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首頁 國內·國際·言論 | 經濟·財富·科技 | 社會·文化·生活·其他 | 專欄 | 過刊檢索 | 關於我們 | 環球廣告
漫游歐洲現代主義建築經典
  新華網 ( 2022-06-23 07:08:14 ) 來源: 《環球》雜誌
 

 

白院聚落中柯布西耶設計的住宅

  它們的風格與我們今天的生活仍是如此切近,以至於不做特別留意或者事先閱讀,很可能會與它們擦肩而過。

文/顧功堯 編輯/劉娟娟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由於建築材料與技術的進步,並且民眾生活和審美旨趣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更傾向於實用的功能主義,現代主義建築的理論在歐洲蓬勃發展,經典作品見於德國、法國、西班牙等各地。

  對百年後的游客而言,去拜訪這些有着里程碑意義的建築,就像路過自家門口的街心花園般輕鬆,因為它們的風格與我們今天的生活仍是如此切近,以至於不做特別留意或者事先閱讀,很可能會與它們擦肩而過。

  就比如我本人曾經四五次到訪西班牙城市巴塞羅那,幾乎每次都會游覽名勝雲集的蒙錐克山,可直到最後一次,我才專程在半山腰稍作停留,去參觀了密斯·凡·德·羅那座名聲在外的涼亭。

巴塞羅那涼亭:簡潔與自然

  16年前,我在德國亞琛留學,乘公交從居住的學生宿舍往返市中心上課,總會途經一站,其站名由4個單詞組成,顯得頗為特別,因其冗長,常被我們這幫初來乍到、對當地掌故知之甚少的中國學生戲稱為“好複雜站”。時隔多年,我才在一次同學聚會中得知那一站原來名叫Mies-van-der-Rohe,中文譯作密斯·凡·德·羅,此人是在亞琛本地出生的赫赫有名的建築大師,再去查閱資料,發現他的代表建築之一正是1929年巴塞羅那世界博覽會涼亭形式的德國館。

  乘地鐵從巴塞羅那的西班牙廣場站出來,向着巍然立於蒙錐克山頂的加泰羅尼亞國家宮一路攀爬,大師所設置的涼亭便掩映於中軸線一側山坡&&上的樹蔭中。這座涼亭佔地僅1000平方米多一點,甚至沒有設置圍墻將其與周邊的公共區域分隔,售票員更是在入口處用手持機器游走着收款賣票。其實,原建築在1929年世界博覽會前後只存在了5個月左右,而後即被拆除,直到1986年才由巴塞羅那政府出資修復,作為景點向游客開放。

  踏着&階走上約一米高的基座,迎面只見一方清淺的水池,繞過水池向右走上幾步,便進入了由幾道大理石和玻璃立面圍成的涼亭主體。這一道道墻面猶如推拉門般彼此錯開些距離,游客在其中曲折穿行,並沒有一扇實際的門將路線徹底阻斷,建築師所追求的“流動空間”由此可以體悟一二。細看去,這些內外立面的墻體看似平直光潔,卻也不單調乏味,因為即使同為大理石材質,不同墻面也有顏色或者紋理的區別;即使同為玻璃,也會有單層與雙層或者透明與不透明之分。

  這種空間流動的體驗,因水池的佈置得到進一步強化。與入口&&上的大水池遙相呼應,在涼亭另一側由青灰色大理石外墻和涼亭本身圍合起來的空間中,還另外設置了一方更加小巧別致的水池。大理石墻頭之上露出了各色樹木的枝葉,水池中佇立着一尊姿態婀娜的女性青銅雕塑,抬起雙臂似乎要遮擋地中海岸邊耀眼的陽光。雕塑、墻面、綠樹和藍天白雲,統統倒映在水中,將室內外似乎也打通了。

  室內幾乎唯一的陳設,便是被稱作巴塞羅那椅的傢具,白色的皮質坐墊由不銹鋼原色的交叉曲線支撐,簡潔明快。當年世界博覽會召開之際,因找不到合適的傢具與密斯所設計的前衛建築相匹配,建築師本人只得與他人合作,自行設計出如此風格的椅子,或者也可稱其為沙發,專門迎接當時到訪的西班牙國王與王后。

薩伏伊別墅:建築五原則

  現代主義建築的大師,除了密斯,更加不得不提及的名字便是勒·柯布西耶。與德國人密斯先生在從事建築師這個職業後為自己取了“凡·德·羅”這個姓氏相似,“柯布西耶”其實也是這位原姓讓訥埃的瑞士建築大師在從業後改用的姓氏。

  早在上世紀20年代中期,柯布西耶就在其個人專著和一些雜誌或者展會中提出了“建築五原則”,即自由平面、自由立面、水平長窗、底層支柱和屋頂花園,這些原則也是他對自己建築設計實踐的總結歸納。當時間來到1928年,一個姓薩伏伊的富商家庭聘請柯布西耶為他們打造位於巴黎遠郊普瓦西鎮的周末度假別墅,正趕上這位建築師對“建築五原則”運用越發得心應手之時,1931年完工的這棟獨立於一片樹林間的薩伏伊別墅,成為柯布西耶現代主義建築的巔峰代表作之一。

  從巴黎市中心乘坐市郊火車大約一小時可到普瓦西車站,出站後步行穿過幾乎整個鎮子,就來到了已經被劃為旅游景點的薩伏伊別墅。游客在大門口購票後,可以跟隨按照固定時間表出來講解的導游參觀。甚至無需導游,立在樓外草坪上的講解牌早已言簡意賅地介紹了這棟別墅的歷史及其所體現出的“建築五原則”。對着文字抬頭看去,至少有兩個特點顯而易見:底層立柱由於有了鋼筋混凝土作為筋骨,可以做到盡量纖細,從而營造出與室外花園全然打通的空間;二層作為主要的起居空間,水平開窗幾乎鋪滿整個立面,也算是為單純樸素的白色墻面增添了色彩變化。

  導游擎着手中的説明圖冊,一面認真講解,一面帶着眾人踏着略嫌逼仄的旋轉樓梯直上屋頂,於是“屋頂花園”便出現在眼前。這裡所謂的“花園”,絕非古典主義的英式或者法式貴族庭院,而是在露天空間裏利用簡單的直線或者曲線低矮圍墻勾勒出一塊塊可供種植花草的區域。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建築師在樓頂花園的側墻上開出了油畫框大小的窗洞,透過這裡可以瞥見遠處的樹林以及掩映於其中的其他建築,營造出一種自然的畫面感。

  至於“自由立面”和“自由平面”,則在游客穿行於別墅的二層與三層、室內與室外之間時能得以真切體會。譬如別墅二層,有一部分露天區域通過之字形的無障礙步道連通於三層的樓頂花園,而這二層的露天區域又與其他室內區域以大面積的落地玻璃窗相分隔,內外的人們坦然相見,毫無距離感。

  這種體驗,令我不禁想起巴塞羅那的那座涼亭所體現出的“流動空間”的無限延伸之感,看來同一時期的現代主義建築先驅們不分國籍,設計理念的確有些隱隱相通。

白院聚落:人間煙火氣

  早在巴塞羅那涼亭和薩伏伊別墅這兩個項目啟動之前,現代主義建築理念在這些引領時代的建築師之間的交流和碰撞其實就已系統地展開。1927年由密斯先生牽頭邀請17位建築師共同參與了德意志製造聯盟以“住宅”為主題的設計展,短短5個月內20多棟大小各異卻風格相融的建築就出現在德國西南部大城市斯圖加特。這些住宅建築在建成後近百年時間裏一直供當地居民實際居住,被稱作魏森霍夫建築聚落(或集合)。德語中的魏森霍夫直譯過來的意思是白色庭院,我沒有考證,不知道此地是因為有了這些外立面大多數涂成白色的住宅樓宇而如此得名,還是碰巧原本就叫這個名字。

  這裡位於斯圖加特北部的一處山丘上,俯瞰着內卡河谷繁榮的城市風光,可謂鬧中取靜。自駕車是最方便的來訪方式,像當地居民一樣在路側停好車,游客已然身在大師作品之中——1單元到4單元便是密斯先生本人設計,而整個建築聚落犄角處的13號到15號雙聯住宅則是柯布西耶的傑作。當地政府1958年就已經將這裡列為紀念保護建築,但直到2006年才將柯布西耶這座雙聯住宅正式作為博物館向公眾開放。

  以我個人的揣測,在這清一色的白色建築群中,將柯布西耶的作品選作博物館開放,大概有兩點原因:一是其他的建築以今天眼光來看,實在已經泯然眾矣,比如連續三四個單元、五六層高的火柴盒式公寓建築;二是柯布西耶的作品本身一如薩伏伊別墅般特色鮮明,同樣有着底層立柱、橫向長窗和自由立面等特點,甚至它的內外墻粉刷也在白色之外更加靈動一些,入口處有一面外墻涂成了橘紅色,底層立柱則選用了天藍色,而進入室內,有幾面內墻涂上了天藍色。

  游客在這棟樓的入口處購票後,即可按照自己的節奏登樓參觀,並可從屋頂露&上穿行到這棟雙聯住宅的另外一側繼續行程。雙聯住宅中的一套以文字和圖片作為主要展品,介紹了整個建築群落演變的歷史,並用立體的縮比模型展示其全貌。而另外一套則放置了一些傢具,盡量復原近百年前實際有人居住時的樣貌。

  儘管白院聚落中的任何一座單獨建築或許都沒有巴塞羅那涼亭或者薩伏伊別墅那樣經典,但我卻更偏愛這裡的人間煙火氣,既有街角處可以偶遇的尋常人家,稍微登高又可望見密密麻麻的都市樓宇。所謂現代主義建築,不正是抱着如此入世之目的才勃然興起的嗎?

來源:2022年6月15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12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

 請注意: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新華網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利。
·您在新華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新華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新華網新聞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向留言板管理員反映。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匿名

 查看評論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打印本稿
查看評論
推薦給朋友:
  相關新聞:
新華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註明"稿件來源:新華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新華社和新華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新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未註明"稿件來源:新華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新華網",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與新華網&&。

訂閱本刊
本刊通用網址:環球雜誌
  • 如果您對《環球》雜誌的稿件有任何意見及建議請與我們&&。
  • 編輯部電話:
    010-63077031
  • E-mail:
    globe1980@vip.sina.com
  • 社址:北京市京原路8號新華社第二工作區
  • 郵政編碼:100040
  • 對外合作:
    010-63077015
  • 傳真:010-63073516
  • 總 編 輯:馮瑛冰
  • 執行總編輯:卞卓丹
  • 《環球》雜誌
    新華通訊社主管
    瞭望周刊社主辦
    環球雜誌社編輯出版
    ·全彩半月刊
    ·出版日期:每月1日/16日
    ·國內統一刊號:CN11-1273/D
    ·郵發代號:2-511
    ·國外郵發代號:SM341
    ·國內訂閱:
    全國各地郵局均可訂閱 本刊隨時辦理郵購
    ·全年訂閱價:192.00元
    ·國內零售:
    全國各大中城市報刊攤點/地鐵/機場/書店等均有銷售
    ·零售價:8.00元
    ·國外總發行:
    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北京399信箱)
    ·海外定價:US $6.00元 HK $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