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ike,出海新賽道?
2020年7月1日,在瑞士韋爾比耶,一名男子騎電動自行車攀登阿爾卑斯山,
為即將到來的電動自行車節做宣傳
中國Ebike出海的最大優勢,一方面是國內高效的供應鏈體系和極致性價比,另一方面也源於近年來中國企業在電機、電池、控制器領域的突飛猛進。
文/崔赫翾
編輯/樂艷娜
2020年,新冠疫情開始席捲全球,但也是從那年開始,電助力自行車(以下簡稱Ebike)引爆了歐美的消費與資本市場。
為何Ebike如此受到歐美消費者與資本的青睞?中國傳統自行車製造業者能從中找到機會嗎?
競爭新賽道
1895年,一位名叫奧格登·博爾頓的美國人申請了一項名為“電動自行車”的專利。與中國人熟知的電動摩托或電動自行車有所區別,這款車試圖最大程度地維持傳統自行車的樣貌,它仍需要人去蹬腳踏,只是通過電力介入讓騎行變得省力而輕鬆。
彼時,鉛酸電池、直流電機已被發明出來,所以將電機、電池、自行車組合在一起並不奇怪。這款“電動自行車”不僅結構笨重,還存在諸多技術限制,並不能很好地解決人在騎行自行車過程中會勞累的問題。這一時期,帶有燃油助力的自行車也被發明出來,而且隨着功能的演化,最終成了摩托車的鼻祖。而奧格登·博爾頓發明的“電動自行車”,卻成為被束之高閣的專利。直到20世紀末,日本雅馬哈(YAMAHA)公司才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Ebike——PAS。
讓人沒想到的是,這項曾被束之高閣的發明,近年來的發展勢頭卻可以用“迅猛”來形容。2021年以來,Ebike在美國的銷量已經超過了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在歐洲,Ebike的銷量更是有望超過所有汽車的銷量。根據市場研究機構Markets and Markets的最新數據,截至2022年,Ebike的全球市場規模已經達到497億美元,出貨總量為5125萬輛,預計會以10.2%的年複合增速迅速增長,並在2027年達到806億美元的規模。
深耕自行車領域的廠商們自然不願錯過這個火熱風口。截至目前,眾多老牌自行車製造商摩拳擦掌,捷安特、Specialized、馬林(Marin)等都推出了電助力自行車車型,着手産品拓新和品牌升級。
雖然Ebike相比汽車少了兩個輪胎,但汽車廠商對這一領域投入的熱情同樣不少。特斯拉、保時捷、寶馬、勞斯萊斯等都在Ebike賽道上動作不斷。尤其是保時捷,它在2021年底收購了克羅地亞電動自行車品牌Grey.p的多數股權,2022年又宣布全資收購德國電動自行車廠商Fazua。
對於新興電動自行車品牌來説,也已有不少獲得了頭部資本青睞——2021年8月,高瓴領投了荷蘭電動自行車品牌VanMoof的C輪1.28億美元融資,成為Ebike近年來最大額度的一筆融資;比利時電動自行車創業品牌Cowboy獲得了意大利阿涅利家族旗下的早期投資基金Exor Seeds投資的2300萬歐元;根據美國知名科技媒體The Information透露的信息,紅杉資本給美國知名Ebike品牌Aventon開出投後5.9億美元的估值。
把握時代脈搏
2020年,歐美諸多城市的公共交通受疫情影響而停擺,以Ebike為代表的兩輪車逐漸成為緩解短途出行焦慮的主流交通工具。根據美國LEVA(輕型電動汽車協會)發布的數據,美國在2021年進口了近79萬輛Ebike,比2020年的46.3萬輛進口量增加了70%。
不過,新冠疫情的因素或許只是短期變量,從消費端需求來看,行業銷量能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還在於産品與消費者“對味”。比起純電驅動的毫不費力,電助力更能讓人享受到自由騎行及附帶的休閒健身帶來的愉悅體驗,對於年輕消費者來説,結伴騎行成為了當下流行的一種“社交+運動”方式。
此外,Ebike的熱賣也與歐美國家昂貴的公共交通費用有關。2022年3月,倫敦的公共交通和地鐵票價迎來了5%的上漲,這是10年來的最大漲幅。由於公共交通票價昂貴,不少人常常靠步行來省錢。當地人曾在接受採訪時&&,能步行的地方絕不坐車,實在太遠了才會選擇公共交通。而德國將在2023年5月1日起將全德範圍交通月票價格從9歐元漲到49歐元。這樣折算下來,一年在通勤上大約要花費588歐元。相比之下,Ebike在價格上是有優勢的。
此外,減碳環保、電動化是未來趨勢,Ebike可謂把準了時代的脈搏。根據德國聯邦環境署公布的數據,電動自行車、汽車、公交車三種出行方式的人均每英里碳排放量對比強烈:駕駛私家車的人均排放量足足有240克,公交出行下降至100克,而電動自行車的碳排放量只有5克。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歐美各國也&&了補貼政策及碳積分政策,鼓勵用戶購買以電驅動為動力的短途出行交通工具。
各國政府“真金白銀”的補貼,刺激了市場需求,讓Ebike乘風而起。比如,美國眾議院通過法案規定,當前市民購買電動自行車最高可獲1500美元補貼;在德國慕尼黑等城市,購買電動自行車最高可獲500歐元補貼;瑞典政府為每輛售出的電助力自行車提供售價25%的補貼,最高可達1000歐元。
還有一些國家並不以直接補貼的方式推動市場需求,比如在英國,購買Ebike的消費者可以申請銷售額30%、最多1500英鎊的稅收減免。
投資良機?
海外需求井噴,一個新的千億級市場似乎在慢慢浮出水面。中國作為電動車製造大國,很快嗅到了商機,包括雅迪、愛瑪在內的電動車巨頭,都專門研發了新的Ebike車型,包括運動、親子、折疊等不同品類,以切入歐美市場。中國廠商目前Ebike全球出貨量已接近千萬輛,不僅讓不少傳統單車廠“起死回生”,更捧出了數家國內創業公司。
除了製造廠商,中國科技巨頭也紛紛入局。騰訊、小米、大疆等科技巨頭都開始擠入這個賽道。根據天眼查的查詢結果,騰訊入股了深圳市十方運動科技有限公司品牌TENWAYS,此前這家Ebike品牌已經獲得了來自高瓴創投的Pre-A輪融資。而早在2016年,小米生態鏈旗下品牌米家就聯合騎記品牌推出了新款電動助力折疊車。
中國Ebike出海的最大優勢,一方面是國內高效的供應鏈體系和極致性價比,另一方面也源於近年來中國企業在電機、電池、控制器領域的突飛猛進。電助力自行車的核心技術在電池和力矩傳感器上。電池主要影響續航的長短;力矩傳感則是一項精密的技術,存在比較高的技術壁壘,對於電助力性能影響更大,而我國擁有較成熟的力矩傳感器技術。
短期來看,Ebike市場前景看好,而且這類産品也很能發揮中國製造的供應鏈優勢,但與此同時也存在一些不確定性。在國內市場,有上百家公司入局Ebike,在全世界也有約300個正在銷售的Ebike品牌。大量品牌的涌入讓市場供大於求,品牌的成功與沉沒速度相當。隨着賽道越來越擁擠,該領域的競爭也將白熱化,出海企業極有可能陷入價格戰。長遠來看,品牌必須要找到可持續的發展方式,定位到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所在,才可能在市場競爭中倖存。
來源:2023年3月22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6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