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68歲的機械設計制造工程師(左)與用人單位工作人員交流
老年人在退休後就徹底退出職業角色進入被動養老狀態的模式正逐漸被再就業、再參與、再學習的模式所替代。
文/孫鵑娟 編輯/黃紅華
在人口老齡化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諸多挑戰中,由于退休者大量增加而導致的勞動力相對縮減、社會和家庭養老的經濟負擔加重無疑是其中最為嚴峻的挑戰。中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由老齡化帶來的勞動力人口比例逐漸降低、養老負擔加劇是人口發展的必然趨勢。
在這樣的社會經濟及人口背景下,尊重並鼓勵有就業意願的老年人積極參與社會經濟發展,既符合老年人的需求,也是補充勞動力資源、緩解養老壓力的有效之策,更是維護老年人在勞動就業方面基本權利的體現。
鼓勵老年人再就業
2021年5月,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出爐。截至2020年11月1日,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超過2.64億人,佔比18.7%;預計“十四五”期間,全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人,邁入中度老齡化社會。
隨著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的延長和健康狀況的改善,不少達到退休年齡的老年人仍有精力也有意願繼續參與社會經濟活動。對這部分老年人的就業意願,需要充分尊重並為其提供就業機會,避免造成勞動力資源閒置。
此外,從社會和家庭層面來看,鼓勵老年人再就業不失為激活潛在資源緩解養老負擔的現實之策。中國老年撫養比正在大幅度攀升已是不爭的事實。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中國統計年鑒2021》披露,2020年末,中國人口總撫養比為45.9%,連續3年上升。總撫養比中,老年人口撫養比為19.7%,較10年前提高了7.8個百分點。這意味著,現有養老保障體係難以有效應對不斷增長的老年人口撫養壓力。
然而,老年人自身所蘊含的經濟、社會和文化價值,使老年人不僅是被供養的對象,也是參與社會經濟發展、共用社會發展成果的重要群體。有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現有離退休科技人員500多萬,其中70歲以下的約佔70%,具有中高級技術職稱、身體健康、有能力繼續發揮作用的佔70%左右。通過再就業等多種形式開發和利用老年人力資源,可以使更多掌握勞動技能、身體狀況良好且有就業意願的老年人利用自身知識、技能和經驗參與社會建設,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因老齡化帶來的勞動力負擔過重問題。
完善老年人就業配套
長期以來,由于歷史、文化等因素,社會上仍存在歧視老年人再就業的錯誤認識。現實中,很多老年人“老有所為”的實現還存在諸多障礙,如勞動就業領域的年齡歧視與老年人就業保障不充分、家庭內老年人的貢獻和價值未能得到充分認可或必要支援、志願服務領域老年人的參與途徑有限等等。這些障礙的消除,一方面有賴于整個社會文化要構建起對老年人價值和地位的積極認識,另一方面也要靠各項配套政策,推動“老有所為”活動內容、程度不斷延伸和拓展。
老年人無論是通過繼續就業還是退休後再就業都是正式的勞動參與方式,同時也是老年人價值實現主要途徑。2021年11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探索適合老年人的靈活就業模式,鼓勵老年人繼續發揮作用。
推進老年人再就業,具體可以通過如下措施來實施:
一是完善相關法律,切實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權益。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一些代表建議制定中老年人就業促進法,建立中老年人才資訊庫,為老年人再就業提供法律保障。此外,還需要加大宣傳力度,營造歡迎鼓勵老年人再就業的良好輿論氛圍。
二是制定延遲退休方案。當前,延遲退休政策的頒布施行對于政府、企業、勞動者均存在較大適應性考驗。為此,2021年3月發布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按照“小步調整、彈性實施、分類推進、統籌兼顧”等原則,逐步延遲法定退休年齡。
三是增加老年人再就業渠道,完善社會保障體係。如通過提供勞動補貼或減稅,加強企業雇用再就業老年人主動性。由于老年個體情況各有不同,他們在就業市場上的接受度也存在差異。對于具有專業技能的老年人來説,他們更容易在求職市場上找到工作,而一些缺乏專業技能的老年人,可以為他們適當提供城市環衛、家政、社區志願者以及安保人員等工作崗位。同時,對于已經退休的老年人再就業,還需制定針對性的社會保障體係,防止各類損害老年人就業的違法違規事件發生。
四是開展多樣化個性化就業培訓,為老年人再就業賦能。當前社會上針對老年人的培訓多以健康、娛樂為主,並非以老年人就業為導向。要解決這一問題,增加對老年人再就業的教育和培訓是重要一環。因此,應鼓勵大中專院校選擇適合老年人的專業,面向老年人開設培訓課程;鼓勵各類職業培訓機構根據企業需求,採用訂單培養的方式開展老年職業培訓;鼓勵民辦教育機構等社會力量、民間資本逐步進入老年教育培訓市場,開設老年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課程;把社區教育與老年教育相結合,突出短期性和實效性,擴大老年教育覆蓋面。形成多方參與、各有側重、各展所長的老年教育發展格局。
在老齡化時代,傳統的教育、就業、退休單向三段式人生軌跡已經難以適應新時代發展的需要。老年人在退休後就徹底退出職業角色進入被動養老狀態的模式正逐漸被再就業、再參與、再學習的模式所替代。
(作者係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老年學研究所教授)
來源:2022年6月15日出版的《環球》雜志 第12期
《環球》雜志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志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