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首頁 國內·國際·言論 | 經濟·財富·科技 | 社會·文化·生活·其他 | 專欄 | 過刊檢索 | 關于我們 | 環球廣告
岸田政府“東張西望”布荊棘
  新華網 ( 2022-06-29 07:04:27 ) 來源: 《環球》雜志
 

 

5月23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右)在東京迎賓館赤坂離宮與美國總統拜登握手

    日本與北約的聯繫正越來越密切。與此同時,岸田政府面向亞洲各國的政策戰略等尷尬頻現。有評論指出,日本“一邊説著為了和平,一邊卻在加劇地區緊張”。

文/鄭志華 編輯/吳美娜

  本輪俄烏衝突爆發以來,日本與北約的互動異常頻繁。

  3月24日,在比利時出席七國集團峰會的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與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會談時表示,將加強與北約的合作,共同制裁俄羅斯。

  4月7日,日本外務大臣林芳正參加了北約外長會議,並在會上表示,“在國際秩序面臨嚴峻挑戰的情況下,歐洲和印太地區的安全問題已經不能單獨討論,北約和包括日本在內的夥伴國是時候加強合作了。”

  5月19日,日本自衛隊統合幕僚長山崎幸二應邀赴布魯塞爾參加北約軍事委員會參謀長級會議。

  6月6日,日本海上自衛隊艦艇在地中海與北約常設海上部隊實施聯合訓練。

  6月7日,北約軍事委員會主席羅布·鮑爾訪問日本,分別與日本防衛大臣岸信夫及山崎幸二舉行會談,探討如何加強安保合作。

  6月15日,岸田文雄在記者會上宣布,他將出席6月29日至30日在西班牙舉行的北約峰會。岸田將成為首位出席北約峰會的日本首相。

  日本與北約的聯繫正越來越密切。與此同時,岸田政府面向亞洲各國的政策戰略等卻尷尬頻現。有評論指出,日本“一邊説著為了和平,一邊卻在加劇地區緊張”。

  岸田文雄在6月中旬舉行的亞洲安全會議(香格裏拉對話會)上強調日本“貼近”亞洲各國情況的姿態,就此,日本《朝日新聞》網站6月14日刊登該報編委佐藤武嗣撰寫的題為“岸田的‘貼近外交’受到考驗”的文章指出,岸田文雄強調未來對亞洲各國事務的“貼近外交”,這顯然是迎合美國強化對亞洲國家事務的參與以削弱中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

  “東張西望”的日本,似乎仍然沒有想清楚,到底要成為一個怎樣的國家。

“拉幫結派”制造對立

  如日媒《日經亞洲》雜志的點評——“(今天的)烏克蘭可能就是明天的東亞”已成為岸田文雄的一句口頭禪,他在香格裏拉對話會、東京“亞洲的未來”國際交流會議以及倫敦市政廳等多個場合兜售這一觀點。

  岸田在香格裏拉對話會主旨演講中表示,要與(東盟)有關國家分享日本運用衛星、人工智慧、無人飛機等先進技術加強海洋安保措施的知識與經驗。未來3年內,日本將向20多個國家提供有助于加強海上執法能力的技術合作和培訓等。還要向“印太國家”提供至少價值20億美元的包括巡邏船在內的海上安保設備以及海上運輸基礎設施援助。今後日本還將通過美日印澳“四邊機制”及國際組織等的框架加強對各國的援助。

  依據岸田的演講,日本還將推進與東盟國家簽署防衛裝備及技術轉讓協議,並爭取與歐洲、亞洲的“志同道合國家”簽署更多便利防務與安全合作的《互惠準入協定》(RAA),建構準同盟關係。今年1月,日本已與澳大利亞簽署該協定,5月與英國達成了框架性協議,與菲律賓等國的協議也在推進中。

  在經濟安保方面,岸田政府加大對供應鏈的幹預力度,動員企業將供應鏈分散到東盟各國及印度等國,實施“強化海外供應鏈韌性計劃”,積極參與美國推出的所謂“印太經濟框架”(IPEF)。5月26日,岸田在第27屆國際交流會議“亞洲的未來”晚餐會上的演講中表示,“在今後5年內,日本將至少為100個提升供應鏈韌性的項目提供支援,借此打好依靠新想法提升供應鏈韌性的基礎。”

逆勢而行不得人心

  岸田文雄將其外交政策定位為“新時代現實主義外交”,但卻協助北約這個域外的軍事同盟組織滲入亞洲,試圖改造亞洲的安全局勢,既自不量力,更包藏禍心。

  北約是冷戰時期美蘇對抗的産物,蘇聯解體、冷戰結束、華約解散後,北約理應順應時代潮流自行解散。但北約不僅沒有解散,反而不斷東擴、四處滲透。北約的存在,非但沒有成為歐洲穩定之錨,反而成為俄烏衝突的重要誘因。歐洲重燃戰火,既表明瞭歐洲地區安全治理模式的失敗,也標誌著冷戰思維以鄰為壑的陳舊安全理念的失敗。

  北約所追求的集體安全是以地區的普遍不安全為代價的,是異常矛盾的,因為這種安全本質上是排他的、對抗的,更多的是制造緊張而非消除衝突,是煽動仇恨而非彌合分歧。這種陳舊的安全觀念與國際社會多元化安全格局格格不入。

  亞洲國家大多有著不結盟的傳統,厭惡在大國之間選邊站隊、搞集團對抗。但岸田政府卻逆時代潮流而行,赤裸裸地強化美日同盟、協助北約插手亞太事務,哄騙利誘亞洲國家選邊站隊,實非亞洲安全之福。

  岸田外交政策自詡“直視日本所處的嚴峻安全保障環境之現實,貫徹徹底的現實主義之新時代務實外交”,但其摒除對華協調等應有意識,刻板僵硬地理解國際規則和國際情勢,自我標榜“在守護普世價值與和平秩序”,實際卻在變本加厲地助推世界陣營化,必定危害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亞太各國長期以來之所以能夠保持和平與快速發展的態勢,正是因為奉行了“對話不對抗”“結伴不結盟”“共贏非零和”等外交理念,堅持通過談判和對話解決彼此之間的分歧和爭端。

自相矛盾難走長遠

  “今後,日本將化身為連結美國與亞洲諸國的橋梁,為促進‘印太經濟框架’成為一個具有包容性且可持續成長的平臺作出力所能及的貢獻。”岸田説。他一方面意識到,“亞洲是全世界最具成長性的地區,應該作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引擎、創新的樞紐,為解決世界性課題作出積極貢獻”;另一方面卻積極配合美國制造地區衝突和對抗,借以牽制和排除中國,幫助美國實現其地緣政治目標。

  日本無視所謂“印太經濟框架”本質上是制造分裂和對抗,而不是為了亞洲團結,要義在于維護美國經濟霸權,而不是保障亞洲發展。當前,國際輿論普遍認為,切除與中國的經濟關聯,亞洲其他各國難以實現“可持續的強勁成長”;沒有中國的參與,諸多世界性難題也將無法解決。

  “五年來,中國一直是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年均在30%以上。”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1年年會上表示。另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數據,截至2020年中國已經是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夥伴,也是大多數所謂“印太經濟框架”成員國的最大貿易夥伴。

  緊密的貿易聯繫、相互依存的經濟關係是地區和平的穩定之錨。推動亞洲國家之間經濟進一步融合,增強本地區企業和民眾的獲得感、相互間的信賴感,是維護和增進和平的重要基礎。岸田無視亞洲各國經濟深度融合相互依賴的事實,無視四十余年來中國作為本地區和世界經濟增長主要貢獻者的角色,打著“自由開放”之旗,卻行鼓動排他和定向“脫鉤”之實,顯然無助于本地區的穩定與發展。

  (作者係上海交通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來源:2022年6月29日出版的《環球》雜志 第13期

《環球》雜志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志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志”。

 請注意: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新華網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利。
·您在新華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新華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新華網新聞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向留言板管理員反映。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匿名

 查看評論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列印本稿
查看評論
推薦給朋友:
  相關新聞:
新華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新華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新華社和新華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新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新華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新華網",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繫。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與新華網聯繫。

訂閱本刊
本刊通用網址:環球雜志
  • 如果您對《環球》雜志的稿件有任何意見及建議請與我們聯繫。
  • 編輯部電話:
    010-63077031
  • E-mail:
    globe1980@vip.sina.com
  • 社址:北京市京原路8號新華社第二工作區
  • 郵遞區號:100040
  • 對外合作:
    010-63077015
  • 傳真:010-63073516
  • 總 編 輯:馮瑛冰
  • 執行總編輯:卞卓丹
  • 《環球》雜志
    新華通訊社主管
    瞭望周刊社主辦
    環球雜志社編輯出版
    ·全彩半月刊
    ·出版日期:每月1日/16日
    ·國內統一刊號:CN11-1273/D
    ·郵發代號:2-511
    ·國外郵發代號:SM341
    ·國內訂閱:
    全國各地郵局均可訂閱 本刊隨時辦理郵購
    ·全年訂閱價:192.00元
    ·國內零售:
    全國各大中城市報刊攤點/地鐵/機場/書店等均有銷售
    ·零售價:8.00元
    ·國外總發行:
    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北京399信箱)
    ·海外定價:US $6.00元 HK $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