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6日在新山華族歷史文物館拍攝的展品
如何把文物館的資訊和資料網絡化和電子智能化,線上與線下結合,讓其更能實現普及教育的功能,這或許是文物館未來要重點探索展開的新生態。
文/《環球》雜誌記者 毛鵬飛 編輯/樂艷娜
柔佛海峽北岸,一幢四層白色洋樓與新加坡隔海相望。在一個世紀的風風雨雨中,傳奇商業巨子郭鶴年在此出生、中國銀行在此設立分行、日軍入侵後佔據此地作為“以華制華”據點、新山中華公會遷入重整華社事務……時光荏苒,經過數次整修,這棟建築如今成為新山華族歷史文物館,記錄、講述着華人在東南亞的奮鬥故事。
2009年啟用的新山華族歷史文物館遠觀如一戶普通人家,建築狹長,門臉窄窄,門頭上方懸挂木質牌匾。四層樓的文物館面積約320平方米,日常展品約400件——算盤、行李箱、碗碟、畢業證、抓藥的桿秤……尋常物品的細節蘊含着歷史的力量,一幅幅華人早期移民在這裡扎根生活的圖景浮現於眼前。
新山華族歷史文物館管委會主席黃楚沅對《環球》雜誌記者説,“博物館不僅記錄重大歷史事件,也記錄下百姓生活,記錄了我們共同的回憶。”
緣起
時光的指針撥回到2005年。位於馬來西亞半島最南端的柔佛州新山市,依託與新加坡密切的經貿&&,正在飛速發展。這座在華人下南洋歷史上曾扮演重要角色的港口城市,正在褪去往日的容貌。
“逐漸,逐漸,新山市區經不起時代的洪流,有關於新山的集體記憶消失殆盡,清澈見底的紗玉河、熱鬧喧嘩的老巴剎老車站、傳統的老街老商店,逐個被時間磨滅,一去不復返。”2005年9月2日,新山的文史學者安煥然在《東方日報》發表文章,記錄下自己的思考與憂慮。
眼看隨着城市發展,在原被稱為“小汕頭”、華人聚居的新山市區,華人歷史的痕跡正在逐漸消失,許多人和安煥然一樣,都為之心痛。
如何保留華社共同擁有的歷史記憶與文化遺産?此時,新山中華公會站出來把關心華社歷史的人士組織在一起,決定籌建文物館,並希望聯合新山老街、老會館、柔佛古廟、老建築,規劃成“新山華族歷史步行街”,留住這座城市的華人記憶。
“華人民間文物館的功能,主要是收集地方歷史文物,透過各種創意和生動的展覽方式,記錄先輩們的貢獻,進而發揮推廣鄉土教育的功能,讓華人文化永續扎根於這塊土地。”曾擔任新山中華公會會長的林奕欽説,“華族必須維護和傳揚自身文化,群策群力推動中華文化。”
今年76歲的文物館名譽館長林源福參與了籌辦的全過程。在分享文物館建設與運營經驗時,他説,建館經費得到了多方資助,不僅有中華公會的撥款,僑領及熱心人士的捐贈,中國相聲名家馬季等人也曾在新山舉行義演籌款。
館藏文物也多來自當地華人的捐贈:老照片、書報、信件、結婚證等歷史文檔,打字機、老招牌、錢幣、樂器、行李箱等生活實物。“一張老舊的照片,一張小小的郵票,都可以帶出生活的場景。”林源福説。
開館
經過5年籌備,耗資120萬林吉特(1元人民幣約合0.65林吉特)的新山華族歷史文物館終於在2009年10月3日落成開幕。這一天,時任柔佛州州務大臣拿督阿都幹尼主持開幕典禮,逾千名來自當地、中國和新加坡的人士見證了這一歷史性的時刻。
時隔多年,林源福仍然清楚地記得那天的場景:諸位嘉賓來到文物館門口時,二十四節令鼓響起,鼓聲隆隆,震撼人心。“(文物館)不僅記錄和保存了新山華裔先賢過去在新山開山辟野的史跡,也為新山老城區注入了新的生命,成為新山重要的地標之一。”
許多文明的移民故事都從船開始講起,新山華人的故事也是如此。
文物館二樓入口處設計成一艘小木船,游客踏上甲板就開始了新山華人歷史之旅——白色船帆用粗麻繩係在桅桿上,甲板上行李箱內散落的衣物和證件讓人有一種時光倒流的錯覺。而這個看似裝飾道具的箱子,也是早年從中國帶過來的老物件,上面還有依稀可辨的漢字。
展區歷史敘述用中文、馬來文、英文三種語言,從介紹1844年柔佛的港主制度開始,涵蓋新山開埠、日本侵略直至馬來西亞獨立、建國後華人族群的發展,並在歷史脈絡中重點介紹關鍵人物,穿插展示華人生活習俗和文化。
中藥房常用的桿秤和流傳下來的藥方、泛黃的畢業證、寫着密密麻麻學生姓名的花名冊……這些當年的尋常物件吸引了不少游客駐足。
許多游客在館內的意見簿上留下了自己的心裏話。一位名叫鄭錦發的新山本地華人寫道,“我看了很開心,參觀後也勾起我許多回憶。所呈現的資料都讓我覺得非常熟悉,感觸很深,死而無憾。我也是寬柔中學的校友,想起當年與姐姐乘坐三輪車上學的情景,希望文物館能夠收集到更多文物,加以擴充,使其內容更加豐富。”
在當地旅游主管部門和華社共同推動下,文物館開館不久就成為了當地旅游的熱門,《孤獨星球》等國際旅游指南把該館列為必游景點之一。許多研究華人歷史的學者以及周邊學校,也紛紛組織前來參觀學習。
文物館助理館長徐達偉對記者説,新山是馬來西亞華人文化的重鎮,有着豐富的文化資源。在日常展覽之外,文物館還組織了多期專題展覽,比如聯合五大方言群會館一同呈現華人不同籍貫之間婚嫁習俗特色的“五幫婚嫁展”,展現華人移民生活與行業發展的“早期行業與家居展”、辛亥革命百年之期舉辦的“孫中山與柔佛展”等,豐富了文物館的展出內容。
“2009年正式開館以來,我們迎來了十多萬來自世界各地的客人,來了解我們華人在馬來西亞這片土地上辛勤奮鬥的經歷。一間小小的文物館,凝聚着先賢移民開拓的歷史和後人對華人傳統的發揚,如今已經成為文化交流的窗口。”黃楚沅説。
新生
十餘年中,除了日常展覽和專題展出,新山華族歷史文物館還多次舉辦系列學藝競賽、學術研討、田野巡禮等活動,並出版《孫中山與柔佛》《陳旭年與文化街》《天猛公與柔佛及新加坡的發展(1784-1885)》等書籍和多本年刊,逐漸成為文化傳承、社區教育、對外交往、學術交流的綜合性&&,煥發出勃勃生機。
然而,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文物館摁下了暫停鍵。
“在政府抗疫政策要求下,我們經歷了多次閉館以及入館限制,沒有了訪客。而且,許多社區活動以及線下交流活動也不得不停辦。”畢業於台灣大學人類學系的徐達偉對記者説,目前文物館全職工作人員只有四人,包括他本人,以及館員、保安和清潔工各一名。
“我從2009年就開始在這裡工作,過去兩年多是最艱難的時候。”徐達偉説,“因為文物館建在海邊,空氣濕度大,即使沒有客人,我們也要24小時開着空調和除濕機,維持恒溫恒濕來保護文物。我經常一個人走在展廳,期待能回歸正常節奏的那一天早點到來。”
疫情期間,文物館也在積極尋求變化,比如探索“網上參觀”,邀請一些直播播主到博物館搞直播,透過鏡頭帶領觀眾游覽,工作人員與線上觀眾互動。隨後再剪輯成多個短片在多媒體&&傳播,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目前在馬來西亞新紀元大學學院擔任中文系教授的安煥然,依然非常關心文物館的發展。他對記者&&,新山華族歷史文物館的品牌已經建立,並且已成為外地團體、官方組織與本地華社溝通往來的重要&&。惟文物館不能僅僅是交流&&,不斷充實館展內容,以及透過文物館傳達訊息也非常重要。此外,為了吸引市民經常來文物館參觀,館內的布展內容還必須進一步充實和增補。文物館在疫情期間已積累了組織線上活動的經驗,下一步,如何把文物館的資訊和資料網絡化和電子智能化,線上與線下結合,讓其更能實現普及教育的功能,這或許是文物館未來要重點探索展開的新生態。
如今,馬來西亞已數次放鬆防疫措施、重開國門。黃楚沅向記者展示説,我們如今在文物館加入了更多數字科技,游客可以用手機掃描展品旁邊的二維碼,獲取更加詳細的文物資訊,觀看視頻,對華人的歷史有更生動的了解。未來文物館還計劃採用AR(增強現實)技術來進一步提升參觀體驗,給游客提供身臨其境的感受。
“保存祖先歷史,留給子孫未來。這是我們創辦此館的初衷。”黃楚沅説,“相信疫情之後,文物館也會以新的姿態迎接來自馬來西亞以及世界各地的客人,成為文化交流的&&。”
來源:2022年6月1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11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