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5日,流經德國西部城市科隆的萊茵河河水暴漲。
德國西部地區當年夏天遭遇了嚴重的洪災
歐洲能源供給短板凸顯,暴露了歐盟未立先破、強行“催綠”激進式能源轉型的嚴重弊端,也令世人看到了歐盟操弄氣變議題、嚴於律人寬以待己的一面。
文/楊成玉 編輯/馬琼
氣候變化和價值觀外交是歐盟對外示強的兩個“拳頭”。伴隨歐洲能源危機持續發酵,歐盟能否兌現“氣變雄心”引發高度關注。
歐洲能源供給短板凸顯,暴露了歐盟未立先破、強行“催綠”激進式能源轉型的嚴重弊端,也令世人看到了歐盟操弄氣候變化議題、嚴於律人寬以待己的一面。
“氣變雄心”遇挫
近年來,歐盟在應對氣候變化議題上高調扛旗,不斷強化自身在國際氣變合作領域的“話事人”角色。
對內,歐盟迎合主要成員國政治“綠化”趨勢,減排指標層層加碼,一再提前實現碳中和的時限,在工業去碳化和新能源投資等領域小步快跑,充當全球減排和能源轉型急先鋒。
對外,歐盟強勢搶抓全球氣候治理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以“氣候正義衛道士”自居,無視發展中國家發展階段和現實國情,動輒指手畫腳、發號施令,施壓新興經濟體&&更高減排目標,承擔更大氣候責任。同時巧立名目,設置碳邊境稅、碳排放限額、碳貿易規則等綠色壁壘,限制和削弱新興經濟體的趕超態勢。
然而,歐盟的“氣變雄心”正在遭受多重挑戰。
一是發達國家竭力疏通油氣來源,平抑供給風險。美國宣布增加頁巖油鑽井&&數量,預計2022年底原油日産量將由1100萬桶增至1260萬桶;英國正在醞釀重啟北海油氣田開採;近期英、德、日、韓等多國政要排隊訪問沙特、阿聯酋、卡塔爾等海灣油氣生産國懇請增産,阿爾及利亞等非洲産油國也成為法國動員的對象,美國甚至暗地裏推動宿敵伊朗、委內瑞拉回歸國際原油市場。
二是邊緣潛力産油國搶抓機遇,尋求填補國際市場缺口。受到美西方制裁,俄羅斯在國際原油市場份額減少,空出每日數百萬桶原油供應缺口,推升全球對石油、天然氣、煤炭等傳統化石能源的需求。挪威、巴西、加拿大、伊朗等多國陸續宣布油氣增産計劃,倒逼沙特、阿聯酋等原本不願增産的海灣國家態度出現松動,下階段全球油氣産量和消費量很可能同步快速上漲。
三是能源消費國將目光重新投向煤電。伴隨國際能源價格大幅上揚,煤電憑藉經濟優勢重回部分國家視野。美國能源信息署數據顯示,2022年美國煤炭産量同比將增長5%;英、法、德、意等國決定推遲關閉或重啟燃煤電站,德國弗勞恩霍夫太陽能系統研究所數據顯示,今年3月以來歐洲燃煤發電量激增51%。
總之,能源危機捅破了歐盟“綠色雄心”這一“皇帝的新裝”。歐洲應對氣變和減排的高目標正成為“空中樓閣”,難以掩蓋歐洲依然高度依賴化石燃料這一事實。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警告稱,歐洲正在掩耳盜鈴般地走向氣候災難,擴大能源供應措施可能造成對化石燃料的長期依賴,最終無法實現將升溫幅度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的溫控目標。國際能源署署長比羅爾也提醒,歐洲必須萬分小心地避免氣變事業成為地緣衝突的受害者。
四條路徑
下階段,歐盟將被迫圍繞“氣變雄心”目標開啟4條新路徑:
一是打擦邊球。歐盟成員國短期內紛紛減少甚至取消對化石能源消費的限制,為油氣煤電投資和開發提供政策松綁,在推進能源轉型進程中先開一段“倒車”,以緩解通脹壓力、保護消費者購買力、維持經濟復蘇活力,為推動內部政治議程、平抑民眾不滿爭取空間和時間。
二是強行洗白。歐盟機構擬公開宣示維持既定氣變目標,將各國能源政策調整定性為“短期應急操作”,給民眾吃下定心丸。同時,當前歐盟對化石能源過度依賴的問題凸顯,倒逼各成員國加快發展可再生能源,實現能源獨立。近期歐洲央行和各類智庫紛紛出頭為歐盟“氣變雄心”背書,宣傳歐盟只是短期內碳排放量將超出預期,並不影響2030年實現氣候目標。
三是借勢轉型。歐盟委員會5月18日宣布了耗資巨大、倍受爭議的新能源獨立計劃“REPowerEU”,計劃從現在到2027年間增加2100億歐元投資,支持綠能方案發展,以盡快擺脫對俄羅斯化石燃料的依賴。德國也在加快發展可再生能源,將按計劃“棄核退煤”,加速建設液化天然氣(LNG)接收站,積極尋找俄羅斯天然氣的替代品,並計劃2035年實現100%可再生能源發電。法國等國趁勢重啟核電站建設。比利時決定將全面退出核電時間推遲10年。
四是禍水東引。歐洲發動輿論機器,變本加厲攻擊抹黑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非清潔能源佔比居高不下、缺乏可操作減排貢獻等所謂“罪狀”,把全球氣變目標可能失敗的責任反扣到新興經濟體頭上,轉移自身面臨的輿論和民意壓力。
(作者係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研究員)
來源:2022年6月29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13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