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説“阿拉伯兄弟親如一家”,不如説事件反映出埃及當前的糧食危機已經危及地區整體利益。
文/《環球》雜志記者 許蘇培 編輯/吳美娜
自上世紀70年代成為糧食凈進口國起,埃及政府圍繞化解糧食危機做出的努力從未停止,然而糧食安全問題卻愈發嚴峻,已經成為21世紀以來該國政局動蕩的重要誘因。
目前,埃及是世界上小麥進口第一大國,玉米、葵花籽油、豆油等進口也均位列世界前十。其中,埃及約80%的小麥進口來自俄羅斯和烏克蘭。本輪俄烏衝突爆發後,全球糧價飆升、供應緊縮,埃及面臨的壓力陡增。
今年5月2日結束的齋月,可能是許多埃及百姓近些年度過的最為節省的一個齋月。“當前的危機比新冠病毒帶來的危機更嚴重。”齋月開始前,埃及總理馬德布利在電視新聞發布會上説。
埃及中央公共動員與統計局5月1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埃及4月份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升至13.1%,為2019年6月以來最高水準。其中,食品和飲料價格指數同比上漲26%。
與高物價對應的是高貧困率。“沒有人購物,因為人們沒有錢”,62歲的埃及水果商販希沙姆·阿裏接受媒體採訪時説,他無法責怪顧客,但他現在每天收入不足6美元,作為一個水果商販,連自己的孩子們吃水果都已負擔不起。
就在本輪俄烏衝突爆發前,埃及正在進行一場聚焦大餅的食品補貼制度改革,總統塞西在多個公開場合喊話福利大餅漲價。
大餅是中東人民的重要主食,為維持社會穩定,許多中東國家有政府補貼基本食品的傳統。在埃及,一般市售大餅價格為1埃鎊(約合0.4元人民幣),而經政府補貼的福利大餅僅售價0.05埃鎊。
經過數十年,食品補貼愈發龐大,也愈發難以撼動。1977年,當國家停止補貼基本食品時,埃及爆發“大餅暴動”,數十萬人遊行示威。類似原因導致的社會抗議在2008年、2011年以及2017年多次爆發。
雖然改革補貼制度敏感又危險,但在減輕財政負擔、響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改革要求等內外因素拉扯下,埃及政府的“大餅改革”仍勇敢前行:包括逐步縮小福利大餅尺寸即“大餅變小餅”、提高補貼門檻、降低採購和存儲環節浪費等。
而當前形勢使改革停滯甚至倒退。為穩定經濟、緩解社會壓力,埃及政府緊急出臺一係列措施。同時,埃及正在尋求新的小麥供應商,與阿根廷、印度、法國和美國就未來小麥進口進行談判,與IMF就新的財政援助計劃展開談判。
為緩解埃及國內糧食危機,多個海灣石油鄰國紛紛伸出援手,承諾給埃及超過200億美元的援助,其中卡塔爾為50億美元,阿聯酋為30億美元,沙特為150億美元。
與其説“阿拉伯兄弟親如一家”,不如説事件反映出埃及當前的糧食危機已經危及地區整體利益。地區國家擔心埃及由于糧食短缺而發生暴動。來自海灣國家的援助也被廣泛解讀為試圖阻止埃及的經濟挑戰轉化為政治動蕩。
中東政策解放研究所政策研究員蒂莫西·卡爾達斯認為,埃及將不得不為海灣國家援助付出相當的代價。“這一次來自海灣地區的大部分資金都以投資的形式出現。這意味著埃及政府的海灣支援者正在用金錢來換取埃及的國有資産。他們不只是像以前那樣發放現金援助和低息貸款。他們希望這次能從對埃及的援助中獲利。”更為關鍵的是,海灣多國的援助可能會換取埃及對海灣國家在地區政治議題上的更大支援。
當然,對埃及而言,當前形勢固然嚴峻,但還稱不上陷入絕境。埃及政府宣布,在2021~2022財年(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前半年,埃及經濟增長9%,預計整個財年增長率將超過6%。
可以確定的是,埃及政府未來將不得不花費更多財力和精力解決民生問題,擠壓其他領域發展空間。而政府債務水準也將持續上升。此外,對于鄰國和國際機構經濟上的依賴,也將持續影響其內外政策。
來源:2022年6月1日出版的《環球》雜志 第11期
《環球》雜志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志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