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3日,沒有收獲的村民扎瓦迪沮喪地站在肯尼亞基利菲枯萎的玉米地裏
如何有效應對疫情、自然災害、戰爭等不確定性風險的挑戰,已經成為國際糧食供應鏈管理的重要內容。
文/田慧芳 編輯/馬瓊
過去20年,伴隨著糧食生産的全球化、全球人口的增長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全球糧食係統變得更加復雜,相互關聯日益緊密。
糧食供應鏈連接起農田與餐桌,是生産者與消費者的中間體,也是糧食生産、加工、流通、消費等多環節的綜合載體,歷來易受極端天氣、武裝衝突或全球糧食價格上漲等因素的影響。如何有效應對疫情、自然災害、戰爭等不確定性風險的挑戰,已經成為國際糧食供應鏈管理的重要內容。
在2021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期間舉行的“糧食現代供應鏈發展及投資國際論壇”上,國際糧食現代供應鏈聯盟宣告成立。這一聯盟旨在提升全球糧食供應鏈韌性、推動糧食現代供應鏈的創新等,是增強全球糧食體係穩定性、安全性、抗逆性和協同性,提升糧食供應鏈抗風險能力的重要舉措。
如何提升韌性
世界糧食係統具有復雜的活動網絡,包括糧食和非糧食農産品的生産、儲存、加工、運輸、分銷和消費等。增強其韌性,就意味著要增強在遭受衝擊和壓力時預防、預測、吸收、適應和轉變的能力。
而建設“産+購+儲+銷”一體化的、現代化的糧食供應鏈,是提升韌性的關鍵舉措之一。它要求各國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提升糧食生産、流通等各環節的現代化進程,加快各環節由分散經營向一體化發展轉變,包括支援有條件的企業向上游延伸建設原料基地,向下遊延伸發展精深加工,建設物流、行銷和服務網絡等。
第二,優化配置全産業鏈資源,包括以標準化生産、高品質農産品、優質優價體係提高市場競爭力,並加強糧食市場監測預警和調控能力建設等。
第三,增強供應鏈的多樣性和國際化程度,包括投入來源、生産、市場、供應鏈和參與者的多元化和國際化。
如何推動創新
建設高效、包容、有韌性和可持續的糧食係統,是當前國際社會努力的大方向。新技術、新流程和新思維方式,將會極大增強糧食現代供應鏈的靈活性和效率。基于科技進步延伸産業鏈、提升價值鏈、激活要素鏈、健全供應鏈,對糧食現代供應鏈的穩定和安全有重要作用。
技術層面的創新,包括推動數字技術在糧食生産和供銷各環節的應用,建立基于互聯網的供應鏈體係以加強供需雙方的關係,並通過共用資訊和數據提高供應鏈的透明度。
産業層面的創新,包括以糧食精深加工為手段挖掘市場價值,綜合運用資源稟賦實現糧食産業和其他産業的融合發展,提升糧食供應鏈附加值。
同時,鑒于氣候變化對農業係統的重要影響,應當積極轉向更可持續的農業和糧食生産,開展全供應鏈的綠色轉型。並且以迴圈、高效、充分利用為主要特徵,降低全鏈條資源投入及損耗,減少糧食損失和浪費,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實現糧食全産業鏈提質增收……
以上種種,也是推動糧食現代供應鏈創新發展的重要內容。
推動國際糧食貿易與投資便利化
國際貿易通過將農業潛力有限和人口眾多的地區與具有農業比較優勢的地區聯繫起來,可以降低糧食短缺地區的供應風險,並且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多樣化和營養豐富的“食品籃子”。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受技術進步、自由貿易協定等多重因素推動,全球糧食運輸成本和進口關稅顯著降低,極大推動了糧食貿易的繁榮。全球糧食貿易自1995年以來已經增長了不止1倍,2019年貿易額更是達到1.5萬億美元。
但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各國實施的貿易限制舉措將國內市場與世界市場隔離開來。有研究顯示,疫情導致的貿易扭曲使得世界農産品價格波動幅度達22%,農業出口國的乘數效應比進口國要大得多。特別是俄烏衝突發生後,西方國家出臺一係列制裁措施,導致全球糧食市場劇烈波動。採取貿易制裁措施只會帶來雙輸的局面,最終給民眾生活帶來困擾,特別是處于社會底層、為溫飽而掙扎的弱勢群體會受到更大影響。
國際糧食供應鏈的現代化,需要尊重和加強世界貿易組織的基本規則,消除貿易壁壘,創造良好的糧食貿易營商環境,提升跨境糧食流通的便利性,推動糧食市場公平有序發展,確保全球糧食現代供應鏈安全穩定。
解決全球糧食供應鏈安全問題,還需要加強糧食産供銷以及農機、種業、食品加工等延伸産業鏈的國際投資與合作,特別是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此類合作。
長期以來,非洲等貧困地區國家是全球農業援助的重點,每年的無償糧食援助佔到非洲糧食進口量的約10%,如果沒有根本性的技術革命,非洲的糧食危機將進一步擴大。發達國家承諾,將國民總收入的0.7%作為官方發展援助,用于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但其承諾兌現力度一直不足。
加強糧食領域投資合作,推動急需的農業基礎設施和高效農業技術的推廣利用,對穩定發展中國家的糧食供應鏈至關重要。加強投資合作,也有助于緩解疫情和戰爭等不確定性因素造成的産業鏈和食品供應鏈中斷對弱勢群體和農民的嚴重影響,防止危機進一步惡化。
加強全球范圍內資訊共用與政策協同
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確定的第二個大目標強調“零饑餓”,即到2030年消除一切形式的饑餓和營養不良,確保它的普惠性和包容性,尤其是在貧困地區和赤貧地區。
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地方、國家、區域和全球層面的所有利益相關者,包括公共和私人行為者,在農業、貿易、政策、衛生、環境等多個領域採取綜合行動。需要各國糧食供應鏈上下遊企業互學互鑒,積極融入全球糧食産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擴展“朋友圈”,實現優勢互補和政策協同,提高企業規避市場風險的能力。
這一進程需要搭建糧食供應鏈行業國際交流平臺,引導和促進國際糧食行業供應鏈夥伴關係的建立,推動建立全球糧食供應鏈資源共用機制,加強資訊共用、經驗交流和技術合作,從而確保國際糧食供應鏈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
(作者係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大宗商品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
來源:2022年6月1日出版的《環球》雜志 第11期
《環球》雜志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志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