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10月7日,人們在阿富汗坎大哈領取由世界糧食計劃署提供的物資援助
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指標,全球的貧困與饑餓人口不減反增,總體糧食安全狀況越來越令人不安,一場新的全球糧食危機正在逼近。
文/何昌垂 編輯/吳美娜
2015年9月,聯合國193個會員國通過了以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為核心的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消除貧困”與“零饑餓”是17個目標中最為優先的兩個目標,被列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行動的重中之重。
將近7年過去了,盡管許多國家付出了巨大努力,但總體而言,國際社會卻並沒有對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這場大考交出一份滿意的階段性答卷。
當前,在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的疊加衝擊下,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指標,全球的貧困與饑餓人口不減反增,總體糧食安全狀況越來越令人不安,一場新的全球糧食危機正在逼近。
復合危機加劇糧安隱患
聯合國糧農組織當地時間5月4日發布的《2022全球糧食危機報告》顯示,2021年全球有53個國家或地區約1.93億人經歷了糧食危機,或糧食不安全程度進一步惡化,比2020年增加近4000萬人,創歷史新高。
非洲、拉美與加勒比的各地區以及亞洲的南亞和西亞地區,在2019到2020年間營養不良人口普遍增加,反映出新冠肺炎疫情與各種長期影響糧食安全的因素的疊加效應。特別是西非地區,在一年時間內營養不良人口銳增5.8%,達2460萬人。
進入2022年,“消除貧困”與“零饑餓”的目標進一步偏離軌道。俄烏衝突、單邊主義、美西方的經濟制裁等顯著加劇了全球經濟下滑態勢,也給農業生産造成強烈衝擊,許多地區的小農與弱勢群體受害加深,一些地區再度陷入了大面積的貧困,一些人淪為難民。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幹事屈冬玉強調:“衝突和糧食不安全之間的悲劇性聯繫再次凸顯,令人警覺。”
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糧食和農業資訊及早期預警係統(GIEWS)”5月16日發布的關于西非與撒哈拉的特別預警報告(第349期)指出:4~5月該地區有2730萬人處于嚴重糧食不安全狀態,如果不採取及時救援措施,到6~8月將增加到3830萬人這一前所未有的數字。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最近在非洲訪問時表示,“糧食、能源與金融三重危機”正在進一步加劇。
烏克蘭與俄羅斯是全球主要糧食出口國,本輪俄烏衝突直接影響了烏克蘭的夏糧收成;美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制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致使全球糧食和燃料價格急速上漲,再一次把世界推向了自2007~2008年全球糧食危機以來最為嚴重的危機邊緣。
許多國家,特別是非洲、中東與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的發展中國家,近三年來社會經濟本已飽受世紀疫情、地區衝突及氣候變化導致的極端天氣的綜合影響,特別是創紀錄的極端天氣如超高溫、山火、幹旱、風暴以及洪水等的影響,其當下的處境更加艱難。
以非洲為例,與2021年相比,糧價已經上漲了1/3。今年以來,小麥與大米價格已分別飆升約40%與16%。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報告,全球食品價格指數屢創新高,3月份已超159.7,突破歷史最高水準。甚至一些歐洲國家也不能幸免,物價指數最近平均上漲了約20%。
農資價格與糧價的飆升已對各國糧食安全構成巨大威脅。據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的報告,目前已有23個國家轉向糧食保護主義。事實上,一些國家如印度、烏克蘭、巴基斯坦和印尼等已明確發布了相關農産品出口限制令。
防止糧食危機的全球性爆發
聯合國估計,全球今年可能將有25億人陷入極端貧困。如果不及時採取全球應對措施,許多國家多年來辛苦投入的減貧與消除饑餓努力將功虧一簣。為此,國際社會亟需團結起來,防止糧食危機的全球性爆發。
令人擔憂的是,俄烏衝突可能進一步升級。美西方一些國家不斷向烏克蘭增加軍援;美國近日剛剛通過了400億美元的援烏法案。就相關問題,墨西哥總統洛佩斯抨擊説,美國遲遲不願意幫助中美洲國家發展,卻能在俄烏衝突期間迅速拿出巨資援助烏克蘭。
另有觀察人士指出,目前全球每年大約支付超過2萬億美元的軍費開支,一些主要發達國家更不惜投入巨資,但卻不願兌現它們承諾的拿出其國民總收入的0.7%作為官方發展援助(ODA)來幫助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幫助非洲、中東和拉美國家發展農業生産,確保糧食安全,尤其是重點支援那些因疫情與戰亂導致的産業鏈破壞、供給鏈中斷等而受到嚴重影響的弱勢群體及小農,避免危機進一步惡化。
事實多次證明,在自然災害、地區衝突以及經濟危機面前,農業始終是最為脆弱的代表性行業。糧食一旦出了問題,最先受到衝擊的就是貧困的農民、城鄉弱勢群體以及被邊緣化的少數族裔;糧食安全得不到保證,經濟社會就會出大問題,勢必影響教育、衛生等方面的基本人權,甚至威脅社會穩定、地區和平與國家安全。
因此,所有負責任的政府,當下都理應拿出實際行動,旗幟鮮明地反對在農業與糧食安全等最基本的民生領域無節制的“制裁”,特別是要為確保夏糧生産放開一條“通道”,避免糧食危機進一步蔓延擴大。
同時,國際社會應更加聚焦糧食安全,特別是一些發達國家應真正落實ODA承諾,增加緊急救援資金,幫助發展中國家恢復與發展農業生産、增強抵抗糧食安全風險的韌性。唯有通過強有力的國際合作,世界才有機會化危為機。
此外,應號召結成一種“建立韌性農業對抗全球糧食危機”國際聯盟,團結包括政府部門、非政府組織、科學家、企業家、藝術家等在內的利益相關者,動員出資、出智與出力,以實際行動保障全球糧食安全。
一方面,重點支援、加大緊急救援力度;另一方面,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智慧,推動落實2021年9月23日召開的聯合國糧食係統峰會關于糧食體係轉型的決定,動員全球社會從根本上改變觀念,從“農業糧食體係”層面考慮,在食品生産、加工、運輸、存儲和消費所涉及的所有環節,採取係統的協調行動。
其中,借助方興未艾的數字技術,如互聯網與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慧等,並與生物技術融合發展,努力幫助發展中國家補上新技術革命短板,縮小其科技與數字的“雙重鴻溝”,幫助其踏上農業現代化之路,建立現代化的農糧體係,為夯實國家層級,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糧食安全奠定必要的基礎。這是農業與糧食安全全球治理的一項中長期戰略。聯合國作為全球治理的核心,有責任旗幟鮮明地開拓引領。
負責任大國的使命與擔當
中國始終將確保農業與糧食安全作為重中之重的頭等大事。中國是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每日約消耗70萬噸的口糧,23萬噸肉和192萬噸蔬菜,以及9.8萬噸的食用油,發展農業任務艱巨。
隨著新科技的發展,中國加快推進數字技術在農業與糧食安全領域的應用,在信息技術與生物技術融合發展方面加強科技攻關,突破種業等敏感領域的“卡脖子”風險,實現可持續的農糧體係現代化轉型,將是對全球糧食安全新的最大貢獻。
與此同時,一國的糧食安全和全球的糧食安全難以分割,中國作為世界糧食生産和消費大國,需要為糧食安全全球治理改革出謀劃策,為建立參與、包容、公平、公正的全球糧食安全治理新秩序,提供中國智慧。支援實現全球可持續農業與糧食安全,也有助于中國糧食安全的持續穩定發展。
當前,重點在于進一步深耕南南合作,創新布局,支援聯合國糧農組織各項增強世界糧食安全的倡議,包括“邁向數字農業”的願景,通過包括地球大數據在內的數據要素挖掘應用、智慧農業和數字化能力發展與推廣創新等,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國際上諸多不確定的因素與風險,中國農業要堅持各種業已證明行之有效的政策與舉措,結合“全球發展倡議”,通過“一帶一路”平臺,加強與聯合國係統和更多的發展中國家廣泛合作,共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政策、基本經驗與實踐案例,推進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共同應對全球糧食危機風險的新挑戰。
(作者係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特聘教授、聯合國糧農組織原副總幹事)
來源:2022年6月1日出版的《環球》雜志 第11期
《環球》雜志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志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