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30日,農民在埃及米努夫省的農田中收穫小麥
農諺説,“綠肥種三年,瘦地變肥田”“一年紅花草,三年地腳好”,就是對綠肥提升土壤健康水平的最好詮釋。只有解決好農田土壤自身問題,才能真正扼制土壤退化的發生和發展。
文/《環球》雜誌記者 孟鼎博 劉芳 卿勝藍(發自巴黎)馬琼(發自北京)
編輯/胡艷芬
數月以來,全球化肥價格大漲,大大超出了市場預期,也遠遠超出了農戶的承受能力。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首席經濟學家馬克西莫·托雷羅日前&&,全球範圍內化肥供應受阻、價格高漲,可能將影響2023年全球糧食供應,這已成為該組織當前對糧食安全的主要擔憂。
“化肥危機”席捲全球
今年5月,法國南部奧克西塔尼大區熱爾省農場主阿蘭·德斯科裏萊120公頃的農地已經春播,莊稼亟待施肥,可倉庫裏的硝酸銨化肥只剩下12噸。
作為氮肥的一種,硝酸銨化肥是當地使用最廣的礦物肥,2021年11月每噸價格250歐元,如今漲到750歐元。買還是不買?德斯科裏萊十分糾結。
眼下,化肥問題讓不少歐洲農戶鬧心。從2021年下半年起,製造化肥的重要原料天然氣價格飆升。法國農業部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2月,法國化肥價格同比上漲了82%。俄烏衝突爆發後,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制裁以及引發的俄羅斯反制裁措施都不斷加碼,嚴重影響了俄化肥出口,加劇全球供應緊張局面,化肥價格開啟了新一輪上漲。
歐洲部分化肥廠商已開始減産提價。法國《原材料》雜誌近日刊文説,全球最大的結晶化肥生産商之一亞拉國際公司因天然氣價格飛漲決定在歐洲減産。
“對法國農民來説,氮肥價格飛漲意味着每公頃作物的成本增加約200歐元。這種打擊就像一顆松了保險的手榴彈,擾亂國內國際市場,影響農民命運,最終威脅數百萬人獲得食物的機會。”法國農業原材料合作社網站的文章寫道。
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農業大國西班牙。當地市場化肥價格從2021年11月開始上漲,俄烏衝突爆發後價格更是一路飆升,氮肥價格翻了3倍。
西班牙東北部赫羅納省的農場主約瑟夫·保介紹説,俄烏局勢惡化導致化肥原材料、天然氣和電價上漲,給化肥廠製造成本帶來多重壓力。他&&,農民需要節省化肥,以便在未來幾個月投入到經濟回報更高的農作物中。化肥現價高得離譜,走向又不確定,很多農戶選擇觀望。法國第一大化肥、種子和農業設備電商&&Agriconomie的數據顯示,截至5月,只有60%的法國農戶購進了今年所需氮肥,往年同期這一比例為80%。
德斯科裏萊也在猶豫。身為熱爾省農業工會聯合會秘書長,他曾在一次電視採訪中坦露擔憂:“不知道會不會我們越不買,化肥廠就越減産。而且這裡有些農場已經決定不給作物施肥了,這對收成會有很大影響。”
歐洲以外,巴西、美國等農業大國的農戶也在被迫減少化肥用量。
農戶企業自尋出路
面對高企的化肥價格,一些農戶正在自行尋找出路。
在距離巴黎30多公里的薩克萊鎮,農場主埃馬紐埃爾·洛羅的儲肥罐只剩下一半庫存。往年裝滿整罐需要花費3萬歐元,現在是7.8萬歐元。他有115公頃土地,主要種植小麥、油菜、甜菜和玉米,下個耕種季所需的化肥還沒着落。“我已開始從巴黎地區收腐殖堆肥,給作物補充有機氮。”他説。
法國東部科多爾省第戎穀物合作社農戶的選擇是通過改變生産計劃控制損失。埃馬紐埃爾·拉亞爾在該省北部經營着190公頃土地,他正在考慮減少油菜種植面積,因為“運營成本太高”。
西班牙卡塞雷斯的農場主尼古拉斯·費爾南德斯正在尋找更經濟實惠的化肥供應商。“大多數農場都減少了化肥使用,今年的用量大約是往年的1/3到1/2。”據費爾南德斯觀察:“周圍人都在根據市場價格調整使用量。”
法國業界認為,今年的化肥庫存有保障,但2023年的化肥採購更加令人擔憂。數月以來,亞拉國際公司一直在警告,化肥價格飆升,遠期會影響到全球糧食安全。
在美國,替代肥料在農民和投資者中越來越受歡迎。一些初創公司正在推動開發一種新型農用肥料——利用微生物或植物産品來向玉米和其他作物提供所需的肥料,它們計劃用這種肥料取代使用天然氣和礦産品為原料生産的傳統化肥。
瞄準“綠肥”
如何用比較少的化肥投入獲取相對穩定的農作物産出,成為了擺在全世界種植業面前的問題。
有專家認為,不能用簡單的化肥減量或等量養分替代等方法去解決問題,而是要站在更高層面、用戰略眼光看待化肥減施或者養分替代。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國家綠肥産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負責人曹衛東在接受《環球》雜誌記者採訪時&&,要想真正實現化肥減量或化肥替代,應當立足於將培育健康土壤和有機無機配合兩條路徑相結合,在解決好土壤健康的前提下,推進化肥減量。
“耕地是糧食生産的命根子”,是中國保障糧食安全極為“要害”的問題。中國守住了18億畝耕地紅線,用佔世界不到9%的耕地,生産了約佔世界23%的糧食。但中國也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化肥消費國——2020年化肥消耗量達5250萬噸,約佔世界化肥總消費量的27%。
“同時,中國農田肥料投入不盡合理,尤其是有機肥源不足,長期存在重用地、輕養地現象,導致農田土壤退化、肥料利用率不高等一系列問題。”曹衛東&&,當前,中國農田土壤退化主要體現在酸化、鹽鹼化、沙化、潛育化、板結、貧瘠化、養分失衡等方面,近些年更是出現了土壤重金屬鎘超標、除草劑殘留等問題。
為有效治理土壤退化,國家層面正在不斷投入資金和科技資源。2020年、2021年,農業農村部、財政部連續開展了退化耕地治理。
但曹衛東指出,目前在土壤退化治理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一方面,僅靠項目來治理土壤退化,效果只能是局部的和有限的;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原因,是土壤自身的問題未能得到很好的解決,各地更多的是採用施用土壤調理劑、增施有機肥等外部投入治理技術,對提升農田土壤健康水平的生物內源驅動作用卻重視不足。另外,一些投入措施不夠經濟和綠色,也限制了退化治理技術的廣泛和有效應用。
據曹衛東介紹,著名土壤肥料學家劉更另院士曾提出“有機無機配合”的策略。長期的農業實踐表明,合理的有機無機養分配合,是保持地力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措施。
曹衛東認為,綠肥是解決土壤健康、替代部分化肥投入的首選。利用綠肥供肥養地、發展種植業,在中國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是耕地土壤數千年“常新壯”的有效手段。綠肥,即利用季節性或空間性閒置土地種植的固氮及養地作物,翻壓回田為農田提供有機肥源,同時可以實現農田的生物耕作。綠肥既是肥源,也是耕地養育措施。
一方面,綠肥是最清潔的有機肥源,綠肥源於自然、歸還自然,沒有其他投入品可能攜帶的潛在風險物質。利用綠肥實施“有機無機配合”不僅安全,也更加經濟高效。合理管理下的綠肥及其根茬鮮體,産量一般不低於2000千克/畝,翻壓還田後,又會成為土壤的優質、清潔有機肥源,腐解後能為接茬作物提供各種養分。
曹衛東團隊開展多年監測的結果顯示,南方稻區利用綠肥可減施氮鉀肥40%,氮肥、鉀肥利用率分別提高15.8、10.8個百分點;旱地可減施氮肥20%~30%。相對於其他有機資源的製造、運輸、施用,綠肥的來源更加廣泛、便捷,投入更加經濟。
另一方面,綠肥是養育耕地最便捷、高效、安全、經濟的手段,充分發揮綠肥的養地功能是破解農田土壤退化的關鍵招數。農諺説,“綠肥種三年,瘦地變肥田”“一年紅花草,三年地腳好”,就是對綠肥提升土壤健康水平的最好詮釋。只有解決好農田土壤自身問題,才能真正扼制土壤退化的發生和發展。
原位、綠色、高效、低成本的農田退化治理路線符合中國國情,綠肥也是此路線的最佳技術手段。大量文獻、報道認為,種植利用綠肥後,土壤碳氮含量穩步提升,土壤物理和生物性狀明顯改善,也就是説土壤的健康水平明顯提高。
中國發展綠肥的空間巨大,每年有季節性閒置、可以用來種植綠肥的耕地有約7億畝。中國還有十幾億畝的鹽鹼地、邊際土地,這些土地如果加以改良、構建適宜利用模式,將成為國家耕地資源的縱深戰略儲備和生物養分的潛在來源地,不僅能大幅緩解人地矛盾,也是實現用較少化肥投入保障糧食安全的可能路徑。
新形勢下,有條件構建基於綠肥的健康土壤培育與高效節肥協同技術體系,實現農田養地、節肥等多重效應,宜長期執行。
來源:2022年7月13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14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