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7月30日在俄羅斯加裏寧格勒拍攝的二戰紀念碑
立陶宛認為自己能將俄羅斯玩弄于股掌之間,卻不知茲事體大,可能引發難以估量的災難性後果。
文/張健
編輯/吳美娜
俄羅斯與立陶宛最近又添新惡。立陶宛宣布,從6月18日零時起對俄羅斯過境立陶宛運往俄飛地加裏寧格勒州的物資進行檢查,鋼鐵、高科技等屬于歐盟制裁范圍內物資將禁止運輸。一石激進千層浪,俄羅斯對此強烈譴責,並威脅進行報復,而歐盟為立陶宛站臺,美國則放言,其對立陶宛的安全承諾堅如磐石。一時間,形勢極為緊張。
俄羅斯“不沉的航空母艦”
加裏寧格勒州面積1.51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00萬,其首府為同名城市加裏寧格勒市,原名柯尼斯堡,曾是普魯士時期的加冕城市。這一地區夾在立陶宛與波蘭之間,經立陶宛、白俄羅斯與俄羅斯本土相連,距俄本土600公里,距莫斯科1300公里,而距柏林500公里,距華沙只有400公里,是俄最西部的一個州。
加裏寧格勒二戰前屬德國,二戰後根據《波茨坦協定》劃歸蘇聯。蘇聯時期,因為立陶宛和白俄羅斯均屬于蘇聯,所以加裏寧格勒還算不上飛地。蘇聯解體後,加裏寧格勒成為真正的飛地。白俄羅斯是俄盟友,立陶宛則是歐盟和北約成員國,加裏寧格勒與俄羅斯本土的連結成為問題。2002年,即在立陶宛和波蘭2004年加入歐盟之前,俄羅斯與歐盟達成協議,保證了俄本土與加裏寧格勒的連結。
加裏寧格勒是俄羅斯最為繁榮的地區之一,工業發達,冷戰時期是蘇聯的戰略要地,擁有全年不凍港,1950年蘇聯將其波羅的海艦隊總部設在該地。現在該地仍是俄工業和軍事重鎮,是一個高度軍事化的地區,部署有“伊斯坎德爾”導彈,該型導彈既可攜帶常規彈頭,也可攜帶核彈頭。7月5日,北約30個成員國的代表簽署了芬蘭、瑞典加入北約的議定書,在此背景下,加裏寧格勒對俄羅斯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出來,是俄在波羅的海名副其實“不沉的航空母艦”。
加裏寧格勒所需民用物資,如石油、焦炭和煤等,絕大部分都是通過鐵路由俄本土經白俄羅斯和立陶宛送達,每月開行約100趟列車。由于歐盟對俄制裁是分階段實施的,所以立陶宛當前禁運的主要是鋼鐵及金屬和高科技産品。從7月10日開始,禁運范圍將擴大到水泥和酒精等物資,8月10日擴大到煤,12月5日則擴大到石油産品。這些禁運措施一旦全部實施,從俄本土運往加裏寧格勒約50%的物資將受到影響。目前看,人員往來及禁運范圍之外的其他物資尚未受影響。
立陶宛的盤算
出于歷史和地理等方面的原因,立陶宛極為仇視俄羅斯,為此積極貼靠美國和北約,長期大力推動歐盟和北約推行遏俄、反俄政策。本輪俄烏衝突爆發後,立陶宛在支援烏克蘭、制裁俄羅斯問題上是最為積極的國家之一,甚至多次指責法、德兩國對俄綏靖。此次突然宣布對加裏寧格勒禁運,可看作是立陶宛長期仇俄心態的反映。
從多方透露的資訊分析,立陶宛此次宣布禁運,極可能是獨自作出,並未徵得歐盟同意。立陶宛的理由是,由于歐盟對俄羅斯實施了制裁,禁止歐盟國家進口俄部分産品,那麼根據這一制裁規定,就可以對經過立陶宛領土運輸的物資實施檢查和禁運。
實際上,立陶宛這一理由極為牽強,因為其限制的是俄羅斯兩個地區之間的物流。那麼,立陶宛為何在理由不充分,又可能引發新的危機的情況下,仍執意採取這一行動呢?其背後當然有諸多盤算。
一是羞辱俄羅斯。俄烏衝突自2月下旬爆發以來,俄雖在初期遭受一些挫折,但到目前為止採取的行動進展相對順利。而且,西方實施的多輪制裁並未達到其希望看到的效果,俄貨幣盧布幣值穩定,經濟至少目前看來並未遭受重大損失。相反,歐洲通貨膨脹嚴重,特別是立陶宛等積極反俄的波羅的海三國,通貨膨脹率更是高達兩位數,民生困難,經濟極可能陷入滯脹的不利局面。兩兩對比,立陶宛更為焦慮,其決定對加裏寧格勒禁運這種打擦邊球的行動,即使不能起到嚴重打擊俄羅斯的效果,也可以凸顯其存在,並希望看到俄羅斯面對此展現出無力感。
二是希望引發加裏寧格勒的混亂。加裏寧格勒雖然與俄本土距離遙遠,但一直忠于俄羅斯。立陶宛對于旁邊的這塊俄羅斯飛地一直如鯁在喉,但卻無可奈何。俄烏衝突以來,西方與俄徹底撕破臉,這是立陶宛希望看到的。現在立陶宛打著歐盟的旗號,決定對加裏寧格勒實施禁運,意在讓俄感受到“戰爭的後果”,最好是能引發加裏寧格勒對俄的不滿情緒。的確,在立宣布禁運措施後,加裏寧格勒隨即發生了恐慌性搶購。
三是拖歐盟和北約下水。俄烏衝突爆發以來,立陶宛等一貫反俄國家積極推動歐盟和北約採取強硬措施,但其對當前狀況並不滿意,認為歐盟和北約的反應不夠強硬。立陶宛採取單邊禁運措施,希望借此刺激俄羅斯,進而推動歐盟-俄羅斯及北約-俄羅斯加強對抗。
當然,對于俄羅斯的可能反應,立陶宛並非全然不顧,應該也作了充分的估算。俄羅斯在烏克蘭陷入僵持局面,很難抽出精力和資源“開辟第二戰場”,加上立陶宛是北約成員國,因此其可能認為俄羅斯即使不滿,也沒有辦法,只能吞下苦果。
戰爭風險難以承受
立陶宛認為自己能將俄羅斯玩弄于股掌之間,卻不知茲事體大,可能引發難以估量的災難性後果。
俄羅斯歷史上就對領土極為看重,加裏寧格勒是飛地,對俄工業及軍事、戰略上又極為重要,更增加了其高度敏感性。可以説,立陶宛的所作所為已經嚴重刺激了俄羅斯,這從俄後續反應就可看出。
事件發生後,俄將之視為“敵對”和非法行為,並召見了立陶宛駐俄代辦及歐盟駐俄代表團團長,聲稱將採取“實質性”行動,讓立陶宛“在不久的將來面臨嚴重後果”。俄並未聲明將採取何種實質性行動,但西方媒體已經開始討論所謂蘇瓦烏基走廊,即連接立陶宛與波蘭的狹長地帶,揣測俄有無可能佔領這一走廊,從而切斷波羅的海三國與歐盟其他國家的唯一陸上通道。如果真如西方媒體所預測的,形勢發展到這一步,那就意味著俄與北約之間全面戰爭的爆發,戰爭的後果無法想像。
正因為可能引發嚴重後果,歐盟迄今採取了較為謹慎的態度,呼吁克制和外交解決爭端。歐盟雖在公開場合為立陶宛站臺,但並未予以積極支援,反而私下裏對立陶宛多有抱怨,認為其採取單邊行動,將歐盟整體拖入不必要的對抗和風險之中,卻指望得到歐盟其他國家的支援。
有歐盟官員稱:“我們必須面對現實,莫斯科比我們更有影響力,找到一個妥協的辦法符合歐盟的利益,即使最終的結果可能是不公平的。”人們注意到,盡管立陶宛提出了要求,但6月23~24日的歐盟峰會並未給予立明確支援。德國總理朔爾茨更是一再要求立取消對俄過境運輸的限制措施,稱歐盟對俄制裁並不適用于俄兩個地區之間的貨物往來。
俄新社7月5日報道,加裏寧格勒州州長阿裏漢諾夫表示,如果歐盟在7月10日前未就俄羅斯過境向加裏寧格勒州運輸物資問題提出解決方案,該州將建議俄羅斯國家領導層採取回應措施。路透社6月29日援引兩名消息人士的話稱,立陶宛與俄羅斯圍繞加裏寧格勒州過境運輸的爭端有望在未來數天內得到解決。
未來局勢將如何發展?目前看來,歐盟與俄羅斯可能會達成妥協,加裏寧格勒“這把火”可能暫時燒不起來。但這一事件再次表明,在西方與俄高度對抗的背景下,一些小國或為迎合美國,或自恃背後有人撐腰,有採取魯莽單邊行動的較強衝動,因此,歐洲未來形勢仍風險極大。
(作者係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助理、歐洲所所長)
來源:2022年7月13日出版的《環球》雜志 第14期
《環球》雜志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志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