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首頁 國內·國際·言論 | 經濟·財富·科技 | 社會·文化·生活·其他 | 專欄 | 過刊檢索 | 關于我們 | 環球廣告
糧食安全“中國策”
  新華網 ( 2022-06-07 07:13:54 ) 來源: 《環球》雜志
 

 

2019年4月7日,在莫三比克萬寶莫桑農業園,農戶在水稻收割現場載歌載舞慶祝豐收。

萬寶莫桑農業園是中國在非洲最大規模水稻種植項目

    保障糧食安全的中國方案,既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壓艙石,也為新時代高品質發展保駕護航,還為各國有效緩解世界糧食“恐慌期”的壓力提供中國智慧。

文/普蓂喆 劉合光 編輯/胡艷芬

  倉廩實,天下安。保障糧食安全的“中國策”,既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壓艙石,也為新時代高品質發展保駕護航,還為各國有效緩解世界糧食“恐慌期”的壓力提供了中國智慧。

“中國策”的演進

  糧食安全中國策,孕育于中國國情。中國農業自然資源的“先天不足”和長久以來與饑餓抗爭的經歷,是糧食安全中國策應運而生的苗床。

  古代中國一直有重農重糧的傳統,形成了獨特的糧食安全思想和治理體係。“洪范八政,食為政首”,晁錯“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務”,管仲“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都強調糧食是固本安邦的基礎。歷代農政官員撰寫修訂的《氾勝之書》《齊民要術》《農書》《農政全書》等農書,促進了糧食生産技術的傳播和提升,提高了糧食生産力。從西漢的“常平倉”制度,到唐朝定型的“豐則貴糴,歉則賤糶”的吞吐調節,一直到清代自上而下完備的“常平倉、社倉、義倉”儲備體係,都是中國糧食治理的寶貴經驗。

  中國是人口大國,但又是每人平均資源小國,每人平均耕地面積僅為世界平均水準的27.7%,每人平均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準的25%,每公頃耕地所佔有的徑流量也僅為全球均值的80%。且中國自然環境復雜,農業面對的自然災害多,洪澇和幹旱、低溫冷凍和高溫熱害等交替頻發,持續威脅農業生産。

  新中國成立初期,“土肥水種密保管工”的農業“八字方針”,對穩定糧食生産發揮了積極作用。此後,有組織、長時間進行中低産田改造;修建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著力開展育種研發,促進先進生産技術整合配套,推動綜合生産能力大幅提升。

  改革開放後,實施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極大解放了農業生産力。同時持續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激發了市場活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提出了“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産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

  具體舉措,可以提煉為“穩産”“保供”兩大領域、6個著力點。

  “穩産”強調糧食要“産得出”,聚焦關鍵、要害、積極性3個著力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關鍵”在于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要害”是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積極性”則是保護好農民種糧積極性和地方政府抓糧積極性。

  “保供”則強調糧食要“供得上”,聚焦儲備、流通、國際3個著力點。儲備方面,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分工明確、功能互補的糧食儲備體係,全國有效倉容量達9億噸,覆蓋原糧和成品糧,建成了輻射到鄉鎮的應急儲備、加工和配送體係;流通方面,建立起“兩橫六縱”八大糧食物流線路,開展糧食公路、鐵路、水路多式聯運,骨幹物流通道全部打通,建立了規范統一的國家糧食電子交易平臺,確保糧食流通有序暢通、國土全覆蓋;國際合作方面,積極融入全球糧食産業鏈條,統籌國際國內資源,深化國內外糧食産業合作,廣泛開展南南合作和糧食援助,積極參與全球糧食安全治理,為全球糧食安全貢獻中國力量。

“中國策”的內核

  縱觀中國糧食安全發展歷程,尤其是21世紀以來形成的糧食安全實踐和政策體係,其內核主要包括4個理念。

  跨區域調劑理念。跨區域進行糧食調劑,是實現糧食供需空間均衡的必然要求。從過去的“湖廣熟、天下足”,到現在的“北糧南運”,在不斷變化的糧食區域産銷格局中,中國始終堅持糧食跨區流通通道建設,實現了空間尺度上的糧食余缺互補。開展跨區域調劑,為一定程度的糧食生産大分工留足市場空間,有利于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提高整體社會效益;同時堅持對非主産地區糧食生産的基本要求,避免産銷格局過度失衡,確保調劑的可持續性。改革開放以來,在主要立足自身的基礎上,中國也將調劑區域擴展到國門以外,利用國際市場進行品種調劑,滿足多樣化的消費需要。

  跨時期調劑理念。中國農業自然災害頻發高發,糧食産量年際間波動大,直到改革開放初期,仍有“兩年一歉”或“兩豐兩歉一平”的周期性波動規律。儲備調節機制是中國應對糧食生産波動的有力工具,是糧食安全中國智慧的結晶。通過在豐年建立儲備、充實庫存,在歉收或發生危機時拋儲來平滑糧食消費,實現了時間尺度上的糧食余缺互補。儲備吞吐過程中的逆市場調節機制,有助于避免“谷賤傷農,米貴傷民”。

  長周期增長理念。除了被動適應糧食生産的短期波動外,中國還主動突破資源環境約束,堅持科技創新,解放和發展生産力,克服産量周期性波動,力圖實現長周期尺度下的産能穩步提升。在生産技術層面,中國研發了一係列高産穩産、抗病抗倒伏品種,圍繞各類風險因素開展攻關,部分研究和技術已具備世界領先水準。在經營制度層面,實施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開展糧食收儲制度改革,促進生産關係與生産力協調,進一步釋放生産力。進入新發展階段後,傳統技術邊際增産空間收窄,資源環境約束加劇,中國進一步提出生物技術攻關、發展綠色“低碳”生産方式等發展方向,確保糧食産量可持續增長。

  應急期平抑理念。提高糧食市場化水準、釋放市場活力的另一面,是人為因素下市場異動的增加。進入21世紀後,糧食金融化、能源化特徵日漸突出,歷次全球糧食危機背後,都有資本炒作的影子。2007~2008年和2010~2011年糧食危機期間,國際糧食價格大幅攀升,但國內糧食價格依然維持了穩定。2016年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後,在市場看緊預期下,一些熱錢涌入,囤積居奇。中國政府平穩有序拋售玉米庫存,逐漸穩定了市場預期。有效應對市場異動的背後,是中國在常規時期不斷夯實提升的穩産保供能力。只有如此,方能在應急期及時出手,利用市場調節手段,抑制不良資本惡意炒作,維持市場正常秩序。

應對世界糧食恐慌的中國智慧

  當今國際政治格局動蕩、戰爭陰雲籠罩、疫情影響持續,疊加礦物能源短缺、生物能源發展加速,全球糧食市場波詭雲譎、驚濤不斷。全球陷入糧食恐慌,世界銀行行長戴維·馬爾帕斯4月初表示,實行糧食出口限制的國家增至35個。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等國際組織警告,新一輪糧食危機正在醞釀。糧食“恐慌”壓力下,中國不僅可提供糧食安全的實踐經驗,還將繼續有所作為。

  第一,防患于未然的危機意識——在常規時期打好糧食安全基礎,在“恐慌期”從容應對。常規時期,將糧食安全置于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建立重農抓糧的社會氛圍、政策體係。樹立長周期發展理念,持續穩定科技投入,推動糧食生産能力穩步提升。樹立跨時期調節理念,建立糧食收儲調節機制,以備不時之需。美國在大蕭條時期借鑒中國古人智慧而建立的行銷援助貸款制度,至今仍是其農業安全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恐慌期”,利用收儲體係穩定糧食供應,跨區域、跨國度拓展糧源,同時繼續穩定糧食生産投入,確保下季糧食生産順利轉化為下期有效供應,緩解危機的長期影響。

  第二,繼續向友好國家提供糧食、技術和政策援助,促進糧食安全水準協同提升。常規時期,繼續擴大農業對外合作,向廣大發展中國家傳播農業發展經驗、政策和技術。技術方面,中國已在亞非拉國家建立了30多個農業技術示范中心,派遣近千名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僅“南南合作”一期項目就向20多個發展中國家派出736人,幫助當地培養了4000多名農業管理和技術人員。未來可開展糧食産業技術合作,進一步擴大合作深度和廣度。政策方面,中國長期為非洲國家培養培訓農業專家和官員,提高這些國家政府制定糧食政策的能力。在“恐慌期”,可在量力而行的基礎上,向友好國家無償提供力所能及的糧食援助,輸出用于應急和長期發揮作用的糧食生産技術體係。

  第三,積極參與全球糧食安全治理,建立包容和諧的全球糧食治理體係。作為糧食危機的主要受害者,廣大發展中國家應積極參與全球糧食治理。中國應繼續穩定與世界100多個國家、國際組織、區域組織以及國際農業研究機構建立的科技交流與合作關係。針對全球糧食安全中的關鍵技術難題、政策焦點,積極組織發展中國家參與研討,開展跨國合作研究,協同發展中國家解決世界糧食安全難題。繼續深入推進南南合作、“一帶一路”經貿合作,依托中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南南合作知識分享平臺,促進知識交流與互動,更好地維護世界糧食安全。

  (普蓂喆、劉合光分別為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和研究員)

來源:2022年6月1日出版的《環球》雜志 第11期

《環球》雜志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志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志”。

 請注意: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新華網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利。
·您在新華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新華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新華網新聞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向留言板管理員反映。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匿名

 查看評論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列印本稿
查看評論
推薦給朋友:
  相關新聞:
新華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新華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新華社和新華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新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新華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新華網",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繫。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與新華網聯繫。

訂閱本刊
本刊通用網址:環球雜志
  • 如果您對《環球》雜志的稿件有任何意見及建議請與我們聯繫。
  • 編輯部電話:
    010-63077031
  • E-mail:
    globe1980@vip.sina.com
  • 社址:北京市京原路8號新華社第二工作區
  • 郵遞區號:100040
  • 對外合作:
    010-63077015
  • 傳真:010-63073516
  • 總 編 輯:馮瑛冰
  • 執行總編輯:卞卓丹
  • 《環球》雜志
    新華通訊社主管
    瞭望周刊社主辦
    環球雜志社編輯出版
    ·全彩半月刊
    ·出版日期:每月1日/16日
    ·國內統一刊號:CN11-1273/D
    ·郵發代號:2-511
    ·國外郵發代號:SM341
    ·國內訂閱:
    全國各地郵局均可訂閱 本刊隨時辦理郵購
    ·全年訂閱價:192.00元
    ·國內零售:
    全國各大中城市報刊攤點/地鐵/機場/書店等均有銷售
    ·零售價:8.00元
    ·國外總發行:
    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北京399信箱)
    ·海外定價:US $6.00元 HK $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