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4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北約總部,法國總統馬克龍(左一)、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左二)、
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左三)在會議期間參加合影儀式
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危機卻能高速傳播,這一極具諷刺意義的場面發生在環地中海區域,而這一區域,也往往被視作整個世界的縮影之一。
文/李振傑 編輯/吳美娜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2月底爆發的俄烏衝突持續至今,相關較量的衝擊波及全球,環地中海區域“感觸頗深”。該區域在多個領域同衝突雙方具有深度聯繫,不論從地理區位還是從政治經濟角度看,都可謂距離風暴中心最近的地緣板塊。與此同時,這一廣袤區域內的各個國家之間又存在著環環相扣的復雜關係,導致經濟風險傳遞現象出現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北岸負重前行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圍內反覆延宕之際,地中海北岸歐洲國家主動或被動地成為俄烏衝突的全球和地區參與者。“新傷疊舊痕”導致歐洲復蘇前景黯淡,經濟基本面深度承壓。基于自身稟賦的缺陷,能源問題在一係列不確定因素中格外突出,已成為如今高懸在歐洲經濟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6月初,歐盟正式通過第六輪對俄制裁方案,首次宣布對俄部分石油採取禁運措施,國際油價應聲重新漲回每桶120美元之上。俄羅斯自4月出臺“盧布結算令”回擊美西方天然氣制裁項目之後,又多次削減供應,截至6月中旬,在荷蘭交易的歐洲天然氣期貨價格已飆漲至每兆瓦時117.62歐元。隨著夏季用電高峰和出行高峰的同時到來,歐洲能源危機恐將進一步升級。
能源價格持續上漲不斷加劇歐洲通脹危機,歐元區5月通脹率按年率計算達到創紀錄的8.1%,遠高于此前預期。在此背景下,歐洲央行不得不改變持續十余年的貨幣政策,宣布將在7月開啟加息周期。但經濟學家普遍擔憂開啟加息通道“治標不治本”,不僅難以有效抑制通脹,還有可能進一步加大歐洲經濟下行的壓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最新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將歐元區2022年的國內生産總值(GDP)增長預期由1月的3.9%調降至2.8%,且對未來兩年的GDP增長也難以保持樂觀態度。
為了克服當前困境,歐洲不得不尋找新的能源供應渠道,但不論是擴大來自美國、中東、非洲的液化天然氣船運規模,還是開綠色轉型的歷史倒車重啟火力發電站,都無疑會在較長一段時間內繼續推高能源成本,並對制造業和居民部門形成嚴重衝擊。但即使如此,基于地緣政治考量,歐盟目前在削減對俄能源依賴方面仍表現出較為堅決的政治意志,這導致市場恐慌情緒不斷蔓延,經濟風險不斷疊加。法國總統馬克龍6月中旬在歐洲防務展上發表演講稱,法國和歐洲已經進入戰時經濟狀態。從長期來看,歐洲人需要就此進行調整。
東岸夾縫求生
地中海東岸的兩個新興大國——土耳其和以色列在全球危機面前亦難獨善其身,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以及同俄烏兩國的貿易中斷,進一步加重了土、以兩國的經濟風險。
土耳其經濟問題愈演愈烈,食品和能源仍是最大桎梏。該國85%的小麥及70%的葵花籽油進口均依賴俄烏兩國,當前局勢給農産品運輸造成了實際困難,土國內糧價隨即大幅上漲。由于幾乎所有能源需求都依賴進口,土耳其在國際能源價格漲勢面前極為被動。專家估計,布倫特原油價格每上漲10美元,土耳其的能源進口費用就將增加60億美元,這證明其經濟基本面已十分脆弱,難以承受任何劇烈衝擊。
在土耳其經濟結構中扮演關鍵角色的旅遊業遭受重大打擊,俄烏兩大客源國的遊客數量銳減意味著50億至60億美元的旅遊收入損失。若衝突繼續,佔土工業總産值17.5%的紡織業也將由于失去傳統市場而面臨超過10億美元損失的風險。自5月初以來,土耳其裏拉進入新一輪貶值區間,進一步提高了企業的生産成本,削弱了普通居民的購買力。土統計局數據顯示,該國5月通脹率上升至近75%,部分獨立研究機構表示,土耳其的實際通脹率可能比這一數據更高。
長期以來,以色列同俄羅斯和烏克蘭保持著進口為主的貿易關係。據以色列經濟産業部統計,該國每年同俄羅斯的雙邊貿易總額達到35億美元,其中進口貿易佔70%,主要進口商品為小麥、石油、煤炭和礦産(特別是鑽石原礦)。以對烏年貿易總額約為8億美元,進口約佔80%,以食品為主。烏克蘭危機導致的貿易中斷使以色列不可避免地面臨經濟損失,以經濟産業部總幹事羅恩·馬爾卡稱,以色列正在尋找新的糧食替代來源,但顯然不得不為此支付更加高昂的價格。
以色列舉世聞名的鑽石産業也將因為原材料斷供深受影響。作為天然氣出口國,以色列在能源方面受到的衝擊雖沒有歐洲國家那麼嚴重,但高企的國際油價也一並帶動其他能源産品的價格上漲,助推了民眾的不滿情緒。作為高科技産業極為發達但勞動力短缺的國家,以色列將大量科技項目外包給烏克蘭公司,如今,依靠烏克蘭團隊發展的以色列高科技企業正面臨毀滅性打擊。
更為復雜的是,土耳其和以色列的經濟發展前景同其政治抉擇緊緊綁定在一起。出于自身利益考慮,兩國在烏克蘭危機面前極力保持平衡立場,既要維護同西方盟友的夥伴關係,又要避免對俄採取實質性的制裁行動。這種平衡戰略盡管能夠在短期內使其經濟發展免受地緣因素的過度影響,但中長期來看,烏克蘭危機或將導致俄羅斯同美歐進入長期對抗的局面,對夾在巨人之間的土耳其和以色列來説,需以高超政治智慧維持這一平衡,稍有不慎,不論是來自西方還是來自俄羅斯的壓力都會不可避免地制約其經濟發展。
南岸春寒料峭
地中海南岸以及地理上位于東岸但擁有相同處境的阿拉伯國家,普遍同時與西方和俄羅斯建立了密切的政治、經濟聯繫,這意味著該區域很容易受到俄烏衝突外溢效應的影響。由于歷史原因,這些國家治理能力相對虛弱,倘若再受到外部影響,社會便會呈現出很大的脆弱性。從糧食短缺、物價上漲、失業率上升,到公權私有、政府腐敗,都有可能成為動亂的推手。
因此,對這類國家而言,俄烏衝突不僅直接導致能源價格暴漲以及更為棘手的糧食危機,還引發了社會各界對“阿拉伯之春”可能再度發生的深重擔憂,更何況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多年前的“阿拉伯之春”對相關國家的影響仍未結束。同土耳其和以色列類似,地中海南岸的阿拉伯國家出于復雜的政治考量和利益取舍,對俄烏衝突基本持中立態度,在地緣政治抉擇上盡量避免選邊站隊,但由于其自身根本的脆弱性,未來經濟發展恐將面臨嚴峻挑戰。
埃及80%的小麥進口依賴俄烏兩國,烏克蘭危機使埃及面臨極為嚴峻的糧食困境,小麥價格飆升導致埃及非補貼食品價格在短期內上漲50%,開拓新的供應渠道大大加劇了政府的財政負擔。美聯儲近來不斷上調加息預期,也使埃及面臨較大的債務風險。外國資本大規模流失,增加了該國發展前景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作為支柱産業的旅遊業則受到直接影響,失去每月約30萬的俄烏遊客流量讓本已十分困難的埃及經濟雪上加霜。
突尼西亞在能源和糧食兩大戰略資源上高度依賴進口,物價全面上漲給國家財政及居民部門造成巨大負擔。3月底,突尼西亞總統賽義德宣布解散議會,並提議進行經濟改革,該國的政治經濟危機再度加劇。事實上,自所謂的“茉莉花革命”(2010年末至2011年初)以來,突尼西亞就一直處在高度危險之中,在當前的國際環境下,突尼西亞的未來很難給人以希望。
阿爾及利亞作為非洲最大的天然氣出口國,有望抓住歷史機遇增加對歐能源出口,且由于該國與俄羅斯保持著密切的外交與軍事合作,走實用主義路線可給其帶來經濟與政治的雙重收益。然而,因有爭議的西撒哈拉問題,阿方近期決定中止與西班牙于2002年10月8日簽署的《友好睦鄰合作條約》,在歐盟能源危機不斷加劇之際,阿西關係急劇轉冷或將造成一定負面影響,盡管關閉對歐天然氣輸送通道的可能性很小,但非能源領域的貿易中斷也會使阿爾及利亞經濟受到衝擊。
利比亞雖然擁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儲備,但由于長期處于政治動蕩之中,很難像阿爾及利亞一樣抓住歐洲開啟能源多元化轉型的歷史機遇,用油氣收入抵禦食品通脹衝擊。而且由于該國75%的小麥進口依賴俄羅斯和烏克蘭,持續上漲的物價正在摧毀市場信心。未來俄烏局勢若得不到緩解,其外溢效應還可能導致利比亞社會被進一步撕裂,利國家經濟賴以生存的油氣産業將難以平穩發展,利人民的經濟權益也將難以得到保障。
摩洛哥偏安一隅,盡可能保持了低調和中立,但同樣由于其在能源和糧食方面仍高度依賴俄烏,目前不得不支付溢價以尋找新的供應商,這使國家財政面臨不小的壓力。不過,作為世界最大的磷酸鹽出口國,隨著俄烏化肥出口禁令的出臺,摩洛哥可望獲得額外的市場份額,從而在有限的范圍內抵消一部分經濟損失。
傳遞效應加劇多方危機
由于環地中海各個國家之間存在密切且復雜的聯繫,俄烏衝突對不同國家的影響又可能在彼此之間産生相互作用。
回顧2010年底開始的“阿拉伯之春”,就與彼時的歐債危機有莫大聯繫。當下,歐洲經濟若出現衰退,或將引發地中海南岸國家新一輪政治危機。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的數據顯示,5月全球食品價格指數為157.4,這一數據遠超“阿拉伯之春”發生時的131.9。同時,國際能源價格經歷了數十年來最劇烈的上漲,大大加劇了基本面較弱的阿拉伯國家的國內困境,民眾的不滿情緒不斷累積,政府承受著極大壓力。
4月4日,黎巴嫩副總理宣布黎巴嫩央行及政府已處于破産狀態,這意味著一些阿拉伯小國、弱國的國內形勢已是危機四伏。究其根本,曾受“阿拉伯之春”波及的國家在十年後仍未徹底改變“雞蛋上跳舞的經濟結構”,部分戰略資源供應鏈、制成品貿易、以旅遊業為代表的特色産業仍與歐洲緊緊聯繫,使得來自歐洲的經濟風險極易演化成助推這些國家政治經濟雙重混亂的催化劑。
反過來,地中海南岸國家形勢惡化勢必會加劇歐洲的困境。僅就來勢洶洶的難民潮而言,由于歐洲地理距離接近,社會環境相對安定,擁有良好的生活和教育資源,自然成為難民遷徙的首選之地。新增難民數量居高不下,會進一步瓜分歐洲的各種資源,擠兌歐洲居民的生存空間,加劇族群矛盾和安全隱患,加重政府財政負擔,拖累歐洲經濟復蘇的腳步。
當然,作為新的能源增長極,東地中海國家有望借亂局受惠。由于歐盟在全球范圍內尋求替代俄羅斯的能源供應地,東地中海地區在距離和成本上相較美國具有極大優勢。對于從東地中海天然氣大發現中獲得實惠的國家來説,向歐洲大規模出口天然氣有助于緩解自身當前嚴峻的經濟危機。
6月14日,歐盟與以色列、埃及簽署協議,以色列天然氣將由埃及液化出口至歐洲。與此同時,土以兩國也開始討論共同修建通往南歐的天然氣管道之事宜。然而,基于地緣政治的復雜性,有關各方齟齬不斷,勘探天然氣管道、修建新的天然氣進出口終端設施成本高昂且需較長時間周期,因此,東地中海地區能否有效填補缺口尚待觀察。而且可以確定的是,僅憑東地中海地區無法完全取代俄羅斯對歐洲天然氣出口的地位。事實上,有關各方或攜手擺脫當前頹勢,或在新一輪經濟危機中一同被“點燃”,這是兩個都有可能發生的平行選項。
總體看來,俄烏衝突對環地中海區域經濟的影響仍主要通過大宗商品,特別是能源和糧食的高價來傳導。北岸歐洲國家由于自身的能源短板已陷入多重困境,東岸新興大國以色列和土耳其長期來看面臨抉擇難題,而南岸基本面較弱的阿拉伯國家則逐漸淪為大國博弈的犧牲品。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危機卻能高速傳播,這一極具諷刺意義的場面發生在環地中海區域,而這一區域,也往往被視作整個世界的縮影之一。
(作者單位:浙江外國語學院東語學院阿語係)
來源:2022年6月29日出版的《環球》雜志 第13期
《環球》雜志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志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