統計資料進行分析後發現,2022年3月該國“消失危險地區”已多達113個,佔全國228個市郡區的49.6%,接近一半。從細分數據來看,有45個市郡區處於消失高風險,相較2020年增加了11個;68個地區步入消失危險,92個地區需注意消失風險;處於正常狀態的地區僅有23個。因製造業不景氣的慶尚南道統營市和全羅北道群山市,以及位於首都圈周邊的京畿道抱川市和東豆川市等被首次劃入“消失危險地區”。
消失的學校、醫院及地區
存在消失危險的地區,學校因缺少生源而紛紛關門,醫療設施因人口稀少而遷址他地,配套設施的不完善又導致人口繼續向外流出,惡性循環就此形成。
據韓國教育部的地方教育財政信息網站公布的數據,包括小學和初高中在內,截至2022年3月,全韓國共有3896所學校關停。關停學校多集中在全羅南道、慶尚北道和慶尚南道等地區,這三地分別有839所、735所和582所關停,江原道也有469所學校關停。被關停的學校中,除去已經出售的學校,韓國現存“廢校”仍有1338所。
“過去幾年間,村子裏沒有一個新生兒。”位於慶尚南道奉化郡小川面縣洞裏的小川小學校長金成旭(音)接受韓媒《中央日報》採訪時説,“學校正隨着地區一同消失。”
《環球》雜誌記者在小川小學官網查詢得知,以去年7月1日為準,全校6個年級共有學生8名,一年級學生數僅有1名,六年級學生數最多,有4名。慶尚北道教育廳建議學生數量在10人以下的小學與他校合併或關停,小川小學已符合這一條件。
小川小學下屬還有2所分校,情況類似,其中一所分校僅有3名學生,且沒有一年級新生。金成旭&&:“村子裏除了農活以外,沒有什麼像樣的工作崗位,哪還會有人帶着小孩來這個村子呢?奉化郡的很多學校也都到了關停的時候。”
20世紀60年代以來,韓國經濟騰飛,工業化和城市化大潮推動農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奉化郡就是韓國農村空心化現象的一個縮影。據韓國媒體報道,上世紀60年代末,奉化郡人口超過12萬,達到頂峰。之後隨着工業化發展,農村人口開始向大城市流動,加之生育率下滑,上世紀80年代奉化郡人口已跌至10萬以下,90年代減少至不足5萬。韓國行政安全部的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該地區人口已不足3萬。
人口外流讓奉化郡的學校如多米諾骨牌般倒下,上世紀90年代至今,包括小學、初中和高中在內,奉化郡消失了數十所學校。奉化郡一名小學教師在接受韓國媒體採訪時説,“學校一所所接連關門,為了子女教育和工作,父母們從山溝溝搬到面(相當於‘鄉’),又搬到邑(相當於‘鎮’),再遷至附近的城市。”
學校關停後,有的地方把學校再利用,建成“公共銀色公寓”,給老年人改善住房環境;有的改建成文化藝術中心或福祉中心,用以豐富居民業餘生活;但也有學校關停後就此閒置,直到荒廢。
“消失危險地區”還面臨就醫難難題。慶尚北道英陽郡去年只迎接了23名新生兒,在這裡逝去的人卻有295人。上世紀70年代,這裡人口接近7萬,去年已不足1.6萬。韓國《東亞日報》報道説,生活在英陽郡英陽邑的金某是兩個孩子的母親,當孩子生病時她需要驅車1個多小時前往50公里外的安東市就醫,因為英陽一家兒童醫院也沒有。2021年冬天,金某剛出生3個月的兒子患了肺炎,她不得不夜裏駕車駛過崎嶇的山路,在急診室外等待檢查結果時,金某就在考慮是否應該搬家。“在英陽的家長們應該至少會有一次想要搬家的念頭。”她説。
地區衰退與學校倒閉、醫療設施缺失相互作用,形成了惡性循環。《環球》雜誌記者曾去首爾以外的韓國地方城市或鄉村游玩,與城市隨處可見的道路限速兒童保護區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偏遠地區儘管也多設有保護地段,但保護對象換成了老人,路邊遇到的也多為壯年和老人。老家在濟州島的朋友告訴記者,小時候老家熙熙攘攘,現在村子裏三分之一的房子都已成了空房。
280萬億效用不大
防止地區消失,從根本上來説是生育率的問題,而韓國政府近些年在提升生育率上不可謂不努力。
2021年6月,韓國國會通過“韓國國民健康保險法”實施令修訂案。根據新法,2022年起懷一胎的補貼由60萬韓元(1韓元約0.0053人民幣)上調至100萬韓元,懷雙胞胎等多胎補貼由100萬韓元上調至140萬韓元,居住在偏遠地區的産婦可額外獲得20萬韓元補貼;補貼使用期限將由孕期至分娩(包括流産)後1年延長至2年,使用範圍由妊娠、分娩相關診療及藥物購買放寬至所有診療及藥物、治療儀器購買;新生兒診療費、治療藥物費使用期限由1歲放寬至2歲。
2020年12月,韓國政府敲定《第4次低生育老齡社會基本規劃》,決定為孩子出生後12個月內申請育兒假的夫妻雙方各提供最長3個月的育兒補貼,每人每月最高可獲300萬韓元;從2022年起向0到1歲嬰兒家庭每月發放育兒補貼,金額從30萬韓元逐步提高到50萬韓元(2025年);從2021年至2025年向多子女家庭提供2.75萬戶公租房;要求企業公開男女員工在就業、晉陞、薪水方面的待遇等信息,將引進懲罰性賠償制度以防止職場性騷擾等問題。
除韓國中央政府推出鼓勵生育措施外,不少地方政府也&&類似政策。世宗特別自治市向轄區內生育家庭發放120萬韓元獎金,領養5歲以下兒童的也可獲得120萬韓元補助。全羅北道井邑市自2020年1月1日起向生育家庭發放獎金,第一胎獎勵30萬韓元、第二胎100萬韓元、第三胎300萬韓元、第四胎及以上發放1000萬韓元。
據韓聯社報道,韓國政府從2006年到2021年間投入了280萬億韓元用於應對人口結構變化,但仍未能扭轉低生育率。韓國保健社會研究院人口政策企劃負責人李素英表示,應投入更多財政支持來推進人口政策的順利施行。李素英指出,以2019年為準,韓國公共社會福利支出佔到國內生産總值的12.2%,成功實現生育率反彈的法國和德國這一數據分別為31%和25.9%,韓國不到這兩國的一半。
去年上任的韓國總統尹錫悅認為,應推進以科學和數據為基礎的有效政策,來解決人口減少問題,他期待能在任內至少創造出可以扭轉低生育率的契機。韓國總統府相關人士2月末接受韓聯社採訪時説,政府即將發表低生育率綜合對策,確立以實效性為主的方針,如推行育兒期間可靈活居家辦公、延長産假、保障育兒休假時長和實效性等。
政策雖好,但這能否刺激選擇“三拋”的韓國年輕人去結婚生子仍是未知數。拋棄戀愛、拋棄結婚、拋棄生子即為“三拋”,背後折射出的是韓國年輕人在高競爭壓力下的無奈選擇。韓國首爾大學保健大學院教授趙英泰日前做客一檔電台節目時説:“現在的30多歲年輕人經歷着韓國歷史上競爭最激烈的生活。”
“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説,人生的一切都是競爭,不僅是與同齡人競爭,還要與上一代人競爭,這種情況下保障自我生存自然優選於繁育後代。”趙英泰説,“導致這種高強度競爭的原因在於資源過度集中於首爾和首都圈。”
年輕人雖然擠破頭想留在首爾,但高強度競爭讓年輕人不願結婚生子,去年首爾總和生育率低至0.59,為全韓國倒數第一。首爾市內同樣存在地區差異,“人往高處走”,人們多願意在江南區、瑞草區和松坡區生活,其他地區人口也在減少。2022年首爾市道峰高中宣布將在兩年內關閉,這是首爾市內第一所因缺少生源而決定關閉的普通公立高中。今年有着40年歷史的華陽小學宣布正式停課閉校,部分學生被分配至附近的聖水小學,由於臨近繁華地區,家長們對於這一安排感到開心。
來源:2023年4月5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7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