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9月18日,墨西哥總統洛佩斯(左)和聯合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經濟委員會執行秘書巴爾塞納
在墨西哥城舉行的第六屆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首腦會議上交談
目前大多數拉美國家外交獨立性增強,不願唯美國馬首是瞻,美拉關係已發生根本性變化。
文/徐世澄 編輯/吳美娜
第九屆美洲峰會于6月6日至10日在美國洛杉磯舉行,這是時隔28年再次在美國舉行的美洲峰會,也是美國總統拜登2021年1月上臺以來,面向美洲國家的首次“主場外交”,對拜登政府來説可謂意義重大。
拜登政府意圖借此次峰會提出新的美國對拉美方針政策,重塑美國在美洲的領導地位,改善與拉美國家關係,緩和與拉美國家矛盾,推銷美式“民主”“自由”“人權”價值觀;與此同時,拜登將在會上拋出優先在拉美實施“重建更好世界”相關行動計劃,以顯示對拉美的重視。
然而,由于美方堅持不邀請古巴、委內瑞拉和尼加拉瓜三國領導人參會,峰會召開之前拉美多國領導人公開抵制這次峰會,也使峰會的預期目標難以達成。一向被美國視作自己“後院”的拉美“再度起火”,且“火勢燎原”,處境尷尬的拜登政府被迫認識到:美洲大陸的“風向”,變了。
“我們的美洲已經變了”
5月初,美國國務院主管泛美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尼科爾斯在接受哥倫比亞NTN24電視臺採訪時稱,美國將不邀請“不尊重美洲民主憲章”的古巴、委內瑞拉和尼加拉瓜三國領導人參加美洲峰會。
一石激起千層浪,5月10日早晨,剛剛結束對中美洲和古巴訪問的墨西哥總統洛佩斯在記者會上明確表示,如果美國不邀請這三國領導人出席峰會,他本人將不參加峰會,而由外長與會。洛佩斯的表態隨即得到玻利維亞和宏都拉斯兩國總統的隔空呼應。
安提瓜和巴布達駐美國大使桑德斯代表加勒比共同體表示,如果美國不邀請古、委、尼三國與會,加勒比共同體14國領導人也將拒絕與會。阿根廷、智利等國總統雖然表示將與會,但強烈要求美國政府不要排除任何美洲國家與會。巴西總統博索納羅一度表示,他尚未決定是否與會。
5月27日,美洲玻利瓦爾聯盟10個成員國在哈瓦那召開第21次峰會,峰會發表聲明,強烈譴責美國不邀請古、委、尼三國參加美洲峰會,主張加強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拉共體)和拉美的團結與合作。
“我們的美洲已經變了,不可能再進行排斥了”,古巴國家主席迪亞斯-卡內爾説,即使收到邀請,他也不會與會;尼加拉瓜總統奧爾特加表示,“我要告訴美國佬,算了吧,我們對峰會不感興趣”“美國領導人想在峰會上展示的東西就是恥辱”;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指出,美國將委內瑞拉排除在美洲峰會之外,這是歧視行徑,“美洲峰會已經成為反對美帝國主義的峰會”。
面臨這麼多拉美國家領導人可能缺席峰會的不利局面,美國政府急忙派出多位要員訪問拉美多國,勸説這些國家領導人與會,促成峰會得以如期召開。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這一波三折的“劇情”,可謂近年來美拉關係的經典寫照。早前的係列跡象,表明今日的波折絕非偶然。其中,至少有三大標誌性事件余震猶存。
一是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拉共體)重新活躍。2021年9月18日,第六屆拉共體首腦會議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舉行。與會領導人和政府代表重點討論了加強地區一體化、反對外部干涉、抗疫合作、氣候變化等議題。墨西哥總統洛佩斯在開幕致辭中表示,拉共體是加強拉美國家間聯繫且尊重各國主權的地區組織。他呼吁美國停止針對部分拉美國家的干涉與封鎖措施,提議在拉美建立類似歐盟前身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合作機制,取代受美國控制的美洲國家組織。
二是受美國操縱的“利馬集團”不歡而散。2017年8月,“利馬集團”所屬阿根廷、巴西、加拿大、智利、墨西哥、哥倫比亞等14個美洲國家在秘魯首都利馬簽署《利馬宣言》,協調對委內瑞拉的立場。馬杜羅政府批評該集團嚴重干涉其內政。2018年和2019年,墨西哥洛佩斯政府和阿根廷費爾南德斯政府相繼上臺執政後,宣布正式退出“利馬集團”。2021年7月28日,秘魯總統卡斯蒂略上臺後也宣布退出“利馬集團”。
三是拉美和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同聲對美國封鎖古巴説“不”。2021年6月23日,第75屆聯合國大會舉行全會,審議古巴提出的“必須終止美國對古巴的經濟、商業和金融封鎖”的提案。大會連續第29次通過決議,要求美國解除對古巴實施禁運及經濟制裁,184國投票支援該決議,只有美國和以色列兩國投反對票,烏克蘭、阿聯酋和哥倫比亞棄權。這充分説明,美國對古巴的封鎖是多麼不得人心。
“門羅主義”換新裝
在美國的全球戰略中,美國一直把拉美視為自己傳統的勢力范圍和其稱霸世界的戰略後方。拉美是美國重要的原料供應地、出口市場和投資場所。美國是拉美第一大貿易夥伴,是拉美最大的投資國。美國在拉美有重要的經濟利益需要保護。
在軍事方面,美國在巴拿馬等多國共設有76個軍事基地。自1823年美國總統門羅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門羅宣言”起,將近200年來,美國歷屆政府對拉美的基本方針和政策都是干涉、擴張和稱霸。由“門羅宣言”衍生的“門羅主義”是美國稱霸拉美的理論和思想基礎。
美國視拉美為禁臠,企圖獨自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控制並稱霸拉美,排除外來干涉和影響,來為美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和安全利益服務。為此,美國歷屆政府對拉美先後炮制、鼓吹和執行了“天定命運論”“胡蘿蔔加大棒政策”“金元外交”“睦鄰政策”“爭取進步聯盟”“約翰遜主義”“低姿態”“新方針”“人權外交”“低烈度戰爭”“美洲倡議”“美洲自由貿易區”“新夥伴關係”“民主共同體”“美洲增長”和“重建更好世界”等一係列方針、政策。
拉美是美國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的試驗場,在這裏,人們能找到當代美國在世界各地所採取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幾乎所有形式和手段。如直接武裝入侵(1989年入侵巴拿馬);利用雇傭軍間接入侵(1961年對古巴的吉隆灘入侵);打著美洲國家組織或聯合國的旗號干涉拉美國家內政(1965年打著美洲國家組織的旗號干涉多明尼加內政);由美國出錢,通過“選舉”或軍事政變,扶植代理人上臺;建立軍事政治集團;通過中央情報局干涉拉美各國內政;等等。
然而,自21世紀以來,從小布希、奧巴馬、特朗普政府一直到拜登政府,美國對拉美的控制力不斷下降,美國對拉美國家的指揮棒屢屢失靈,拉美對美國的怒火頻頻“溢屏”,以至于2022年1月19日晚,拜登在其就任一周年前夕在白宮舉行的記者會上説,拉美不是美國的“後院”,而是美國的“前院”。
為表示對拉美國家關係的“善意”,同時為第九屆美洲峰會營造氣氛,今年3月初,拜登派高級別代表團訪問委內瑞拉,會見馬杜羅,並放松了一些對委石油業的制裁。5月16日,拜登政府又宣布放松對古巴採取的一些嚴厲措施,恢復飛往古巴的定期商業航班和包機,取消僑匯限額等。然而,堅持不邀請古、委、尼三國領導人參與本屆美洲峰會的做法,表明拜登政府對古、委、尼等拉美左翼政府的打壓政策並沒有實質性改變。
美拉關係在矛盾中走向新階段
之所以這麼多拉美國家敢于對美國説“不”,主要是因為近年來拉美政治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出現了第二次左翼浪潮(第一次浪潮時間段為20世紀末至2015年)。目前拉美左翼除在古、委、尼三國執政外,左翼或中左翼還在玻利維亞、墨西哥、阿根廷、智利、宏都拉斯等國執政。今年10月,拉美大國巴西將舉行大選,左翼勞工黨領袖、前總統盧拉有可能東山再起。
目前大多數拉美國家外交獨立性增強,不願唯美國馬首是瞻,美拉關係已發生根本性變化。盡管如此,美國在該地區的影響依然是主要的,美國仍將是拉美多數國家外交的重點國家。美國將會繼續以反恐、安全為名加強對拉美控制。美國或將繼續以軍援和經援、簽訂雙邊或多邊自由貿易協定等為誘餌,拉攏一些拉美國家,改善同另一些拉美國家的關係;與此同時,以種種借口打擊那些對美國不順從的國家。
未來,美國同拉美多數國家在反恐、掃毒和經貿方面的合作會有所進展,美拉關係有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同時,美拉在反恐、掃毒、貿易、移民等問題上的矛盾也依然存在,雙方控制與反控制的鬥爭將繼續,美拉關係“脫而不離、鬥而不破”的復雜局面將長期存在。
(作者係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員)
來源:2022年6月15日出版的《環球》雜志 第12期
《環球》雜志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志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