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5月19日在印度尼西亞亞齊特區拍攝的法國戰機
法、德、西三方這種貌合神離的合作狀態無疑會對研制工作産生負面影響,傷害歐盟防務合作大局,同時也凸顯了歐盟戰略自主之路的艱難與復雜。
文/周默草 編輯/吳美娜
5月30日,歐洲飛機制造商空中客車公司官網刊發其首席執行官紀堯姆·福裏撰寫的題為“保衛歐洲邊界”的文章稱,俄烏衝突引發了歐洲的“集體覺醒”,而“未來空中作戰係統”(簡稱“未來空戰係統”)這種大型項目“不能由一個歐洲國家單獨開發,需要匯集歐洲合作夥伴的專業知識和財政資源來實現它”。
一周後的6月6日,法國達索飛機制造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埃裏克·特拉皮耶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作為歐洲“未來空戰係統”核心的“下一代戰鬥機”,其服役時間將比原計劃的2040年至少推遲10年。作為該項目的主要參與方,空客和達索的表態,將眾人的目光拉回到“未來空戰係統”項目艱難前行、頻遭變數的現實中來。
雄心勃勃的合作項目
“未來空戰係統”是當前歐洲防務領域最大規模項目,其設想最早可追溯到本世紀初對于歐洲新型戰鬥機的研發。早期由英法兩國合作共同研發相關概念,後因英國“脫歐”無以為繼。2017年7月,在法國總統馬克龍和時任德國總理默克爾的大力推動下,歐洲“未來空戰係統”項目正式啟動,2019年西班牙加入。而“脫歐”之後的英國則聯合瑞典和意大利共同研發“暴風”戰鬥機,歐洲再次形成類似當年“颱風”“陣風”“鷹獅”三型戰機並行研發的局面。
“未來空戰係統”項目包括“下一代戰鬥機”“下一代戰鬥機發動機”“歐洲中空長航時無人機係統”“未來巡航導彈”“蜂群無人機”五個部分,其核心是下一代戰鬥機的研制,其中最關鍵的戰鬥機發動機研制工作由法國賽峰集團、德國MTU公司和西班牙ITP Aero公司三家航空發動機生産商共同承擔。
此前,賽峰集團和MTU公司組建了各持股50%的合資公司——歐洲軍用航空發動機團隊(EUMET)作為項目主承包商,ITP Aero公司則以合作夥伴身份加入。賽峰集團負責發動機的設計整合和熱端部件研制,MTU公司負責發動機運維服務和冷端部件研制。
據悉,“下一代戰鬥機發動機”並非為全新研發,而是在“陣風”戰鬥機使用的“M88”渦扇發動機基礎上進行深度改進和提升,期望在減輕重量和體積的同時獲得更大的推力、更長的壽命和更高的可靠性,但在是否採用變迴圈設計、是否應用推力向量技術、是否追求超音速巡航性能等方面官方並未透露更多具體資訊。
2021年底,在法國國防部武器裝備總局的牽頭組織下,賽峰集團使用“示溫涂料”技術對原型機進行測試,並將獲取的數據同前期以數字方式獲取的模擬數據進行比對,從而完成了下一代戰鬥機發動機研制工作的重大測試。與此同時,法國國防部武器裝備總局航空技術測試中心與賽峰集團合作開發新型耐高溫陶瓷基復合材料,並計劃在未來幾年內對新一代高強度金屬材料進行測試,確保“未來空戰係統”項目獲得預期性能水準。
面臨內外挑戰
作為歐盟有史以來最具雄心的防務合作項目,“未來空戰係統”是歐盟謀求防務自主的戰略性舉措,對于推進歐盟戰略自主起到巨大的引領和示范作用。然而,這一項目從發起至今從未擺脫各種“內部分歧”和“外部幹擾”,圍繞性能需求、研制分工、智慧財産權等問題各方爭議不斷。
早前法國承包商達索公司曾表示談不攏就“退群單幹”,德國承包商空客公司曾多次向英國方面表示希望將歐洲兩大戰機項目合並,西班牙ITP Aero公司曾一度打算退出項目。與此同時,美國近年來不遺余力地向歐洲盟友推銷F-35戰機,憑借産能的穩步提升和單機成本的持續降低,正逐步擴大歐洲市場份額。截至目前,已有近10個歐洲國家參與聯合研制或選擇購買F-35戰機。
承載著歐盟防務自主夢想的下一代戰鬥機不僅要同已經成熟投産的美五代機F-35爭奪市場,未來還將面對美英分別在研的“下一代空中優勢”和“暴風”六代機項目的“降維打擊”,壓力之大可見一斑。而頻頻出現的各種內外不利因素無不銷蝕著業界的信心,考驗著政府的定力,讓“未來空戰係統”的研制工作時刻處于風雨飄搖之中。
2021年8月,法德西三方在巴黎簽署協議,正式開啟下一代戰鬥機“1B/2 階段”(2021~2027年)的研制工作,計劃投入86億歐元,力爭于2027年實現原型機的首飛,2040年達到初始作戰能力並開始服役。但研制工作推進緩慢,僅僅過去了半年又再起爭端。
今年初,特拉皮耶在談到歐洲“未來空戰係統”項目時就曾向媒體表示,“我們同空客的合作仍有困難”“同德國人談判很難”。同時他認為,空客應當承認“專業技術在法方而不在他處”,而“達索是項目的領導者”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特拉皮耶當時還承認,達索公司為可能發生的合作失敗保留了“B計劃”,但否認了同英國方面合作的可能。
多重因素影響合作研制
對于“未來空戰係統”項目的研制工作,法國為何頻頻發出“B計劃”威脅?
首先,法國對合作研制信心不足,擔心核心技術外泄。法國航空工業技術實力雄厚,戰鬥機研制經驗豐富,産業鏈完備。達索公司負責整機制造,賽峰集團專注航空發動機研發,泰雷茲集團主攻航空電子設備,歐洲導彈集團開發武器係統。
反觀德國和西班牙,雖然依托空客、英德拉等公司,但短板和弱勢領域不少,不具備獨立生産戰機的能力。法國的技術實力是其頻頻“叫板”的資本,同時,法國更擔心在合作研制中智慧財産權遭到侵害,核心技術被“合理竊取”。法方頻頻搬出所謂“B計劃”既是出于對合作研制的不信任,也是為談判造勢,尋求在研制工作中佔據主導地位。
其次,法國對獨立研制情有獨鐘,希望謀取更大利益。近年來,法國獨立研制的“陣風”戰鬥機從一款銷量低迷的産品搖身一變成為軍貿市場上的寵兒,印度、卡塔爾、希臘、克羅地亞、阿聯酋、印尼紛紛斥巨資購買。“未來空戰係統”的核心項目“下一代戰鬥機”的發動機研發正是基于“陣風”戰鬥機所用的“M88”渦扇發動機,而德國一直要求以空客公司參與制造的“颱風”戰機為基礎進行研發,雙方為此爭執不斷。顯然,“陣風”戰鬥機的熱銷凸顯了法方的技術和市場優勢,增加了法方在談判中的底氣和説服力,同時也讓法方感到相比合作研制,“退群單幹”或許更有利可圖。
再次,德國和西班牙在購買F-35戰機問題上的曖昧態度讓法國大為光火。德西雖然都是“未來空戰係統”的建設方,但兩國軍方歷來對美制F-35戰機青睞有加,曾多次在各種場合表露購買意向,2018年甚至發生德國空軍參謀長因表態傾向購買F-35戰機而遭政府解職的事件。
本輪俄烏衝突爆發後,德國政府在安全政策方面作出重大調整,宣布設立1000億歐元的國防基金,並將德國國防開支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提高到2%。法方對此尤為關注,達索公司總裁表示將觀察德國將用這筆資金購買F-35戰機還是投入“未來空戰係統”研發。此番表態話音剛落,德國方面便宣布計劃引進F-35戰機。如果德西兩國選擇引進F-35戰機,將對“未來空戰係統”的研制構成嚴重挑戰,法國必然不能容忍。
由于歷史文化和地理位置的不同,歐盟各成員國在安全防務領域的戰略認知和能力需求存在差異,國防工業的經濟技術實力也不盡相同,這些都成為阻礙聯盟內部防務合作和防務自主提質升級的現實因素。歐洲防務局2021年底發布的公報顯示,2020年歐盟成員國合計防務支出達到創紀錄的1980億歐元,同比增加5%,但成員國防務合作項目總額僅為41億歐元,同比減少13%。在“未來空戰係統”這個歐洲最大規模防務合作項目上,法、德、西三方這種貌合神離的合作狀態無疑會對研制工作産生負面影響,傷害歐盟防務合作大局,同時也凸顯了歐盟戰略自主之路的艱難與復雜。
(作者單位:資訊工程大學)
來源:2022年6月29日出版的《環球》雜志 第13期
《環球》雜志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志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