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綠氫中心”正在崛起
2021年8月30日在西班牙阿爾馬拉斯拍攝的一處太陽能發電場
西班牙有望成為歐洲綠氫能源的領頭羊,而擁有4萬名居民的普埃托利亞諾,未來有望成為“綠氫之都”。
文/《環球》雜誌記者 孟鼎博(發自馬德里)
編輯/馬琼
在西班牙卡斯蒂利亞-拉曼恰炎熱乾燥的土地上,“歐洲綠氫中心”正在悄然崛起。普埃托利亞諾,這座西班牙人都不甚了解的小城,正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9月底,國際氫能大會將在這座城市舉行。
德國《法蘭克福匯報》近日發表了一篇題為“來自南方的清潔能源”的文章,文章將普埃托利亞諾視為發展“綠色氫能”的典型代表。
對於綠氫,歐盟期待短期內利用其來緩解當前極為緊迫的能源短缺問題,更希望綠氫為其綠色能源轉型發揮重大作用。
綠氫布局熱
在自然界,氫通常傾向於依附在化合物中,比如水、碳水化合物以及碳氫化合物等。為了將氫從這些化合物中分離出來,就需要用到能源。例如,氫從水中分離出來的過程就需要提供電能,通過電解將水分子裂解,而得到氫。
如果這個過程中使用的電力由化石燃料産生,那麼産生的氫氣就是“臟的”,這類氫氣被稱為“灰氫”。生産灰氫的過程中會形成副産物,例如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但是,如果使用清潔電力(碳排放為零),那麼産生的氫就是“綠氫”。
灰氫的生産十分常見,因為這種制氫方法成本相對低廉,操作方法也簡便,而且所需設備和佔用空間都較小。而綠氫是利用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陽能或風能)通過電解産生的,其碳排放可接近於零。
氫能作為一種新能源,已然成為全球爭奪的“金礦”,企業和國家紛紛布局。在巨大的市場需求下,國際能源巨頭近期掀起了綠氫賽道的布局熱潮。
5月18日,為了擺脫對俄羅斯的化石燃料依賴並加速綠色能源轉型,歐盟委員會正式公布了“REpowerEU”能源轉型行動方案。在氫能方面,歐盟計劃到2030年可再生氫産量達到1000萬噸,再生氫進口量達到1000萬噸。
曾經的煤炭之城
在通往普埃托利亞諾的公路邊的斜坡上,太陽能電池板像田野一樣向遠方鋪開。曾幾何時,這座小城還是一座煤炭之城。1873年,人們在這座城市的地下發現了煤炭資源,自此該城便開啟了長達一個世紀的礦業供應,甚至在西班牙內戰中這裡的工人都未曾停工。
20世紀末21世紀初的世紀之交,普埃托利亞諾的煤炭礦井逐漸關閉,許多礦工轉投煉油廠工作。而如今,他們的後輩正在推動能源轉型:西班牙有望成為歐洲綠氫能源的領頭羊,而擁有4萬名居民的普埃托利亞諾,未來有望成為“綠氫之都”。
普埃托利亞諾發展可再生能源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西班牙光照充足,尤其是中部地區,全年晴好天氣可達300天以上。普埃托利亞諾全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且無明顯雨季,尤為適合發展太陽能。西班牙首相佩德羅·桑切斯稱,位於城郊的光伏電站足以支撐工業所需電力,這奠定了其成為“歐洲綠色氫氣産業中心”的基礎。
同時,西班牙政府和歐盟也推出了一系列措施支持綠氫項目——在工業用地方面,普埃托利亞諾市政府和卡斯蒂利亞-拉曼恰自治區為工業用地提供了高額補貼,吸引了眾多公司前來建廠;在資金保障方面,歐洲投資銀行為伊比德羅拉電力公司和菲特比利亞集團(Fertiberia)在普埃托利亞諾的項目提供了5300萬歐元的貸款,西班牙官方信貸機構同時也為該項目提供了3500萬歐元的貸款。歐洲投資銀行認為,該項目將對可持續經濟發展産生積極影響。
“作為歐盟的‘氣候銀行’,歐洲投資銀行將繼續資助可持續基礎設施的建設,以促進向零碳排放經濟的過渡。”該貸款機構的執行副總裁裏卡多·穆裏尼奧·費利克斯評論説,“考慮到目前天然氣價格特別高的情況,我們相信,氫氣可以在歐洲的能源安全中發揮關鍵作用。”
代表了“能源産業的未來”
5月中旬,西班牙國王費利佩六世為伊比德羅拉電力公司在普埃托利亞諾的綠氫生産廠舉行了落成典禮。電力公司主席伊格納西奧·桑切斯·加蘭稱,這代表了“能源産業的未來”。
歐洲投資銀行也在其説明中指出,該項目將對可持續經濟發展産生積極影響,並給卡斯蒂利亞-拉曼恰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在工廠的建設階段,該項目就提供了300個新的就業崗位,未來可能還會再增加400個。項目投産後,每年將能産生約160吉瓦時(GWh)的清潔電力和1000噸綠氫。據伊比德羅拉電力公司稱,新設施每年可減少多達4.8噸的二氧化碳排放。
桑切斯·加蘭強調,這是一個“更加雄心勃勃”的項目的第一階段,該公司將在2027年前出資約20億歐元,讓歐盟用太陽能完全取代進口天然氣。面對減少污染物排放的全球挑戰,加蘭&&,他相信公共管理部門將支持綠氫生産項目,以便擁有本地供應來源,“不依賴第三方”供應天然氣等能源。
西班牙期望依託普埃托利亞諾的綠氫中心,向全歐洲提供氫能。但它也面臨現實的困難,儘管德國與西班牙都有意向聯合建設跨比利牛斯山的天然氣/綠氫輸送管道,但該項目未能引起法國的興趣,後者更希望重啟核電站來緩解能源危機。
來源:2022年10月5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20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