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洋薊一樣的心”
因為洋薊外表堅硬,內裏的莖塊卻非常軟嫩,所以“像洋薊一樣的心”説的就是那些敏感豐富、柔軟的心。擁有這樣內心的人,像洋薊一樣,看上去難以攻破,但內裏心潮澎湃、充滿味道。
文/宿亮
編輯/胡艷芬
西餐配菜常會用到洋薊和蘆筍。蘆筍現在很常見,相比之下,洋薊就沒那麼多見了。洋薊外麵包裹着一層一層硬硬的葉片,就像一個披着中世紀重裝鎧甲的大球。只有剝掉堅硬的葉片和內部的粗纖維,才能吃到內部柔軟的組織。
雖然吃起來費勁,但洋薊卻是歐洲的“古早味道”。這種原産自地中海的蔬菜很早就出現在餐桌上。據説,它最早開始流行是因為凱瑟琳·德·美弟奇嫁給法國國王亨利二世,把自己喜歡的洋薊從意大利帶到了法國,成為法餐食譜重要的組成部分。
很多西方的小説中有洋薊的身影。巴爾扎克在《高老頭》中描述伏蓋夫人的公寓時,就寫道這棟公寓小院子“兩條走道之間,一大塊方地上種着洋薊,左右是修成圓錐形的果樹,四週又圍着些萵苣、旱芹、酸菜”。洋薊處在中心位置,顯示當時的法國人對洋薊極為重視。
在凡爾納的《海底兩萬里》裏,博物學家在火上烤在島嶼上發現的麵包果,“幾分鐘後,麵包果片受火的一面已經變黃,外焦裏嫩,味道如同洋薊一般”。對這些遠離家園的探險家來説,洋薊就是家鄉的味道。
其實,在這些文學作品的中譯本裏,洋薊常常被翻譯成朝鮮薊。鴉片戰爭後,法國人在上海種植洋薊,被一些日本人通過朝鮮半島運到日本。最初,日本人以為這是原産於朝鮮半島的某種薊類植物,就起名朝鮮薊,並沿用至今。
洋薊之所以在西方食譜中有這樣的地位,是因為含有一些對身體有益的成分,被認為是一種“健康食品”。現在不少歐洲人推崇一種食療法,據説能夠促進減齡。這種理論來源自1921年奧地利醫生弗朗茨·邁爾的《消化系統疾病診斷原理》。邁爾的學生根據這套理論建立了邁爾康體中心,推銷“減齡秘訣”。
“秘訣”中的關鍵,是一套“14天減齡飲食計劃”。食譜介紹了一種洋薊的吃法:用沒過半個洋薊球的水,烹煮食材25分鐘,這樣葉子就可以被輕鬆剝下。除去那些頂部堅硬的葉子後,剩下的洋薊葉根部會有一點軟糯白嫩的部分可食用,蘸調味料後要用牙齒輕輕咬出來。
洋薊的根部粗纖維下面藏着一塊柔軟的莖塊,也就是所謂“洋薊的心”。這部分也可以蘸着由橄欖油、檸檬汁、芥末和香草調製的調味汁享用。
在美國時,有位朋友邀請我吃洋薊,方式和這個百年前的食譜差不多。吃下來最大的體會是麻煩,嘬了半天葉片也沒吃到什麼。邁爾醫生也在食譜中強調,這道菜能夠幫你細嚼慢咽。我特別懷疑,是否有人吃到一半實在沒耐心,從而餓出了減肥的效果。
學法語的時候,老師教過一句俗語:“像洋薊一樣的心”(Avoir un Coeur d'Artichaut)。因為洋薊外表堅硬,內裏的莖塊卻非常軟嫩,所以“像洋薊一樣的心”説的就是那些敏感豐富、柔軟的心。擁有這樣內心的人們,像洋薊一樣,看上去難以攻破,但內裏心潮澎湃、充滿味道。
當然,法國人總想著吃,因此還有另一句俗語叫:être un dur à cuire,直譯過來是做個難烘焙的人,真正的意思是做個堅強的人。
來源:2022年8月24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17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