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31日,拜登宣布美國史上最大規模戰略石油儲備釋放計劃。
圖為美國弗吉尼亞州阿靈頓的一處加油站的油價顯示牌
近年來,世界各國紛紛採取積極的能源政策,依靠技術進步、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加強國際合作等,擴大了破解能源三元悖論難題的空間,絕大多數國家的整體表現有所改善,但很少有哪個國家能夠實現每個方面的持續、同步改善。
文/《環球》雜志記者 胡艷芬 編輯/馬瓊
在能源轉型過程中,世界各國面臨一個共同的“三難處境”——既要保障能源安全,又要消除能源貧困、實現公平可及,還要保護生態環境。在國際上,這一現象被稱為能源政策的“安全、公平、生態”三元悖論現象。
當前形勢下,這一“三難處境”顯得更加突出。能源發展如何才能得享“三全法”?為了向破解這一難題的未來靠近,各國政府不得不在政策選擇中不斷地摸索、嘗試。
能源三元悖論指數的啟示
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和差距,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身處能源“三難處境”時,首先要面對的問題。
自2010年以來,世界能源理事會陸續發布《世界能源三元悖論指數》(World Energy Trilemma Index)報告,對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能源安全、能源公平、能源生態(或環境可持續性)政策平衡效果進行評價,以幫助各國家、地區認清階段性問題,調整能源轉型的方向。
其中,能源安全主要衡量能源供需的可靠性、穩定性,核心是能源供應保障能力;能源公平主要評價能源的可及性、普惠性、便利性、經濟性或可負擔性,核心是消除“能源貧困”的努力程度與效果;能源生態主要考察能源的低碳、清潔化程度以及環境的可持續性,核心是推動能源轉型、碳減排、污染防控的政策力度與成效。
在2020年和2021年涵蓋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能源三元悖論指數排名中,處于領先地位的主要來自歐洲地區。
中國2021年在綜合排名中居第51位(2020年和2019年分列第55位和第72位),被評為能源三元悖論指數改善特別是環境可持續性改善前10名的國家。世界能源理事會總幹事兼首席執行官安吉拉·威爾金森表示,中國排名的進步説明中國在能源轉型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這主要得益于中國堅持綠色發展及採取治理污染、減少排放、保護環境等的政策措施。
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原副院長呂建中表示,近年來,世界各國紛紛採取積極的能源政策,依靠技術進步、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加強國際合作等,擴大了破解能源三元悖論難題的空間,絕大多數國家的整體表現有所改善,但很少有哪個國家能夠實現每個方面的持續、同步改善。普遍的做法是實施動態優化的平衡政策,即根據不同發展時期或階段的實際需要,明確能源政策的著力點和優先級。
呂建中説,在“十四五”及今後更長一段時期,中國能源轉型發展的三元悖論矛盾都將進一步顯露,能源規劃和政策都必須統籌處理好能源安全、能源公平、能源生態的優化平衡問題。
三元悖論凸顯,能源轉型在即
3月31日,俄羅斯總統普京簽署與“不友好國家”以盧布進行天然氣貿易結算的總統令。普京表示,要購買俄天然氣,“不友好國家”須在俄銀行開設盧布賬戶,新規定自4月1日生效。如果拒絕該支付方式,俄方將認為這是買方違約,一切後果應由買方承擔。
4月22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歐洲部門負責人艾爾弗雷德·卡默在出席IMF和世界銀行春季會議期間接受採訪時説,如果失去俄羅斯天然氣供應,“在頭6個月,歐洲可以通過替代供應和現有儲備來應對,但如果天然氣斷供持續到冬季或更長時間,將對歐洲經濟産生重大影響”。德國總理奧拉夫·朔爾茨當天也表示,歐洲國家難以承受禁止進口俄羅斯天然氣的後果。
事實上,歐洲是否要擺脫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一直是事關歐洲能源安全和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教授級高級經濟師、中海油田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原執行副總裁陳衛東在接受《環球》雜志記者採訪時表示,如何應對能源轉型風險和戰爭造成的社會成本增加,是歐洲政治家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
“能源轉型正在重塑世界,俄羅斯的盧布結算令加快了這個進程,而不是減緩了這個進程。”陳衛東説,“能源轉型的核心是從以石油為中心的能源體係轉向以電力為中心的能源體係。所有以石油為中心的資源、産業、行業、設施、技術都會隨著石油逐漸退出中心地位,其地位也會隨之下降或融入其他産業區塊。而以電力為中心的産業區塊將會水漲船高。這就是中國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市值會超過世界500強的中石油、中石化,美國特斯拉的市值會超過埃克森美孚、荷蘭皇家殼牌和英國石油這三家石油巨頭的總和,以及美國道瓊斯工業指數把埃克森美孚移出的原因。所有這些反映在資本市場上的現象,都與正在進行的能源轉型相關。”
陳衛東表示,減少煤炭消費是中國減少碳排放的必然選擇。天然氣是配合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過渡能源,因此,天然氣發電的比重將會增加。
“2017年,中國實施‘煤改氣’,液化天然氣(LNG)進口大幅增加,拉動了LNG現貨和長協價格上漲。與原油價格掛鉤的LNG長協指數斜率普遍高于15%並一度接近20%(市場越火爆,斜率數值越高。氣價=斜率×油價+常數)。2018年中國進口減緩,2019年LNG價格下跌,長協指數斜率下跌至11%左右,造成多個LNG項目的最終投資決策被推遲。目前LNG的市場供求基本平衡,供給略有富余,但預計2025年後LNG將出現供給不足。”
陳衛東表示,“不排除未來美國等國家的LNG也會成為緊俏貨。再加上LNG供給從天然氣田開發、基礎設施建設、液化、接收到運輸能力投資等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僅LNG運輸船的建造就需要30~50個月的周期,對于已是全球最大LNG進口國的中國而言,天然氣供給短缺、價格高漲的衝擊會比石油的影響更甚。隨著未來天然氣發電佔比提升,這輪衝擊的影響更不容輕視。”
驅動能源轉型的4個D
“人才以及技術創新尤其是從0到1的突破,是最豐富的資源。”談到能源轉型的驅動力時,陳衛東得出上述結論。
“美國的資源稟賦並不好,其探明的石油儲量只佔全球的4.5%,但它生産了全球17%的油氣,是最大的油氣生産國。美國憑的就是技術創新、企業家精神以及把不同資源整合起來實現突破的能力。對于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而言,資源稟賦已經不那麼重要了。哪裏都有風、有光,而且風能和太陽能的技術鏈條並不長,只是技術還沒有成熟,也受某些資源制約,比如相應的金屬材料及商業模式。”
陳衛東説:“在《世界能源三元悖論指數》(2020年)報告中,一個十分引人注意的部分是,首次提出了全球能源轉型不同時期的主要驅動力。”
上世紀2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能源轉型最重要的驅動力是2D。第一個D是Diversify supply,即擴張能源供給范圍,于是開啟了世界范圍內的油田勘探和大開發;第二個D是Development of better technologies,即用更好的技術來提高能源開發效率。
二戰後整個石油天然氣工業發展的驅動力是3D,即去碳(Decarbonisation)、去中心化(Decentralisation)和數字化(Digitalisation)。陳衛東説,“這三個D表示,在進一步提高效率的前提下,關注碳排放對環境和生態的影響。‘去中心化’才能帶動資本和人的能動性的充分發揮;有了‘數字化’,才有標準化,進而才能實現全球化。”
“現在人類已進入到21世紀的第三個10年,能源尤其是石油、天然氣行業進入了4D階段。所謂4D,就是在第二個階段3D基礎上再加上最後一個D——中斷常態化(Disruption-as-usual),即能源供給中斷的常態化。它如何成為驅動力之一呢?是因為人們必須解決‘中斷常態化’這個全世界都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
為什麼能源供給中斷會常態化?陳衛東説:“因為我們從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再向無碳發展轉型的過程中,技術進步並沒有完成,但我們又必須把道德層面的責任因素考慮進去,這勢必增加成本。過去我們從煤炭到石油、從石油到天然氣的轉型都是在降低成本,都能賺錢,所以市場投資也非常活躍,現在要實現低碳轉型、解決碳排放問題,就要增加成本,為歷史遺留問題‘買單’,這時候誰來‘買單’就成為一個問題。”
陳衛東表示,正因為每個歷史階段的能源發展轉型驅動力不同,能源轉型的目標、組織架構、組織形式、理念等也就不同。要根據不同的發展階段,各階段的主要矛盾來破解能源三元悖論。
利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在陳衛東看來,能源安全不等于能源完全獨立自主。“2021年11月美國國會參眾兩院負責能源立法與監督的委員會召開聽證會,研究如何應對飛漲的能源價格及其引起的物價指數上漲這一問題。此次聽證會展示給世界的一個現實是,即使是美國這樣的全球資源生産超級大國,在全球能源價格上漲危機中也難以獨善其身。”
國際能源署(IEA)首席經濟學家在那次聽證會上也明確闡述了這樣一個觀點:現代能源係統有著深度互聯特性,沒有一個國家可以是能源孤島。
呂建中也表示,在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謀劃破解中國能源三元悖論,需要圍繞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把立足于國內開發與加強國際合作有機結合起來,更好地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擴大對外開放中促進能源安全、能源公平、能源生態的協同發展。
對于具體如何破解能源三元悖論,呂建中認為,在保障能源安全方面,“十四五”時期應當以應急安全保障為主,堅持底線思維,繼續加大國內油氣勘探開發力度,繼續擴大石油、天然氣儲備能力;多措並舉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大力推廣先進燃煤發電技術;發展煤炭分質分級梯級利用,開發富油煤的熱解技術;適度發展煤制油、煤制烯烴産業等。
2025~2035年間,應以戰略安全保障為主,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全面推進能源轉型以及對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替代,加快構建本土化、區域化的可再生能源供應體係。同時,強化節能提效政策落實及能源消費總量與強度“雙控”目標約束。
在促進能源公平方面,由于目前部分地區能源供應的普及性、可負擔性基礎還比較脆弱,需進一步加強能源基礎設施建設,防止出現“能源返貧”。靠市場開放和競爭,增強能源供應的多樣性、靈活性,降低社會用能價格和成本。加強能源需求側管理,建立完善緊急情況下民生用能保障機制和需求壓減機制。
2025~2035年間,立足于擴大優質能源的普及程度,推進城鄉新能源新生活建設。實施“風光水火儲一體化”和“源網荷儲一體化”建設工程,形成多能互補、深度協同的能源生産和消費模式,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用能的便利性、可負擔性、可持續性,增強具有中國特色的能源民生福祉。
在改善能源生態方面,可從能源消費增量結構優化入手,提高可再生能源增量佔比。在繼續大力發展陸上風能和太陽能的同時,加大海上風電、地熱能、城市垃圾發電等可再生能源發展。將限制碳排放納入發展規劃,明確碳排放上限,為實現2030年氣候目標奠定基礎。
來源:2022年5月4日出版的《環球》雜志 第9期
《環球》雜志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志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