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遠端火箭炮進行夜間實彈射擊
遠端火箭炮相較于陸軍戰役戰術導彈,使用更經濟,效費比更高,戰時可通過飽和打擊,大量消耗對方防空反導資源。
文/李洪峰
編輯/黃紅華
為了提高打擊精度,遠端火箭炮會加裝一些精確制導設備,使得它能夠像導彈一樣用于遠端精確打擊,以至于人們認為制導遠端火箭炮就等同于導彈(本文所討論的導彈均指彈道導彈)。事實上,這兩種武器不管在制造要求還是作戰運用上,都存在較大區別。由于二者作戰使命、定位不同,其仍屬于兩種不同的武器係統。
構成趨同,使命各異
導彈主要由戰鬥部、控制係統、火箭發動機三部分構成。火箭炮主要由戰鬥部和火箭發動機兩部分構成,在火箭炮加裝制導設備(衛星導航或慣性導航等設備)以後,其構成與導彈構成已趨于一致。
但導彈與遠端火箭炮的作戰使命不同。導彈是為打擊敵方縱深重要固定目標而設計生産和投入運用的,對其要求是能攜帶重量大、威力強的彈頭,射程遠,精度高,抗幹擾能力強,速度快、難被敵方有效攔截等。如俄軍的“伊斯坎德爾-M”導彈,可攜帶核彈頭或480公斤的常規彈頭,射程可達480公里,且有增加的余地;採用慣性制導、衛星制導和景象匹配制導等多種制導方式,圓概率偏差理論上小于2米,配備多種類型的戰鬥部,可有效毀傷不同類型的目標;彈體表面涂有隱身材料,能有效吸收雷達波,使導彈具有較強的隱身特性;飛行速度快,且具有變軌飛行能力,對導彈攔截係統有較強的穿透力。過去,這類導彈主要瞄準打擊固定目標,但隨著技術的突破,其正逐步獲得打擊運動目標如大型水面艦船的能力。
遠端火箭炮的使命任務是打擊陸地戰場上敵方戰役戰術縱深內的重要固定目標,如配備特定的制導係統,也可獲得對時敏目標(指對己方構成重大威脅,需要立即作出反應的目標,或者是具備極高戰略價值、瞬息即逝的臨時目標)的打擊能力。對其要求是:彈藥成本較低,便于大量使用,操作簡便以及便于快速發射等。如美軍的增程制導火箭彈,彈體直徑227毫米,戰鬥部重量90.7公斤,通過“海馬斯”火箭炮發射,射程可達84公里。6枚火箭彈配置于一個儲運發(儲存、運輸、發射)箱中,便于快速完成發射準備以及快速發射和撤離陣地。
服務使命,技術有別
由于導彈與遠端火箭炮的作戰使命不同,導致其研制過程中採用的技術有顯著差異。
導彈研制時技術方面的關注重點是:隱身和突防。為達成隱身和突防目的,導彈對火箭發動機、戰鬥部及控制係統等的要求很高。火箭發動機必須能為導彈提供較高的飛行速度;戰鬥部應具備低可探測功能,必要時還需採取分彈頭技術;控制係統不僅要滿足導彈導航的要求,還要滿足導彈變軌的要求,其涉及技術極為復雜,也是目前世界軍事強國研究的重點領域。此外,為獲得較高的飛行速度,導彈大多採用垂直發射技術,以便能使導彈迅速穿過大氣層,減少因空氣阻力而造成的飛行速度損失。在導彈垂直飛行數秒後,制導係統要能使其取得彈道傾角,發動機關閉,導航控制係統繼續導引彈頭沿著預定彈道飛向目標。
遠端火箭炮研制時技術方面的關注重點是:經濟和有效。未來戰場上,打擊目標多樣、數量眾多,火力消耗相當巨大,因此作戰效費比問題必須納入籌劃考慮。遠端火箭炮相較于陸軍戰役戰術導彈,使用更經濟,效費比更高,戰時可通過飽和打擊,大量消耗對方防空反導資源。也可根據目標狀態,靈活使用不同射程的遠端火箭炮,有效打擊處于不同射程內的各類目標,滿足多樣化的火力打擊需求。因此,為達到經濟和有效的目標,在研制時,可將隱身、高速突防能力及打擊精度要求等放在次要地位,這就降低了對火箭發動機、彈體隱身和制導控制的要求,相應地可以節約遠端火箭炮的研發難度和生産成本。
另外,為方便遠端火箭炮的使用,要求火箭炮發射的彈藥應有不同的射程可供選擇。目前主要通過選擇不同彈徑的方法加以解決,由于彈徑不同,以及火箭發動機攜帶的燃料不同,決定了其射程有較大的變化區間。再借助儲運發箱技術,可將不同射程的火箭彈置于同一門火箭炮不同的儲運發箱中進行發射,以此為部隊提供多種射程的火力打擊能力。目前,火箭彈彈徑可從200多毫米向960毫米變化,可為遠端火箭炮提供從數十公里至上千公里的射程選擇。
特點不同,靈活運用
導彈的作戰使命要求其既可以攜帶核彈頭,也可以攜帶常規彈頭。由于毀傷威力大,戰時將是敵方偵察和攔截的重點。因此,在使用時,一是要求精選打擊目標。一般應選擇對敵方作戰體係起重要支撐作用的目標進行攻擊,如導彈發射架、指揮通信係統、炮兵集群等。二是強調隱蔽、快速地行動,減少被敵發現的徵候。在作戰行動時,要求其快速佔領發射陣地、迅速展開、快速發射、迅速撤離,達成行動的突然性。與此同時,還要廣泛設置假發射車、假發射陣地,欺騙敵人。三是要求周密做好各項作戰保障工作。要發揮諸軍兵種聯合作戰的優勢,及時為導彈部隊提供準確的目標資訊,確保指揮通信順暢以及彈藥、物資的及時補充等。
相比之下,遠端火箭炮要求其能及時響應戰場上的火力需求,為作戰部隊提供準確、猛烈的火力支援。在運用時,要求合理分配火力。由于戰場上目標眾多,要發揮遠端火箭炮“一裝多能、一炮多用”的特點,運用不同射程的遠端火箭炮打擊處于不同距離、不同狀態的敵軍目標。同時,由于現代戰場目標機動能力強,戰機稍縱即逝,運用遠端火箭炮突擊這類目標時,要突出預有準備、快速機動、快速佔領發射陣地、快速發射彈藥、快速撤離陣地,既要及時完成打擊任務,又要避免被敵方偵測到而遭火力報復。
遠端火箭炮充分發揮作用,還有賴于體係內的偵察、指揮、保障等要素力量的協同配合。以某鐳射半主動制導火箭彈運用為例,火箭彈在導航係統控制下飛行至目標區域附近,其鐳射半主動導引頭需要接收來自目標反射的鐳射信號,導引彈頭飛向目標。在此過程中,對目標的照射與火箭彈的發射協同極為重要,需要準確確定照射時機、照射時長。如果照射過早、照射時間長,負責照射的人員或裝備易被敵發現而遭敵方火力攻擊;而照射過晚、照射時間太短的話,則可能會因制導火箭彈導引頭不能有效接收到目標反射的鐳射信號,從而喪失對目標的攻擊機會。
密切配合,相得益彰
由于遠端火箭炮與導彈在構成上具有較強的相似性,在運用上具有較強的互補性,因此在技術層面,二者可以相互借鑒,共同發展;在作戰運用層面,可相互配合,發揮協同增效作用。
在技術層面,相互借鑒先進技術,促進共同提高。例如,導彈的先進控制技術、隱身技術、垂直發射技術等可以向遠端火箭炮移植,反之,遠端火箭炮的多射程、儲運發箱技術也可向導彈移植。又如,遠端火箭炮目前主要用于對預先發現的固定目標進行打擊,由于飛行時間長,無法對導彈發射車、機動式防空導彈係統、間歇開機的雷達站、敵方重要領導人車隊等時敏目標實施狙擊。為解決這一問題,有專家提出了將“制導火箭彈”發展成“遠火體係彈”的構想,即在制導火箭彈的戰鬥部裝載無人機,利用遠端火箭炮發射該火箭彈,火箭彈飛至目標區域上空後,拋射出“指揮通信無人機”“察打一體無人機”等構成無人機集群,指揮通信無人機負責與後方指揮控制站聯繫,對察打一體無人機進行控制,察打一體無人機負責搜尋、攻擊目標,完成對時敏目標的狙殺任務。這種技術成熟後,同樣可以向導彈係統移植,提高導彈係統抗攔截能力和具備對運動目標的打擊能力。
在運用層面,互通情報,協同增效。未來作戰將會在網絡資訊體係支撐下進行,遠端火箭炮與導彈武器係統之間可以互通情報資訊,合理區分打擊任務,提高聯合火力突擊的效果。比如,在打擊某一具體目標時,行動時可密切配合。以對敵航母戰鬥群攻擊為例,先運用遠端火箭炮進行攻擊,大量吸引耗費敵方防空攔截的導彈,在此基礎上,再發射地地導彈攻擊敵方水面艦艇,發揮出導彈精度高、威力大的特點,達成以小代價獲取大戰果的作戰目的。
應該指出,遠端火箭炮在一定范圍內有取代戰役戰術導彈的趨勢,一些國家也已將其作為戰役戰術導彈在使用。但遠端火箭炮在射程突破1000公里大關後,其生産成本提高極快,效費比會嚴重降低,且其戰術技術性能很難達到導彈的水準。因此,在今後很長一個時期內,特別是在核威懾條件下進行作戰,仍需將遠端火箭炮與導彈作為兩種武器係統進行發展與運用。
(作者係陸軍炮兵防空兵學院教授)
來源:2022年7月13日出版的《環球》雜志 第14期
《環球》雜志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志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