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8日,民眾在烏克蘭克拉馬托爾斯克等待撤離
作為冷戰結束後歐洲地區爆發的最大規模局部衝突,其影響與波及范圍,已遠遠超出俄烏兩國矛盾范疇。
文/付宇 編輯/黃紅華
俄烏衝突爆發至今已超過100天,並發展成為影響全球政經格局調整的重大事件。作為冷戰結束後歐洲地區爆發的最大規模局部衝突之一,其影響與波及范圍,已遠遠超出俄烏兩國矛盾范疇。與冷戰結束後30多年來在伊拉克、阿富汗、敘利亞等地所進行的局部戰爭相比,當前的俄烏衝突明顯呈現一些新特點。
衝突樣式有了新變化
近年來,大國“代理人戰爭”與“混合戰爭”日益成為地區衝突的重要樣式。“代理人戰爭”是指主要大國或陣營為避免陷入直接衝突,通過援助一些地區中小國家,與其他大國進行對抗。美國防部3月向國會提交2022年國防戰略明確指出,要通過強化與盟友及夥伴的合作,應對日益激烈的大國競爭。其中,借助代理人增加戰略對手的競爭成本,乃至拖垮對手,成為美國等一些西方大國開展大國競爭的重要工具。
與2014年克裏米亞危機相比,美國、北約已深度介入當下的俄烏衝突;盡管沒有與俄羅斯發生直接衝突,但美國與北約對烏克蘭提供情報、裝備、人員訓練等全方位支援,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戰爭進程。特別是4月18日之後,俄特別軍事行動進入第二階段,俄烏在頓巴斯地區爆發大規模炮戰,美國和北約進一步升級對烏軍事援助,其武器援助的重點開始轉向重型化,援助清單包括美國M777、英國AS90型、法國“凱撒”等新型榴彈炮,以及新型裝甲運兵車、反炮兵雷達、核生化防護裝備和武裝直升機等。
另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為進一步扭轉近期烏克蘭在頓巴斯炮戰中的被動局面,美國已向烏提供了先進的多管火箭炮係統,前提是烏方保證不用其打擊俄本土目標。目前,美對烏援助總額已接近2020年美對外援助總額。對此,俄新社分析指出,美國和北約大規模對烏軍事援助,拉近了俄烏強弱距離,導致衝突長期化、復雜化風險大增,甚至可能由此影響當前俄烏雙方的基本攻防局面。
與此同時,最早由美國人在2005年提出的“混合戰爭”理念也被運用于此次衝突中。“混合戰爭”理念強調通過混合常規軍事手段和非常規手段,綜合運用資訊戰、遊擊戰、輿論戰、制裁與封鎖等多樣性方式,達到以小搏大的“非對稱性”作戰效果等。美國前國防部長蓋茨曾指出,常規戰與非常規戰組成的“混合戰鬥”,將成為未來戰爭的基本特徵。
在此次俄烏衝突中,美國等西方大國就綜合採取了情報戰、輿論戰、網絡戰、能源制裁、凍結俄海外資産、禁止俄使用環球銀行間金融通信協會結算係統,以及禁止俄飛機進入領空等多種手段,甚至揚言要將俄逐出二十國集團。在網絡領域,俄羅斯主流媒體基本被排除出推特、臉書等主要社交媒體。
衝突范圍日益擴大
傳統地區衝突中,衝突主體往往是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集團)的武裝力量。而本輪俄烏衝突的參與主體不僅包括傳統國家軍備力量,也牽涉諸多非政府組織、跨國公司、國際機構甚至個人。非傳統軍事力量在衝突中的運用更加廣泛,對衝突的決定性作用也越來越大。在此過程中,無論是國內的還是國際的組織或個人,都有可能以某種方式參與其中,並發揮獨特作用。
經濟上,在美歐的宣傳鼓動下,大批西方跨國公司參與了對俄羅斯的制裁乃至經濟戰,包括蘋果、微軟、谷歌、推特、空客、波音、福特等在內的數百家企業,紛紛宣布撤離俄羅斯市場。大批西方國家跨國企業撤出俄羅斯,使俄羅斯在全球化與世界經濟中面臨被孤立的窘境,而這也使俄烏衝突牽涉的領域遠遠超出了國家層面和軍事范疇。
鬥爭還延伸至政治、外交、經貿、司法等領域。在美國等西方大國要求下,國際刑事法院宣布將就俄烏衝突展開調查,並與波蘭、烏克蘭和立陶宛的總檢察長簽署協議,共同調查俄羅斯“是否在入侵烏克蘭期間犯下戰爭罪”;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在西方大國鼓噪下,投票“開除”俄羅斯,並宣布將就涉烏人權問題展開調查,以將“責任人‘繩之以法’”;一些西方國家還持續炒作,要求俄羅斯退出世界貿易組織、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機構。
在情報與資訊戰領域,美國特斯拉公司CEO馬斯克旗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被指向烏克蘭提供了上萬套“星鏈”設備,以保證烏克蘭政府行政與烏軍指揮係統在戰時的順利運轉等。
由此可見,雖然主權國家或國家集團依然是地區衝突中最重要的主體,但其他類型行為體的參與度顯著上升,採取手段更加多元。
外溢效應愈加明顯
在信息化、全球化等因素的放大作用下,地區衝突引發的“蝴蝶效應”日益凸顯,而本輪俄烏衝突則表現尤其突出。
一方面,衝突導致的全球化與國際秩序失序風險空前上升。經濟上,衝突引發一係列全球治理危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警告“全球經濟正面臨二戰以來最大考驗”,尤其是衝突所導致的能源和糧食危機,已使當前世界經濟復蘇面臨嚴重的滯脹風險。
數據顯示,自2月24日衝突爆發以來,布倫特原油價格最高漲幅達151%,歐洲天然氣價格基準TTF價格漲幅則一度高達192%,使2022年世界經濟預期增速至少下降一個百分點;在糧食安全問題上,聯合國糧農組織估計,由于俄烏都是重要糧食出口國,衝突可能使全球面臨饑餓威脅的人口超過2億,小麥、玉米、大豆等農産品的國際期貨價格可能上漲一半以上,國際社會或因此遭遇冷戰結束以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
另一方面,衝突還刺激一些國家的民族主義與民粹主義傾向抬頭,導致整體國際環境氛圍更趨惡化。國家之間的零和博弈風險明顯上升,“叢林法則”在國際關係中再度抬頭。
經濟方面,一些西方大國趁勢宣揚並加快搞排他性的“小圈子”,意圖通過“小院高墻”“平行體係”重塑全球産業鏈供應鏈,以維護其在全球經貿體係中的單邊霸權。
在安全方面,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開始重彈所謂以“價值觀與規則劃線”的老調。近期,美日在美國總統拜登訪日期間發表的聯合聲明,有關內容就是一例。
(作者係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來源:2022年6月15日出版的《環球》雜志 第12期
《環球》雜志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志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