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日在日本東京國際會展中心的東京國際寵物展上拍攝的寵物犬
在日本,從6月1日起,寵物繁殖相關從業者及寵物店等均有義務為出售的貓狗植入一塊直徑約2毫米、長度約1厘米的微型芯片,費用為3000~1萬日元。
文/《環球》雜誌記者 馬崢 編輯/馬琼
在日本,寵物開始有了“身份證”。
6月1日起,日本開始實行一項新規,要求寵物店和相關從業人員必須給寵物貓和寵物狗植入芯片後才能出售。芯片記錄着寵物和飼養者的信息,相當於寵物的“身份證”。
對寵物主人來説,植入芯片能幫助走失的寵物重新回到主人身邊。另外,植入芯片還可以防止寵物被棄養。在日本,被遺棄的寵物有哪些歸宿?植入芯片是否會給寵物帶來健康安全隱患?
養寵大國
穿着精緻的服裝,乘坐漂亮的車子,甚至還有潮酷的“髮型”——不是明星出街,而是寵物出行。走在日本街頭,經常可以看到推着嬰兒車散步的“父母”,只是嬰兒車裏經常坐著的不是寶寶,而是打扮或前衛或優雅或可愛的寵物。
很多日本人視寵物為自己的孩子,日本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寵物數量超過兒童數量的國家。根據日本總務省數據,截至2021年4月1日,日本未滿15歲的兒童人數為1493萬。根據日本寵物食品協會數據,2021年,日本寵物貓和寵物狗合計超過1600萬隻,其中寵物狗約711萬隻,寵物貓約895萬隻。
隨着寵物人性化趨勢不斷增強,寵物主人對寵物時尚、美容、食品和醫療保險等的需求隨之增長,推動了日本寵物相關産業穩健增長。
對於生活壓力較大的日本人來説,寵物是心靈療愈的“良藥”,也是生活中的重要陪伴。日本家庭需要寵物的觀念,始於20世紀六七十年代。這一時期,日本國民度很高的狗,比如秋田犬和柴犬,成為不少家庭的新成員。但該時期日本人的養寵觀念還處於萌芽階段,“潮流養寵”概念正式出現是在1983年。
那一年,電影《南極物語》的上映,在日本引起極大轟動,該片當年創下的59億日元(1日元約合0.05元人民幣)的票房紀錄保持了15年之久。影片裏面的哈士奇聰明又可愛,機警又熱情,成了日本人的“心頭好”。
再之後是日本人對吉娃娃的熱衷,對斑點狗、貴賓犬的癡迷……然而,再癡迷,日本人對每種寵物也都是圖一時新鮮,喜歡並不能長久保持。有數據顯示,在日本,養同一隻狗的時間一般不會超過兩年。
棄寵大國
日本是寵物飼養和消費大國,但同時也是棄養大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民眾為療愈生活開始飼養寵物,需求增加令寵物交易價格也隨之水漲船高。
不過,很多人飼養後才發現,寵物雖萌,但照顧起來並沒有那麼容易,繼而會嫌棄寵物“沒那麼乖”“身上有臭味”等。不少寵物飼養沒多久就被送到非營利組織“孤兒貓犬救助隊轉讓中心”。也有養寵人因為疫情影響收入,導致無法負擔寵物花費而棄養。
根據日本環境省公布的數據,2020年,有約7.2萬隻寵物貓狗因走失或被遺棄而被收容,其中約2.4萬隻沒能回到原主人那裏或找到新的主人。按照法規,在收容期滿後,這些寵物貓狗將被執行安樂死。這樣的處理方式聽起來有些殘忍,但流浪的動物一旦氾濫,情況會更糟糕。
日本的寵物相關法律強調寵物主人的照料責任,虐待或遺棄寵物都屬於犯罪行為。2017年,日本奈良縣一名寵物主人因反復將寵物貓摔打在地,致其腦出血並多處外傷後死亡,又將屍體隨意遺棄,最終被判處有期徒刑1年。
2020年6月起,日本的《動物保護法》進一步規定:無故殺害動物的最高刑期從2年提高至5年,罰款從200萬日元提高至500萬日元。對虐待和遺棄動物的行為,原本處以最高100萬日元的罰款,新法律在此基礎上又增加了最高1年的刑期。
即便如此,近幾年日本的虐寵、棄寵案件數量仍有增無減。根據日本警視廳公布的數據,與2020年相比,2021年的寵物虐待案件增加了68件,達170件;涉案相關人數也從117人增加至199人,創下2010年實施調查以來的最高值。
日本還有很多“貓島”,那裏居住着稀少的人口和幾十或數百隻貓。這些貓咪有很多就是被主人遺棄的,此後通過不斷的繁衍才形成了現在的“貓島”。日本有一個非常有名的“貓島”,名為青島,這裡貓的數量已達到人類數量的6倍,它們居住在廢棄的房屋裏,吸引了許多游客前來觀賞。
寵物“身份證”啟用
為防止寵物走失、抑制寵物遺棄,從今年6月1日起,日本開始實施修正後的動物保護管理法。寵物繁殖相關從業者及寵物店等均有義務為出售的貓狗植入一塊直徑約2毫米、長度約1厘米的微型芯片,費用為3000~1萬日元。
新規規定,寵物一旦售出,必須在30天內登錄寵物的出生日期、性別、品種和飼養者的姓名、地址、電話等。如果寵物走失,會通過專用設備讀取芯片數據,查詢寵物主人的信息。
據日本獸醫協會介紹,植入芯片的過程不會給寵物帶來多大疼痛,植入後也不會對動物的健康造成影響,目前還沒有接到植入後産生副作用的報告。
對於新規定,日本的寵物主人各有看法。2021年12月到今年1月的一項線上調查顯示,在340名還未給寵物植入芯片的寵物主人中,56%不支持給寵物植入芯片,只有18%&&支持,另外有27%態度搖擺。
來自千葉縣的紀子説,很後悔之前沒有為自己的狗植入芯片。兩年前因為家裏門栓松動,她家的柴犬走丟,她到處尋找也未找到,在網絡上張貼了尋狗啟事,也沒有得到任何有用的線索。“我勸大家趕快給寵物植入芯片,不希望再有人跟我一樣體驗類似的傷心經歷。”
還有一些寵物主人不願意給寵物植入芯片,理由是不想讓愛寵承受任何痛苦,在一個小生命體內植入芯片“太不道德”。
帝京科學大學副教授加隈良枝説,植入芯片可以幫助尋找因為自然災害、突發災難而失聯的寵物。關於植入芯片是否會給寵物帶來疼痛和安全問題,她認為“需要政府及時公布相關數據”,以打消寵物主人的疑慮。她還希望芯片能變得更加微小,也希望有其他更方便更智能的生物檢測手段可以被研發出來,比如寵物臉識別等。
雖然“寵物芯片”現在聽起來也仍顯新奇,但實際上它的應用已超過20年,早已得到廣泛的推廣。
1999年,法國規定對大於4個月的狗體內植入微型芯片(或以紋身的方式提供標識)。此後,寵物芯片逐漸在全球多個國家得到普及。
植入芯片時,不需要麻醉和開刀,只需要像打疫苗一樣,用注射器扎進皮膚輕輕一推就能搞定。植入寵物身體後,芯片就像是“長”在了皮膚下,不會發生游離,寵物身體也不會有任何排異反應。另外,這些芯片的壽命可達18~20年,意味着寵物貓狗只要植入一次就能使用一生。
未來,寵物芯片或許還會在更大範圍內被廣泛應用。一枚電子芯片,不僅是技術上的迭代,也可能打開城市治理的未來圖景。
來源:2022年7月27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15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