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首頁 國內·國際·言論 | 經濟·財富·科技 | 社會·文化·生活·其他 | 專欄 | 過刊檢索 | 關於我們 | 環球廣告
到丹麥參加“巨人派對”
  新華網 ( 2022-07-25 14:01:54 ) 來源: 《環球》雜誌
 

 

巨人“奶嘴桑卡”

    這個講故事的人,也希望巨人們能夠喚起人們對自然的敬畏與愛護之心,看到每一片“廢柴”的價值。

文/《環球》雜誌記者 林晶 於珂(發自哥本哈根) 編輯/樂艷娜

  “雕塑家/回收家/講故事的人。1979年生於丹麥歐登塞,現在哥本哈根工作生活”——這就是斜杠青年托馬斯·丹波在網站主頁上自我介紹的全部。

  這位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的同鄉,也有着一顆非凡的童心和浩瀚的想象力。托馬斯最擅長的事,就是將建材廢料、木材、塑料、鐵片這些在別人眼裏的廢品經過設計和改造,變身成為一件件有故事的藝術裝置。所以,托馬斯更願意稱自己是一名“回收家”。

  托馬斯和他的團隊製作過許多令人拍案叫絕的作品,但如果説到最具代表性的,那一定是“巨人”系列了。按托馬斯的説法,從創作開始的第一天起,這些巨人不僅各自擁有姓名,還各有身世來歷與“法力”。最重要的是,這些巨人還都很環保,人們可以依據一張神秘地圖提供的各種線索,來遇見他們。

  2015年,托馬斯受丹麥小鎮霍森斯政府邀請,參加了當地舉辦的一個活動。活動的出發點是用藝術的形式為城市增添一些新鮮元素和亮點。於是,托馬斯製作了一個身高5米,手裏拿着鞦韆,看孩子們在上面玩樂的巨人托爾斯。

  托爾斯的身體部分取材自當地兩家企業的廢棄木材,“頭髮”則取材自當地公園的植物。這座特別的雕塑作品深受當地民眾,尤其是孩子們的喜愛,很快巨人托爾斯就成為霍森斯的“明星地標”。

  一段時間之後,小鎮又找到托馬斯,請他為孩子們製作了另外兩個巨人——勞拉和朱利安。這一次,當地五金店的舊地板和廢舊木材成為了製作原料。

  從此,托馬斯和他的小夥伴們將一個個巨人從世界各個隱秘的角落裏“生發”出來——從丹麥到比利時,再跨越大西洋到美國,包括遙遠的中國,等待着同樣充滿好奇與童趣的有心人去將它們一一找尋。

  真正讓“巨人”為更多人所知,卻是因為新冠肺炎疫情。

  2020年,疫情讓原本在世界各地進行藝術創作的托馬斯不得不取消了原本的計劃,回到丹麥家中。居家隔離讓他一時失去了方向。用他自己的話説:“我從未感到過如此艱難和絕望。”

  托馬斯為如何維持經濟收入,如何繼續進行藝術創作而煩惱不已。經過一番思索,他決定用自己最擅長的方式,來打破這一黑暗又艱難的時刻。

  托馬斯和他的團隊決定在丹麥開啟一場“巨人派對”,他們要在丹麥各地建造更多的巨人,讓所有因為疫情失去平日裏各種休閒娛樂方式的人,拿上地圖,走出家門,與家人朋友一起到大自然中去“偶遇”這些隱秘的巨人。

  由於缺少經費,托馬斯在社交媒體上公布了自己的計劃,並詢問是否有人願意給予他幫助。短短幾天內,他便招募到了上百位願意以各種方式提供幫助的志願者:有人提供廢棄原材料;有人承包了伙食,為團隊製作甜點;更有技癢者索性直接投身到巨人的製作搭建中。在這些志願者的幫助下,托馬斯和他的團隊在丹麥各地建造了10個新巨人。

  “尋找隱藏的巨人”一下子在社交媒體上流傳開來,許多人丹麥人加入到這場“綠野尋蹤”找巨人的游戲中來。這也讓托馬斯原本以為最黑暗的時刻,成為了他最難忘的一個童話式的夏天。

  每個巨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比如,在哥本哈根的一個居民社區中,托馬斯建造了一個名叫“奶嘴桑卡”的巨人。

  在包括丹麥在內的北歐國家,小孩子戒斷奶嘴後,家長們會把奶嘴拿到一棵樹上挂起來。這是一種儀式,象徵着從今以後孩子跨過吃奶嘴“寶寶”的階段,長大了。

  “奶嘴桑卡”橫躺在社區公共區域的一棵大樹下,右手拿着一串孩子的奶嘴,伸着舌頭,仿佛要把這些奶嘴都吞進肚裏一般。“奶嘴桑卡”討厭孩子吃奶時發出的聲音,也非常不喜歡孩子的哭叫聲,甚至還擁有一首“桑卡之歌”(當然是托馬斯創作的),裏面有一句歌詞是:巨大的奶嘴巨人,我把我的奶嘴給你,你要吃得飽飽的,我再也不是個寶寶啦。

  於是,許多孩子帶着他們自己的安撫奶嘴來到這裡,把它們交給“奶嘴桑卡”,非常有儀式感地結束自己的“寶寶生涯”,慶祝自己成為一個不再需要奶嘴的大孩子。

  托馬斯和中國也有着不解之緣。2019年,托馬斯和他的團隊從哥本哈根來到重慶,與當地誌願者一同參與了武隆懶壩國際大地藝術節。在短短的四週時間裏,他在重慶的大山裏建造了三個巨人——瑪麗特、凱爾德和巨石怪。

  在建造巨人的過程中,他興奮地在當地的廢品回收站來回找尋材料,向居民介紹他的創意和項目,以獲得使用廢棄材料的許可。托馬斯就地取材,用當地的竹條編制巨人瑪麗特的麻花辮,用採石場的廢棄石料製作巨石怪的臉和牙齒,最終成功地將這三個巨人在重慶的大山之中安了家,並成為藝術節十分亮眼的一組作品。

  “無論眼前的一切看上去多麼地暗淡和悲傷,我們終能振作起來,尋回心底那一份積極與熱愛”——這是托馬斯對曾經所經歷的低潮的回應。這個講故事的人,也希望巨人們能夠喚起人們對自然的敬畏與愛護之心,看到每一片“廢柴”的價值。

來源:2022年7月27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15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

 請注意: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新華網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利。
·您在新華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新華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新華網新聞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向留言板管理員反映。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匿名

 查看評論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打印本稿
查看評論
推薦給朋友:
  相關新聞:
新華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註明"稿件來源:新華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新華社和新華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新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未註明"稿件來源:新華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新華網",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與新華網&&。

訂閱本刊
本刊通用網址:環球雜誌
  • 如果您對《環球》雜誌的稿件有任何意見及建議請與我們&&。
  • 編輯部電話:
    010-63077031
  • E-mail:
    globe1980@vip.sina.com
  • 社址:北京市京原路8號新華社第二工作區
  • 郵政編碼:100040
  • 對外合作:
    010-63077015
  • 傳真:010-63073516
  • 總 編 輯:馮瑛冰
  • 執行總編輯:卞卓丹
  • 《環球》雜誌
    新華通訊社主管
    瞭望周刊社主辦
    環球雜誌社編輯出版
    ·全彩半月刊
    ·出版日期:每月1日/16日
    ·國內統一刊號:CN11-1273/D
    ·郵發代號:2-511
    ·國外郵發代號:SM341
    ·國內訂閱:
    全國各地郵局均可訂閱 本刊隨時辦理郵購
    ·全年訂閱價:192.00元
    ·國內零售:
    全國各大中城市報刊攤點/地鐵/機場/書店等均有銷售
    ·零售價:8.00元
    ·國外總發行:
    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北京399信箱)
    ·海外定價:US $6.00元 HK $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