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首頁 國內·國際·言論 | 經濟·財富·科技 | 社會·文化·生活·其他 | 專欄 | 過刊檢索 | 關于我們 | 環球廣告
如何以小的代價贏得城市攻堅戰?
  新華網 ( 2022-05-19 10:04:14 ) 來源: 《環球》雜志
 

 

敘利亞伊德利卜省第二大城市馬雷特努曼,經過戰火摧殘千瘡百孔

    作為城市攻堅戰的進攻一方,如何以最小代價(包括盡量減少平民和己方人員損失)控制一座城市,是近年來很多軍隊都在研究的課題。

文/張學峰 編輯/黃紅華

  城市對作戰雙方而言是“巨大的均衡器”。一方面,城市將削弱進攻一方的優勢,特別是在裝甲、重型火炮或空中支援方面相對于防禦方的優勢;另一方面,防禦一方裝備反坦克火箭筒和輕型反坦克導彈的小組,可以通過伏擊摧毀現代化裝甲縱隊。

  作為城市攻堅戰的進攻一方,如何以最小代價(包括盡量減少平民和己方人員損失)控制一座城市,是近年來很多軍隊都在研究的課題。

佔領城市“制高點”

  城市戰的一個重要特點在于,大量建築遮擋了視線和無線電信號,嚴重阻礙偵察、監視、指揮、控制、通信以及直射和間接火力的打擊。在這種情況下,城市戰的進攻一方佔領並掌握城市上空的“制高點”——實際上是制空權,就成為整個作戰的優先事項。伴隨著無人機的不斷發展和廣泛運用,對城市戰場進行24小時全天候監視、精確打擊將成為現實。

  現代軍隊作戰的一個基本原則是在盡可能遠離自己部隊的地方,找到並摧毀敵軍。這往往要依靠衛星和空中偵察工具、精確制導彈藥和遠端火炮等技術裝備。但在建築密集的城市地形中,這些裝備的打擊效果要比在開闊地形差得多。例如,在敘利亞和伊拉克的戰鬥中,被圍困在城市深處的“伊斯蘭國”武裝也充分認識到先進偵察監視和情報係統的威脅,為了反制偵察,他們將床單、塑膠布、塑膠網和其他物品懸挂在屋頂,使他們能夠從一個建築物移動到另一個建築物,而不必擔心被大多數空中偵察裝備看到。結果,價值數億美元的衛星被屋頂上串起的垃圾“弄瞎了眼睛”。

  而裝有各種感測器——合成孔徑雷達、紅外成像、電荷耦合器件(一種將光學影像轉換為數字信號的圖像感測器)的無人機,因其能長時間“漂浮”在目標上空並能適時機動,則成為一種比較好的選項。無論是在白天還是在夜晚,濃霧中還是大雪中,合成孔徑雷達、熱成像係統都能有效偵察小型目標。這些無人機既可以為指揮部、作戰分隊提供實時的戰場情況,又能對目標進行鐳射照射,引導炮兵進行精確打擊。

  作戰中,大中型察打一體無人機將位于3000米左右高度的最高點,負責24小時、廣域的偵察監視,為指揮官提供直觀的戰役級圖像情報——當然這些圖像也能分發到戰術分隊中。這些大中型無人機還可以對最緊迫的目標實施快速打擊。

  位于戰場空域底層的中小型和微型無人機甚至商用多軸旋翼機,則可以遊蕩在各個角落,為前線指揮官甚至一線分隊提供視頻情報。這是最近幾年無人機參與作戰體現出來的新特點。這些無人機可以參加每一次戰鬥,為作戰分隊提供“上帝視角”,實現戰場的單向透明,大幅降低防禦一方熟悉環境的優勢,甚至可以直接投放微型炸彈。

  此外,佔領“制高點”還有助于掌控頻譜。通過無人機攜帶無線通信中樞,可以為不同城區距離較遠的部隊進行中繼通信,並能夠壓制幹擾對方的通信係統。

  在有效運用無人機的同時,還要有效反制對方使用無人機,實現排他性使用無人機,掌握“制無人機權”。以往,反制微小型無人機往往使用導航欺騙、導航幹擾,或者對控制鏈路進行幹擾壓制等手段,如何避免這種對抗措施幹擾到己方小型無人機,從而實現反無人機手段和己方無人機的相容,顯然是未來城市作戰中必然要解決的問題。

化解復雜戰場的挑戰

  城市與其他作戰環境的重要區別在于戰場與平民生活交織、軍事目標與平民和民用目標混合。城市中的戰鬥給交戰雙方帶來了法律、道德和戰術挑戰。如果敵對雙方在平民中建立了防禦,將受國際人道主義法保護的目標用于軍事目的,甚至將平民用作人體盾牌,情況就會更加復雜。

  因此,一場大的城市戰鬥首先需要考慮到如何對待平民。通常要疏散平民,避免在非戰鬥人員集中的情況下採取軍事行動,特別是在遭遇強烈抵抗,不得不大量使用重型火力的時候。同時,疏散平民還能降低敵對情緒、減少作戰掣肘和人員傷亡。採取的措施通常包括為自願離開的平民建立安全的疏散路線,對即將打擊的包含軍用目標的民用設施進行事先通知和疏散,為平民和受傷的戰鬥人員提供醫療服務,處理遺體,清除未爆彈藥等。

  城市中作戰,還要面臨多維的地面戰場環境。交戰雙方必須考慮外部空間(外部建築物和地下區域)的活動以及內部空間(建築物內部和地下係統)中發生的隱藏活動。第一次車臣戰爭中,車臣分離主義分子主要採取小組作戰。這些小組裝備了AK-47、手榴彈和RPG-7或RPG-18火箭筒,在地下室或建築物的高層與俄羅斯裝甲車、坦克交戰。一旦俄軍落入陷阱,伏擊隊將襲擊坦克和裝甲運兵車的脆弱點,擊中前方和尾隨車輛後迅速撤退,然後上樓,繼續打擊已癱瘓的俄羅斯縱隊。1995年1月1日至1月3日,俄羅斯第131摩托化步兵旅損失了120輛裝甲車中的102輛和26輛坦克中的20輛。第6坦克團第3坦克營派往格羅茲尼的31輛T-80BV坦克,只有1輛在戰鬥中幸存。

  應對這種復雜環境,一個經常被引用的例子是以色列2002年通過“顛倒地圖”或“穿過圍墻”對納布盧斯鎮發動的襲擊。這種戰術把道路作為障礙而不是通道,把建築物的內部當作道路而不是一係列密不透風的墻壁,把小巷理解為一個禁止走過的地方,把門理解為一個禁止穿過的地方。因為小巷中可能會有瞄準的槍口,門背後也可能會有誘殺裝置,在等待著走過的士兵。

  城市戰還要求選用合適的武器和戰術實施精確打擊。特別是在有平民存在、低強度的衝突中,為避免造成附帶損傷,更加強調火力打擊的精準性。即便在已疏散平民的情況下,城市戰對打擊精度的要求也很高。因為城市裏大量的鋼筋混凝土建築本身就是防禦方的天然堡壘,必須通過實施精準打擊,才能有效殺傷對方。

部隊能力勝過規模

  關于城市戰,一個非常傳統的觀念根深蒂固——城市行動異常耗費人力,需要龐大的部隊規模,因為“城市是吸收部隊的海綿”。這取決于城市的大小、立體空間和建築的復雜性。蘇聯總參謀部曾根據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經驗計算得出結論,在城市環境中攻擊者與防衛方的最佳比例是10比1。然而,戰爭中的其他重大戰役卻指向一個相反的,或者至少是更微妙的結論:能力勝過規模,或者説品質勝過數量。

  1944年10月,美國第26步兵師的兩個營在德國亞琛的9天戰鬥中徹底擊敗了一支規模達5000人的德軍,而美方只有75人陣亡。1945年4月,隸屬加拿大第2師的部隊擊敗了一支等同規模的試圖守住荷蘭城市格羅寧根的德軍,那次戰鬥中只有100名平民與43名加拿大人和約150名德國人死亡。鑒于平民在整個激烈戰鬥中都在場,這已經非常難得,而且戰鬥沒有對民用基礎設施造成大規模破壞。

  本世紀的一些例子同樣表明,城市戰“對人力的高要求的假設”被誇大了。例如,2003年4月初,當有的專家預測伊拉克首都將遭到曠日持久的血腥圍困,伊拉克政府發言人也宣布該市“沒有美軍”時,美國陸軍第3步兵師第2旅的坦克和裝甲運兵車正沿著巴格達的主要幹道前進。巴格達這座人口密集的城市被一支由約1000人組成的裝甲部隊佔領,在此過程中只造成了人數較少的傷亡。

  如果説巴格達之戰涉及士氣、收買的話,再來看看美國海軍陸戰隊1個旅級戰鬥隊在伊拉克拉馬迪的戰鬥。這支部隊2005到2006年間負責在拉馬迪市清繳“基地”組織武裝。最終結果是以83名美軍陣亡為代價,清除了該市的“基地”組織人員,擊斃約1500人。美軍的做法是,首先通過在主要運輸路線上設立檢查站盡可能將“叛亂分子”與外部支援隔開,然後對社區逐個清理,並將已控制地區移交給伊拉克警察。美軍在拉馬迪行動中使用的技術非常耗時,整個行動花了9個月的時間。

  一個反例是1994年12月底和1995年1月初,車臣分離主義武裝在格羅茲尼擊敗俄羅斯機械化部隊。這一階段的戰鬥中,俄軍兩個機械化旅幾乎完全被摧毀,至少有200輛裝甲車被燒毀,1500名俄羅斯官兵陣亡。俄軍武器的優勢被削弱,其裝甲的機動性被證明是脆弱的。武器的數量和有效性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相關作戰部隊的能力。

在正確的環境中訓練

  高效率挫敗對手的防禦,需要更多的協同,包括但不限于空地協同、步坦協同。但如何協同,協同到什麼程度,這些又都是各國軍隊通過實戰或者逼近實戰的訓練總結出來的。

  實戰的成本巨大,這就凸顯了訓練的重要作用。2001年1月和2月,美國海軍陸戰隊作戰實驗室在1990年代早期實驗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係列被稱為“大都會計劃”的營級城市戰演習,這些實驗最初凸顯了城市環境中驚人的高傷亡率。但美國海軍陸戰隊部隊在接受艱苦而現實的訓練後,最初經歷的高傷亡率急劇下降。報告詳述了其他一些技術和戰術改進,但要點是訓練起了作用,而城市戰的訓練需要正確的環境。

  至于什麼是“正確”的環境,它歸結為3個要素:真實性、規模、經驗教訓的可重復性。

  真實性是指訓練區接近現實世界的戰鬥條件,看起來像真實的戰場環境,包括視覺、聲音和氣味等。它足夠復雜,可以準確地模擬各種武器的效果,被“擊中”的士兵會有一定的反饋——他要經歷輕微的痛苦或不便,或者至少因為被打敗而失去自豪感。

  規模是指訓練設施足夠大,足以容納具有後勤、醫療和情報支援要素的大型聯合部隊,足以讓大單位同時練習宏觀級聯合武器和支援能力,而不僅僅是微觀個體或小單位的戰鬥演練。

  經驗教訓的可重復性是指可以記錄和回放演習,以便所有指揮官都能從錯誤和成功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無論是從他們自身還是其他人。

  現存最好的城市戰訓練設施,位于以色列內蓋夫沙漠的一處軍事基地,綽號“巴拉迪亞”(Baladia,阿拉伯語中意為“城市”)。該訓練設施于2005年部分由美國陸軍工程兵團建造,耗資4500萬美元。它由60多座不同的建築組成,其中包括5座清真寺、一座伊斯蘭建築、一家診所、一座市政廳和一座8層高的公寓樓。該訓練環境實現了對中東城鎮高度逼真的復原,甚至包括一個聲音和煙火係統,能夠重現平民日常生活的環境聲音(如祈禱、音樂聲、道路噪音等),以及間接火力襲擊和簡易爆炸裝置爆炸。整個設施通過中央監控站進行控制,該監測站可以跟蹤和記錄大部隊的所有元素,以備行動後審查。

  一名西方考察者在參觀完該基地後,在特拉維夫的一家酒吧寫筆記時,酒吧的調酒師,也是以色列國防軍預備役人員,認出了考察者在本子上畫的粗略草圖,並説他已經在那裏訓練了很多周。

  如今,包括俄羅斯、美國、英國、法國等在內的很多國家在建設或者已經擁有類似的設施。很多戰術也都是從這些設施中摸索出來的。更重要的是,這些設施讓前來輪訓的部隊熟練掌握了城市戰的戰術。

  (作者係軍事評論員)

來源:2022年5月18日出版的《環球》雜志 第10期

《環球》雜志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志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志”。

 請注意: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新華網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利。
·您在新華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新華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新華網新聞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向留言板管理員反映。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匿名

 查看評論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列印本稿
查看評論
推薦給朋友:
  相關新聞:
新華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新華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新華社和新華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新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新華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新華網",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繫。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與新華網聯繫。

訂閱本刊
本刊通用網址:環球雜志
  • 如果您對《環球》雜志的稿件有任何意見及建議請與我們聯繫。
  • 編輯部電話:
    010-63077031
  • E-mail:
    globe1980@vip.sina.com
  • 社址:北京市京原路8號新華社第二工作區
  • 郵遞區號:100040
  • 對外合作:
    010-63077015
  • 傳真:010-63073516
  • 總 編 輯:馮瑛冰
  • 執行總編輯:卞卓丹
  • 《環球》雜志
    新華通訊社主管
    瞭望周刊社主辦
    環球雜志社編輯出版
    ·全彩半月刊
    ·出版日期:每月1日/16日
    ·國內統一刊號:CN11-1273/D
    ·郵發代號:2-511
    ·國外郵發代號:SM341
    ·國內訂閱:
    全國各地郵局均可訂閱 本刊隨時辦理郵購
    ·全年訂閱價:192.00元
    ·國內零售:
    全國各大中城市報刊攤點/地鐵/機場/書店等均有銷售
    ·零售價:8.00元
    ·國外總發行:
    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北京399信箱)
    ·海外定價:US $6.00元 HK $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