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5日拍攝的法國巴黎聖母院
工作人員在清理巴黎聖母院地面過程中發現了一具可能是14世紀的鉛棺。這一發現令考古學家驚喜、興奮,卻讓再度停工的修復人員“壓力山大”。
《環球》雜誌記者/包雪琳 編輯/樂艷娜
44歲的馬克龍,在緊張的總統連任競選中,於4月15日安排了一個特殊的行程。這一天,是巴黎聖母院大火三周年,馬克龍身着灰色工裝、頭戴白色安全帽,在聖母院視察了大約兩個小時。在與參與修復的工作人員交談後,他告訴媒體記者:修復團隊夜以繼日地工作,目前進展順利,巴黎聖母院2024年重新對外開放的目標能夠實現。
爭議不斷
巴黎聖母院目前仍處在剛剛開始修復的階段。除去修復流程繁雜、執行難度較大等,圍繞如何修復、怎樣重建其倒塌的尖塔,也一直爭議不斷。
巴黎聖母院始建於1163年,1345年完工,是法國最具代表性的古跡之一,因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的同名小説聞名於世,每年吸引約1300萬人次的游客。
這座哥特式建築最初的尖塔在法國大革命後損毀,法國建築師歐仁·維歐萊-勒-杜克1844年開始主持修復。他以歷史分析方法推斷出巴黎聖母院的最初格局,經過結構分析找到尖塔的薄弱之處及成因,進而制訂復原計劃,包括必要的改動和加固。考慮到建築的整體輪廓,維歐萊-勒-杜克認為有必要適度提高尖塔高度。按這一方案重建的尖塔一百多年來屹立不倒,足以證明其結構的可靠性。
在大火導致尖塔倒塌後,法國政府設定了5年重新建好巴黎聖母院的目標。最初,馬克龍暗示,修復時可以融入一些現代元素。2019年5月,在總統府愛麗舍宮與多名當代著名建築師見面時,他強調,維歐萊-勒-杜克當年主持重建巴黎聖母院尖塔時,正值而立之年,應該相信當今年輕的建築師。
馬克龍流露這一想法以後,全球多個建築事務所紛紛提出修復方案,有的提議以空中游泳池取代傳統的尖塔和屋頂,有的建議把屋頂改為空中花園、在屋頂設計露&步道。這些方案在互聯網上掀起了一波討論與投票熱度。
不過,這些設計思路遭到一些建築師的強烈反對。這些建築師主張“修舊如舊”,認為重建的尖塔應該與維歐萊-勒-杜克設計的尖塔一模一樣,才符合致力於古建築保護的《威尼斯憲章》的規定。
法國文化部長羅斯利娜·巴舍洛-納爾坎2020年7月接受法國媒體採訪時説,就如何重建96米高的尖塔,民眾已經形成“普遍共識”,即按原樣修建。法國國家建築與遺産委員會同月開會討論修復方案,也提議按原樣重建。馬克龍繼而決定尊重這一建議,放棄以國際競標方式重建巴黎聖母院。愛麗舍宮在一封聲明中説:“總統的關切是重建不能拖延、不要複雜化,事情必須盡快解決。”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按原樣修復巴黎聖母院又遭遇環保人士反對,因為尖塔為木質結構,重建需要砍伐大量優質橡木。此外,巴黎聖母院屋頂由鉛板製成,儘管沿用傳統鉛制屋頂能夠使建築保持延展性和耐用性,但可能導致鉛污染,再度埋下環保隱患。
修復難點
在爭議聲中,修復緩慢推進。要實現2024年法國舉辦夏季奧運會時重新開放巴黎聖母院的目標,挑戰不少。
首先,修復啟動以前必須完成廢墟清理和安全加固。由於當年大火迅速蔓延,尖塔和部分屋頂被燒燬,留下大量建築殘骸。火災所致屋頂“大窟窿”附近的結構需要加固,以確保在安全前提下施工。
此外,必須關注大火引發的鉛污染。巴黎聖母院大火後,巴黎警方建議附近居民用濕布擦拭家中物品,因為物品表面可能覆蓋火災産生的含鉛粉塵。根據法新社數據,大火導致約450噸鉛以液體、固體形式落在建築周邊。
法國法蘭西大區衞生局2019年8月説,自巴黎聖母院遭遇大火以來,175名接受血鉛檢測的兒童中,2人血液含鉛量超標。這一機構呼籲繼續開展深度清潔,加強對相關人員的血鉛檢測。同月,巴黎市政府在聖母院附近區域以高壓噴灑方式向周圍土壤施放能去污的表面活性劑和膠粘劑。
治理鉛污染不僅拖累修復進度,參與修復的工作人員還面臨健康風險。含鉛粉塵中毒可能導致人體認知能力永久性缺失、癲癇、昏迷甚至死亡。工作人員進入巴黎聖母院內必須穿戴全身防護服、面罩和頭盔,進出工地時要全身淋浴沖洗。
巴黎聖母院文物眾多,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産名錄。火災發生時正值維修期,部分藝術品已經提前轉移,得以逃過一劫,但仍有許多文物需要“搶救”。巴黎聖母院內著名的大管風琴所幸沒有在大火中受損,但大量鉛塵佈滿音管,需要拆卸重裝以便深度清潔。
失火時巴黎聖母院周圍搭設了大量金屬腳手架。當時如果沒有這些腳手架,建築在大火中倒塌的部分會更多。然而,這些腳手架也成為修復過程中的棘手難題。一部分金屬腳手架遇火熔化,一部分腳手架在高溫下扭曲變形、懸置在屋頂上,不僅有墜落風險,也給整個建築增加了額外壓力。開始修復前,必須耗費大量人力清理。
意外頻發
修復之路並不平順,不僅準備材料工序複雜、耗時久,施工過程中還有“黑天鵝”事件發生,能否如期完工存在一定變數。
以木材準備為例,重建尖塔需要大約1000棵橡木,法國45家鋸木廠已投入這項工作。參與企業2021年12月説,已經砍伐8棵直徑超過1米、高度超過20米的橡樹,用於建造巴黎聖母院尖塔的基座。這些橡木需要晾曬一年多以降低木材濕度,隨後要在木匠工作室完成打磨並預先組裝,2023年才能運到施工現場安裝。
在大批工作人員的努力下,覆蓋在巴黎聖母院表面的厚厚煙塵絕大部分得以清除。密密麻麻的腳手架之間,這座建築露出了昔日的白色。
據法新社報道,儘管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停工3個月,腳手架拆卸和加固仍於2021年夏天“基本按期”完工。目前,工作人員正緊鑼密鼓地清潔大管風琴。截至去年9月,工作人員已拆卸8000根音管,並把這些音管送往法國多家製造商那裏仔細處理。大管風琴可能在2023年10月重新組裝好。
下一階段,修復的主要任務是重新安裝巴黎聖母院中殿與唱詩席的木結構以及尖塔,這項工作預期2023年上半年完成。然而,修復進度今年3月再度放緩。
法國文化部3月14日通報,工作人員在清理巴黎聖母院地面過程中發現了一具可能是14世紀的鉛棺。這一發現令考古學家驚喜、興奮,卻讓再度停工的修復人員“壓力山大”。
鉛棺出土地點正好位於倒塌尖塔下方,工作人員原本需要在這裡重新搭設腳手架、加固地面以推進修復,而考古發掘卻是“反向”推進。為確保修復進度,考古工作者爭分奪秒發掘,鉛棺4月12日被移出巴黎聖母院,送往法國西南部城市圖盧茲開棺研究。
接下來的一年多,還有什麼驚喜或“驚嚇”,在等待着一直關注這一修復過程的全世界人民,我們拭目以待。
來源:2022年5月18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10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