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7日,河南省杞縣麥收已經接近尾聲。走進杞縣官莊鄉麥田,滿目金黃,一派豐收的景象。巨大的秸稈攏草機和打捆機正在收割完畢的麥田隆隆作響,金黃色的麥秸被合攏到田間後,後來的打捆機將它們“吸”入囊中,旋轉、壓縮、捆綁,不出一分鐘,一捆弧度均勻的圓柱形草墩就被“吐”了出來。
一個個草墩捆綁好後,被工人們轉運到田頭整齊碼放,等待運輸車將這些秸稈捆運往相關企業消化。在該鄉的一個草墩放置點,一輛大型叉車“撿”起一捆秸稈,高高舉起,穩穩噹噹地放入大型平板車上,擺放整齊後再進行下一捆作業,確保這些“寶貝”能夠平安運輸到相關企業。遠遠望去,一捆捆秸稈高高地堆起,像一座座小山。
官莊鄉副鄉長賈萌告訴記者,該鄉今年有5萬畝小麥喜獲豐收,從小麥收割當天秸稈回收工作就陸續開始,共有兩組大型攏草機和打捆機作業,一畝地出一捆,一天能回收近4000畝秸稈。據統計,截至目前,該鄉共有3萬多畝秸稈得到了有效回收利用,主要用於秸稈燃料化和秸稈飼料化。
“俺今年種了120畝小麥,原來收完小麥後,秸稈大都進行了還田。今年在鄉黨委政府、村‘兩委’的支持引導下,俺的120畝剩下的秸稈全部進行了飼料化回收利用,一畝地補貼30元,比起往年,今年賣秸稈多掙了3600元。”在田邊守着自家麥田的官莊鄉賈莊村農民趙則志樂呵呵地説。
前來回收麥秸的北京首創杞縣垃圾焚燒發電暨生物質焚燒發電一體化項目負責人張飛山&&,原來秸稈都是以粉碎的形式“還田”,現在秸稈都讓打捆機給打包帶走“離田”了。秸稈銷售給電廠,電廠作為終端,通過能源化秸稈打包,將麥秸“離田”用於發電,實現了能源化的綜合利用。秸稈“離田”後,不僅可以增加農民的收入,而且對當地秸稈禁燒、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等方面都能發揮出重要的作用,秸稈回收還能産生經濟效益,再也沒有農民願意焚燒秸稈了。
“把秸稈回收進行綜合利用,此舉既響應了縣委縣政府關於做好秸稈禁燒工作的要求,又方便了農戶整理土地、提升肥力、增産增收。更重要的是,還提高了秸稈綜合利用率,把農民頭疼的‘秸稈稈’變成了‘金稈稈’,轉變了農民的傳統觀念,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助力了鄉村振興。”官莊鄉黨委書記尚軍説。(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王勝昔 通訊員葉中琳 劉啟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