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韓國首爾,游客排隊參觀青瓦&本館
一系列轉變圍繞能源自足展開,以至於,曾經那個默默無聞的城市老社區,已被首爾市政府選為能源自足示範村,還被開發為旅游景點,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中外游客。
文/藺桃 編輯/胡艷芬
5月28日,一個有些炎熱的下午,在位於韓國首爾銅雀區的大陸書局,金素英(音)連着接待了兩個前來“取經”的團體,分享她和成大谷居民從2010年開始尋求能源轉型、建立能源自足社區的故事。
成大谷是首爾銅雀區上道3洞和4洞一帶的統稱,約有56000名居民。走在蜿蜒且有些坡度的社區小道上,沿途可見許多傳統商店,如米糕磨坊、鐵器店、肉鋪、縫紉鋪和五金店等。其間還建有一座佔地約8000平方米的傳統市場,內有蔬果店、肉鋪、街邊小吃店、美容院、雜貨店等。
這裡生活便利,隨處可見拉着購物車的韓國大媽在店舖前流連。“然而就在10多年前,這裡還沒有一所小學或中學,有孩子的家庭都不願意住在這裡,想方設法搬出去。”金素英説。
為了尋求改變,2010年,居民自籌款項,租賃場地建立了成大谷兒童圖書館,這裡成為家長和孩子學習能源知識、制定節電表的重要場所……從此一系列轉變圍繞能源自足展開,這個曾經默默無聞的城市老社區,已被首爾市政府選定為能源自足示範村,還被開發為旅游景點,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中外游客。
阻止氣候危機的“最後一代”
2010年發軔之後,一個發生在鄰國的重大災難,進一步激發了成大谷能源自足運動。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部海域發生芮氏9級地震,並引發海嘯,造成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核泄漏事故。鋪天蓋地的新聞報道通過各種媒體迅速傳播開來,在韓國人中引起巨大的恐慌和擔憂。
金素英當時是成大谷兒童圖書館的運營者,有一對十幾歲的雙胞胎女兒,聽聞福島大地震和核泄漏事故的消息,她意識到:“如果沒有了未來,孩子的教育都是徒勞,對孩子來説更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生存。”於是,她給各環保團體發郵件、打電話,請他們來給成大谷的孩子們上暑期課程,講述核電原理,以及氣候變暖帶來的環境危機。金素英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説,“我們是可能阻止氣候危機的最後一代,如果我們不做任何努力,我們的下一代甚至沒有機會討論如何阻止氣候危機。”
接下來,他們舉辦了一系列工作坊、課程、熄燈活動等,還打出了一句後來廣為流傳的口號——“節能就是生産”。
2011年10月,律師出身的無黨籍候選人樸元淳補選為首爾市長,他看到成大谷的節能運動報道後,對這個關注能源議題的市民自發運動&&非常驚喜。
2012年5月,首爾市政府&&“首爾少一座核電站”政策。第一階段目標是減少200萬噸油當量(能源單位TOE),相當於一個核電站的發電量。全市規劃了71個發電、節能、提高能效的區域。這一政策得到了市民的大力支持,提前6個月完成了目標——到2014年首爾用電量相比2011年下降了4%。
第二階段目標,是在2020年能源自足率達到20%。2012~2018年,首爾的能源自足率從2.9%上升到了8.3%,距離目標仍然遙遠。於是將目標完成時間延長到2030年。
但成績還是顯著的。2012年,包括成大谷在內,首爾建立了7個市級能源自足村。到2019年,這個數字增加至100個。事實上,能源自足社區並不能做到百分百能源自給自足,只是盡量提高能源利用率,提高太陽能發電率,降低對外部能源的依賴。
社區裏的能源轉換
成大谷居民在兒童圖書館裏,發動社區內家庭參與節電競賽,2012年共有70戶家庭參與,減少了3.5萬千瓦時的用電量。節電運動還擴展到了周邊商家和學校,成大傳統市場上有160個商鋪參與其中。家長們還把他們的能源課程複製到了周邊20多所學校。
這一年,成大谷還建立了一所村莊學校,用申請來的2200萬韓元(1韓元約合0.005元人民幣)工程費,把學校改建成雙層窗、內隔熱的低能耗建築。
社區居民還經常在兒童圖書館內舉辦與環境和能源議題相關的講座、工作坊;號召居民改用更節能的LED燈泡,隨手拔下不用的插頭;組織熄燈計劃、能源節、戶外的音樂會或者表演;放映環境相關主題電影,大屏幕所需電量,來自發電單車産生的電量。
成大谷居民甚至改造了幾&太陽能板咖啡車,開到成大傳統市場裏或路邊,賣咖啡、煮雞蛋、棉花糖和點心。車上所有機器所需能源均來自車頂的太陽能板。即便是陰天,太陽能板産生的電量,也足夠供應咖啡車或一家小食店營業9小時。
成大谷還有一家能源超市。在這裡,人們可以找到各種環保型替代産品,比如可給手機充電的便攜太陽能板、有感應裝置的LED壁燈、節能型排插和省水型噴淋頭等。人們不僅可以將節能産品買回家,還能學到新的能源轉變技能,改變能源消耗習慣。能源超市的收益,一部分用來幫助社區弱勢群體。現在,這個能源超市已經轉向網絡經營,面向範圍更廣的消費者。
文章開頭提到的大陸書局,除賣書外還售賣零廢棄和微型太陽能産品。目前書店已成為新的成大谷能源轉換中心、南部地區能源中心和成大谷社區共生協會所在地。
2016年,能源氣候政策研究所、延世大學可持續城市轉換研究室、微型發電站等組織與成大谷社區共生協會合作,發起了“生活實驗室”計劃。從技術、金融和教育推廣3方面,幫助成大谷居民安裝容量約3千瓦的迷你太陽能板。迷你太陽能板雖然維護成本不高,但初期安裝費用較高,除補助金外,銅雀區信用合作社承擔了全部迷你太陽能板安裝費的貸款,用戶每個月用節省的電費償還本息。最終,29個家庭成功安裝了屋頂太陽能板。此外,成大谷20所幼兒園也使用專門撥款架設了迷你太陽能板。
在一次次的説明會、訪談、演出和調查中,成大谷的居民在節能方面變得日趨成熟。
建合作社,創造能源工作機會
金素英和成大谷的夥伴們還在不斷尋找國外優秀案例,探索能源自足社區未來的發展之路。他們找到了德國的能源自立村莊,覺得這是一個可行的方向。2013年,27位成大谷居民在造訪德國多個能源自足村後,發現當地建立了850多個地區性的合作社,生産可再生能源。尤其是Sonow能源村在經過長達7年的法律抗爭後,建立了村民所有的分佈式發電網,有超過100個居民、10個合作社為村級所有的電力公司工作。現在Sonow已經實現了百分百能源自足,還可以把富餘電力賣到其他區域。
借鑒德國經驗,2013年11月,成大谷成立了第一個合作社——社區共生協會,主要業務是幫助社區居民安裝小型太陽能板。
2016年,成大谷居民在國師峰中學成立了一個生態能源社會合作社,主要是面向其他學校教授能源和氣候變化的課程。學校建了一個生態能源轉換咖啡廳,所獲收益用於給學生提供獎學金。
2018年,主營虛擬電廠業務的成大谷能源合作社成立。合作社在首爾市內找到一些適合安裝小型太陽能板的屋頂,收集電量後,再轉賣到電力經紀市場,所得收入也與合作社居民共享。另一個合作社——村莊技術網絡,也由村裏的一群技師組建,即將營業。
金素英説,能源自足不是單個人能夠做成的事,需要所有居民共同參與,所以她和夥伴們開展了各種村莊教育活動,把普通市民培養成村莊研究者、村莊技師、能源醫生、能源和氣候變化講師。講師們還面向周邊小學、中學和高中開設課程,從合作社領取講課費,對自己的研究成果負責。
社區的能源自主事業還在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比如成大谷社區共生協會的秘書車恩珠(音),是兩個孩子的媽媽,2014年秋天,她參加協會組織的能源和氣候變化講師培訓後,加入到社區共生協會,培養了更多的氣候變化講師。
能源轉換計劃能否延續?
文在寅政府執政時,推行逐步去核和能源轉換政策,讓人們對可再生能源的期待越來越高。
2015年,1044位韓國市民籌集82.5億韓元建立市民太陽能基金,在首爾的4個基地建設了4.25兆瓦規模的太陽能發電站,2016年銷售電力所得達13億韓元。收益除部分分配給投資市民外,1%被用於能源福利基金。目前,首爾已有20個類似的太陽能合作社,它讓消費者變成生産者,參與到能源生産的事業中來。
2017年,首爾市政府編制了50億韓元的氣候變化基金預算,因為迷你太陽能效果被傳開,上半年基金就被消耗殆盡。到2017年,首爾市設置迷你太陽能板的家庭超過3.4萬戶,僅2017年上半年就安裝了14000戶。此外,在地方政府的支援下,地方自治團體也積極引進迷你太陽能板。當年就已有12個地方自治團體正在使用和推廣迷你太陽能板。
到今年,首爾能源自足社區預計將達到300個,同時建立10個能源實驗室和4個能源自足和研發區域,朝着2030年能源自足率20%的目標邁進。
然而,核能“復興”似乎已列入了尹錫悅政府的目標。根據韓聯社報道,新任韓國産業通商資源部長李昌洋在聽證會上&&,將會尋求措施合理利用核能,提高行業競爭力,積極支持核能出口。
在此背景下,以太陽能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轉換計劃是否還能延續,成為一大疑問。
(作者係作家、旅韓華人)
來源:2022年6月15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12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