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國觀智庫、清華大學數據治理研究中心、德國弗裏德裏希·艾伯特基金會聯合發起的《中國青年的歐洲觀》報告發布會在京舉行。該報告採取問卷調查、大數據分析、專家研討等方式,調查分析了中國青年知識分子群體對歐洲尤其是德國的認知和態度,探尋加強中歐及中德青年理解與交流的路徑,提出發展中歐及中德關係的“青年方案”。
報告顯示,當代中國青年普遍願意了解歐洲及德國。包括移動社交媒體在內的境內互聯網媒體已成為當代中國青年獲取歐洲及德國相關資訊的最主要途徑。歐洲及德國在中國青年群體眼中的總體形象積極正面。中國青年普遍認為,中歐及中德關係是總體上既競爭又合作、友好互利、良性競爭的關係。多數中國青年對中歐關係、中德關係的未來形勢表示樂觀,預期未來雙邊關係會更為友好密切。
報告提出,青年群體是塑造和影響國家關係的重要力量。須重視當前中國青年對歐洲及德國的正面評價,因勢利導,主動作為,以繼續改善中國青年對歐洲印象、努力改善歐洲青年對中國印象為目標,通過加強兩國智庫平臺合作、把握新媒體傳播渠道、豐富雙向留學服務、促進青年外交官互動等方式,全面促進中歐青年交流,打造更具世界影響力的中歐關係及中德關係。
報告發布會上,德國弗裏德裏希·艾伯特基金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康懷德表示,當代中國青年的歐洲觀深刻影響中歐及中德關係走向。本次發布的報告對促進中歐、中德往來有重要意義。期待報告在涉中歐及中德關係決策中發揮更大作用。
外交部歐洲司參贊孫明晰認為,中國青年參與了中國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歷史進程,見證了中國綜合實力的快速躍升,形成了開放平和的心態。此次報告的調研成果彰顯了中國青年的全球視野。未來,應從中歐共同利益出發,充分發揮中歐各項合作機制框架優勢,繼續促進兩國青年全方位交流。
前中國駐德國大使史明德表示,2022年是中德建交50周年。50年來,中國青年的歐洲觀及德國觀發生了巨大改變。此次發布的報告反映了中國青年對歐洲和德國的階段性認識。未來,中德智庫平臺應加強合作,拓展研究的時間維度,同步開展歐洲青年的中國觀研究,增進中德、中歐溝通理解。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所長馮仲平表示,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歐關係取得巨大進展,在貿易、投資、技術、人文、科技等領域形成重要合作成果。中歐關係的發展成就奠定了本次報告的主基調。當前,中歐關係面臨新形勢,出現新現象,希望此次發布的報告傳播至歐洲,讓更多歐洲人了解中國青年對歐洲的正面認識,帶動更多力量促進中歐關係健康穩定發展。
國觀智庫資深研究員、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表示,長遠來看,中歐關係仍富有建設性意義。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為青年參與中歐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青年須找到中歐關係歷史和現實的結合點,積極塑造中歐未來,增進中歐相互理解、認知與信任,促進中歐合作共處。
《中國青年的歐洲觀》報告由外交部、中聯部支援指導,德國弗裏德裏希·艾伯特基金會資助,國觀智庫與清華大學數據治理研究中心合作撰寫,內容涵蓋係列數據調查結果及政策研究建議。(記者林子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