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華德(右)和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肖千合影
(中國駐澳大使館供圖)
2022年是中澳兩國建交50周年,魏華德很高興自己參與了其中的37年,見證了兩國各領域的交流合作。
文/《環球》雜誌記者 白旭 岳東興(發自堪培拉) 編輯/劉娟娟
“長征的精神告訴我們,不論怎樣,永遠不要放棄。”澳大利亞漢學家魏華德在接受《環球》雜誌記者採訪時説。
56歲的魏華德本名哈羅德·威爾頓,是一位作家和中國問題顧問。當年,還是少年的魏華德第一次聽到中國紅軍長征的故事,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1985年,魏華德第一次踏上了長征路。當時他的父親是知名出版集團“威爾頓國際”的負責人,計劃與中方合作出版一本紀念紅軍長征勝利50周年的畫冊。“我們希望通過這個視角,向世界展現中國鮮為人知的一面。”魏華德回憶説。
“威爾頓國際”邀請了來自世界各國的攝影師,到長征路上的不同地方去拍攝。當時19歲的魏華德剛剛離開學校,他沒有完成全部的行程。“我們又累又餓,只步行了大約50公里。”他大笑着説。“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魏華德用漢語説。他發音雖然不是很標準,但説得非常流利。
那是他關於中國最深刻的記憶。彼時中國剛改革開放不久,在一些地方尤其是西部,很少有人見過外國人。“他們可能在想‘這些人是幹嗎的’,不過他們非常友善。”魏華德説,“我們一路上尤其是在村子裏面,感受到了人們淳樸的熱情。”
他們沿途看到了壯美的山川,探訪了少數民族的聚居地,了解他們獨特的文化。魏華德認為,最終出版的名為《中國——長征》的畫冊讓世界看到了中國除稻田以外的美麗風景。
他向記者展示了自己當時的幾本日記。泛黃的頁面上貼着老照片,旁邊是他用不同顏色的筆記錄下的所見所想。在其中的一頁,他貼着一張“紅井”的照片,並在旁邊寫下了那段故事:那口位於江西瑞金的水井是當年毛澤東和紅軍戰士們為村民們挖的。另外一頁上,當時還很瘦的魏華德跳入四川的大渡河游泳,那條河因出現在毛主席的《七律·長征》中而廣為人知。
20多年後的2011年,魏華德想再做一本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5周年的畫冊,同時探索沿途地區的發展變化,他第二次走上了長征路,並將隨後出版的畫冊命名為《中國——新長征》。
他感慨地説,從1985年到2011年,兩次走長征路的他,看到了中國發生的巨大變化,“中國逐漸開始擁抱世界,變得日益國際化。”
目前澳大利亞有超過100萬華人。墨爾本的唐人街始於19世紀中期,是南半球最古老的唐人街。在文化出版業工作了幾十年的魏華德,也看到澳大利亞人對中國文化日益濃厚的興趣。“中國有着幾千年的文明,中國的文化有着很強的生命力。”魏華德説,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把中國文化展現到了極致。
他認為,文化有助於增進相互理解,“人們通過文化交流建立信任。我把澳大利亞的朋友介紹到中國,讓中國的企業來到這裡。文化項目就像一座橋,通過這座橋我們能夠為經貿提供幫助。”
2022年是中澳兩國建交50周年,魏華德很高興自己參與了其中的37年,見證了兩國各領域的交流合作。在他看來,人文交流是雙邊關係最重要的部分。
最近幾年裏,他看到中澳兩國關係有所下滑。他認為雖然恢復需要些時間,但未來可期。“就像長征一樣,要一步一步來。”他引用中國古話説,“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他希望在這個過程中,自己能竭盡全力,繼續架起一座文化橋梁,增進兩國交流合作。
魏華德眼中的長征精神是“永不放棄”,“我們需要那樣的精神,它讓我們一直向前走。我1985年4月第一次到中國,就此開始了一段旅行,現在的我仍然在旅途中。”
來源:2022年6月15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12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