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首頁 國內·國際·言論 | 經濟·財富·科技 | 社會·文化·生活·其他 | 專欄 | 過刊檢索 | 關于我們 | 環球廣告
裂變英國:從一個危機走向另一個危機
  新華網 ( 2022-07-27 07:16:26 ) 來源: 《環球》雜志
 

 

2021年5月8日,在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的一個計票中心,工作人員清點選票

    英國中央和地方、統一與分裂的較量會持續下去,直到有朝一日把聯合王國的名字給拆掉。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這場分裂英國國家的重大危機只會愈演愈烈。

文/李冠傑 編輯/吳美娜

  英國首相鮑裏斯·約翰遜,最終還是沒能逃脫黯然下臺的結局,于7月7日宣布辭職。3年前,他的支援率達到70%;而今,近70%的英國人希望他下臺。

  此番政壇“地震”持續的同時,英國分離主義痼疾再現新症候,加之新冠肺炎疫情、俄烏衝突等影響下的民生困頓等問題,英國自“脫歐”以來的危機進入一個新高點。

  令很多人訝異的是,如今內部嚴重分裂的保守黨仍在執政,這也從側面説明當前英國面臨的危機並非表面上執政黨內部的危機,也非簡單的對歐關係危機,而是在政治、經濟、外交、社會等方面出現了全方位危機,而英國政客無法找到恰當解決方案,只能“擺爛”“比差”,看誰撐得更久。

民粹主義攪亂英國政壇,分離主義伺機而動

  近年來,英國政壇亂象叢生,政治發展方向似脫韁野馬無法駕馭,主要原因之一是民粹主義的興起。英國民粹主義興起與歐盟不斷擴大呈負相關關係,直到這股力量把英國拉離歐盟為止,其余波持續至今。

  英歐關係增強和歐盟朝著“超國家”方向發展讓英國人感到不安,他們批評歐盟、歐元和歐洲機制,呼吁英國擺脫歐盟束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法拉奇及其領導的英國獨立黨,該黨在2015年大選中贏得12.6%的選票,僅次于保守黨和工黨,只是英國簡單多數的選舉制度限制了該黨的發展,導致其在英國政壇曇花一現。

  但是,這種民粹主義力量並未沉寂。約翰遜充分利用了這一力量,引導英國最終脫離了歐盟。這不僅加劇了保守黨的分裂,也加劇了英國民意的分裂。2016年至2022年,民粹主義主導了英國政壇。英國“脫歐”之後立刻宣稱要走向全球,“全球英國”的理念應運而生。多重難局之下,可以説英國沒有選擇的余地,但“全球英國”定位模糊,也沒有長遠戰略規劃,在特雷莎·梅和約翰遜兩任首相的推動下毫無波瀾,這是民粹主義激情造成的政治後果。

  長期以來,英國國內還存在一種次民粹主義,通常稱之為分離主義,表現為蘇格蘭的獨立運動和北愛爾蘭的民族運動。

  蘇格蘭在2014年舉行第一次獨立公投後仍未止步,現如今正如法炮制英國“脫歐”,開展第二次公投。英國蘇格蘭地方政府首席大臣妮古拉·斯特金6月28日在蘇格蘭地方議會宣布,她領導的政府計劃明年10月19日舉行第二次蘇格蘭獨立公投,假使英國中央政府拒絕按法律程式授權,蘇格蘭地方政府將採取法律行動確保公投進行。

  在今年5月的北愛議會選舉中,追求與愛爾蘭統一的新芬黨首次成為第一大黨,比維護英國國家統一的民主統一黨多出兩個席位。

  目前看,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的分離主義力量仍在上升,大有衝破現有英國政治體係之勢。而英國政府應對分離主義的唯一辦法就是阻止和延遲獨立公投,威斯敏斯特議會有權否決任何分裂國家的議案。但問題在于,否決公投在“民主”邏輯和“脫歐”先例層面都講不通,分離主義可以有理有據地進行反駁。英國中央和地方、統一與分裂的較量會持續下去,直到有朝一日把聯合王國的名字給拆掉。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這場分裂英國國家的重大危機只會愈演愈烈。

破壞全球供應鏈,醞釀更大的全球性經濟危機

  英國是老牌工業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其主要缺陷在于不可避免的周期性經濟危機。但為何近半個世紀人們只聽到全球金融危機,而未聽説單單英國爆發了經濟危機呢?主要原因在于英國自20世紀70年代之後開始去工業化,把制造業轉移到了國外。沒有了制造業,英國不會出現傳統意義上的産品過剩,也就沒有了典型的經濟危機,這並不代表其經濟危機消失了。

  英國通過全球化把危機轉嫁到國外,力保自己處在全球供應鏈頂端。長期以來,英國都在加快發展服務業,2020年服務業佔國內生産總值(GDP)的81%。同時,英國也重視制造業,雖然制造業只佔GDP的9.7%。人們普遍認為英國經歷了制造業空心化,實則不然。

  隨著國際分工的深入,制造業已從傳統的“世界工廠”標準轉向生産要素的全球配置。制造業形成了研發、生産、銷售、售後服務等關鍵性全球産業鏈,這些環節可以在全球不同地區和國家進行。英國抓住研發這個核心産業鏈,大力投資。2017年英國出臺的産業戰略白皮書承諾,到2027年將總研發投入增加到佔GDP的2.4%,將研發稅收抵免率提高至12%,投資7.25億英鎊用于新産業戰略計劃。

  英國非常清楚,研發不會遇到産品過剩,但若其他國家想要進軍高科技領域和高端研發産業鏈,必遭英國反擊,包括動用政治手段。為了讓這種逆全球化、破壞全球産業鏈的行為變得“正大光明”,英國政府大力推動有關立法。英國《國家安全與投資法》2022年1月生效,該法賦予英國政府在外資並購上更多的審查權力。

  英國追隨美國把世界分成兩個體係,在全球産業鏈中建立“柏林墻”,在國際分工中拉下“鐵幕”。這純粹是在制造更大的全球性經濟危機,在這場危機中,英國自身也必將遭到反噬。

倡導價值觀外交,陷入虛無主義危機

  英國自“脫歐”後,高舉“全球英國”旗幟重新以“獨立國家身份”返回國際舞臺。但為了充當所謂的國際社會領導者,英國把國際道義和正義拋諸腦後,這與其大國地位極不相稱。

  2021年3月英國政府對未來的安全、防衛、發展和外交進行綜合評估,將俄羅斯視為“最嚴重的直接威脅”,把中國看作“係統性競爭對手”。此番推動全球價值體係對立的操作,主要目的是在美國熄火後捍衛所謂“民主的燈塔”。

  過去幾年,人們在國際舞臺上看到了異常活躍的英國,其在努力構建所謂的“自由網絡體係”。英國外交大臣特拉斯直言:“自由世界反思的時代現在必須終結,相反我們需要思想、影響和靈感的時代。這就是為何英國決心和其朋友們在全世界建立自由的網絡。”

  這就是英國近年來奉行的外交政策,它在拉攏一小撮人組成自己的圈子。

  在俄烏衝突問題上,英國給烏克蘭送武器、培訓軍事人員、提供情報,首相約翰遜訪問烏克蘭以示支援,英國外交部不斷遊説波蘭、波羅的海三國等,對俄羅斯進行譴責、制裁甚至武力威脅,這些舉動無疑都是在火上澆油。

  英國引誘一些國家和它一起以空洞、抽象的價值理念“拉幫結派”,置民眾安危于不顧,滿世界上煽風點火,還自詡為國際社會的“良善力量”,其破壞性效應正在蔓延。

  換句話説,英國的外交理念遇到了危機,它不再是那個講究實用主義的英國外交了,而是彌漫著機會主義和虛無主義的遐想靈感。英國“脫歐”後一直在試圖找回自我,但卻陷入了連自己都懷疑的困境中無法自拔。未來幾年,英國很難從這種虛無主義回歸到理性的外交軌道上來。

民生困頓,社會危機加重

  新冠肺炎疫情給英國帶來衝擊,加劇了英國民眾的生活壓力。英國政府倡導“群體免疫”,已有超過18萬人死亡。約翰遜破壞其政府制定的防疫政策的醜聞,一個接一個。有議員稱,打敗新冠肺炎最好的政策就是約翰遜辭職。現實中,面對放任自流的傳染病傳播,英國只能寄希望于病毒的自我滅亡。

  在疫情初期,英國政府就制訂了1600億英鎊的所有支援計劃,以防止中小企業破産和解決民生問題。據稱,截至目前英國政府抗疫總開支約3760億英鎊。然而,這些巨額貨幣注入社會帶來的必然是通貨膨脹。

  與此同時,英國的外交政策沒有為國內人民帶來實質性利益,反而加劇了原本就困難的民眾生計。英國受到的能源價格影響雖然較其他主要歐洲國家要小,但其對俄羅斯不斷加碼的制裁破壞了全球能源供應鏈,導致全球石油和天然氣價格飆升。

  據英國國家統計局7月8日公布的民調結果,大約91%的英國成年人稱生活成本比上月高,而這一數據在去年11月為62%。對于造成生活成本增加的原因,95%的成年人認為是食品價格,83%認為是燃氣或電費帳單,79%認為是燃油價格。為應對上揚的生活成本,62%的人選擇不去買非必需品,53%減少家庭燃氣或用電開支,46%取消不必要的出行。

  英國今年5月的通脹率達到9.1%,創40年來新高。據英國央行預測,英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在今年10月將超過11%。由于物價迅速上揚,民眾不堪重負,各行業紛紛要求漲工資。6月下旬,5萬名鐵路工人進行了全國性罷工,導致鐵路網癱瘓。

  為應對困局,英國政府向石油天然氣公司徵收25%的超額利潤稅,約為150億英鎊,這樣可以向低收入家庭發放至少50億英鎊的生活補貼。英國政府還聲稱,英國失業率下降了。據英國國家統計局統計,今年4月英國失業率為3.7%,創1974年以來的最低水準。但這一表像背後,其實隱藏著英國勞動力不足的嚴重問題。今年上半年英國職位空缺數量達到創紀錄的130萬個,疫情以來約50萬人脫離了勞動力市場。民生困頓必然加重社會危機,而英國保守黨徵稅花錢的政策並未有效解決問題。

  無論保守黨繼續在臺上執政,還是工黨重新上臺,短期內英國在政治、經濟、外交、社會等多方面面臨的危機都不會消失,這些危機主要由英國的民粹主義、保護主義和反全球化運動等釀成。英國打著“全球英國”旗幟重返國際舞臺,其行動更多是進行攪局而非建設性領導。有關行徑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相互作用,未來英國可能遇到比此前更大的危機和混亂。

  (作者係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英國研究中心智庫研究員)

來源:2022年7月27日出版的《環球》雜志 第15期

《環球》雜志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志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志”。

 請注意: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新華網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利。
·您在新華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新華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新華網新聞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向留言板管理員反映。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匿名

 查看評論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列印本稿
查看評論
推薦給朋友:
  相關新聞:
新華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新華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新華社和新華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新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新華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新華網",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繫。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與新華網聯繫。

訂閱本刊
本刊通用網址:環球雜志
  • 如果您對《環球》雜志的稿件有任何意見及建議請與我們聯繫。
  • 編輯部電話:
    010-63077031
  • E-mail:
    globe1980@vip.sina.com
  • 社址:北京市京原路8號新華社第二工作區
  • 郵遞區號:100040
  • 對外合作:
    010-63077015
  • 傳真:010-63073516
  • 總 編 輯:馮瑛冰
  • 執行總編輯:卞卓丹
  • 《環球》雜志
    新華通訊社主管
    瞭望周刊社主辦
    環球雜志社編輯出版
    ·全彩半月刊
    ·出版日期:每月1日/16日
    ·國內統一刊號:CN11-1273/D
    ·郵發代號:2-511
    ·國外郵發代號:SM341
    ·國內訂閱:
    全國各地郵局均可訂閱 本刊隨時辦理郵購
    ·全年訂閱價:192.00元
    ·國內零售:
    全國各大中城市報刊攤點/地鐵/機場/書店等均有銷售
    ·零售價:8.00元
    ·國外總發行:
    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北京399信箱)
    ·海外定價:US $6.00元 HK $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