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陸軍在閱兵式上展示T-90坦克
近年來,印度在大量採購國外反坦克導彈的同時,也以“毒蛇”車載反坦克導彈為重點加緊國産型研發,推動反坦克導彈裝備體係化現代化。
文/張含笑 俞俊 編輯/黃紅華
反坦克導彈是打擊坦克、裝甲車的最佳裝備,在未來戰爭中仍然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年來,印度在大量採購國外反坦克導彈的同時,也以“毒蛇”車載反坦克導彈為重點加緊國産型研發,推動反坦克導彈裝備體係化現代化。
長期依靠進口
二戰後期,德國為應對蘇軍強大的坦克優勢,1944年研制成功了世界上首款反坦克導彈——X-7,但還未來得及投入使用德國就戰敗投降。1953年前後,法國研制成功SS-10型反坦克導彈,1956年在阿爾及利亞戰場上使用,反坦克導彈正式投入戰場,並逐步成為最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印度在長期的印巴衝突與對峙中,也逐步察覺到反坦克導彈的重要性,但本國無力生産,只能走引進之路。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印度對外軍購開始增多,主要從蘇聯大量採購裝備。當時,蘇聯第一代反坦克導彈研制成功,技術也日漸成熟,開始大量出口亞、非、拉及東歐國家,印度也大量採購了AT-3“薩格爾”反坦克導彈,該導彈可能是全世界生産最多的反坦克導彈,在蘇聯時期就生産了約30萬枚。隨著對反坦克導彈需求的不斷增加,上世紀90年代以來,印度先後從法國(“米蘭”)、以色列(“長釘”)、美國(“地獄火”)等國引進反坦克導彈。
印軍基于在西線平原、荒漠地區抗擊巴基斯坦裝甲部隊的需要,以及實現陸軍逐步向機械化轉型發展的裝備體係化需求,反坦克導彈採購的數量不斷增多。以AT-5“拱肩”反坦克導彈為例,1989~1991年購買了約1000枚(基本型);2012年10月底,印度花費120億盧比進口了10000枚該型導彈;今年2月3日,印度陸軍司令部訂購了合同金額為313.2億盧比的改型導彈,外界估計很可能有數萬枚。此外,2021年3月,印度國防部還簽署了採購4960枚“米蘭”-2T反坦克導彈的合同。
反坦克導彈從誕生至今,已經發展到第三代。第一代基本特徵是目視瞄準、有線指令制導,如蘇制AT-1至AT-3型。第二代基本特徵是半自動有線指令制導、多平臺發射,如蘇(俄)制AT-4至AT-8型。第三代基本特徵是自動尋的、發射後不管,如蘇(俄)制AT-9至AT-16型。
目前,印度反坦克導彈主要是“米蘭”和AT-5型“拱肩”反坦克導彈為主的半自動制導二代反坦克導彈,基本形成了遠近搭配,輕重結合,攜帶型、車載式、機載式多發射平臺構成的反坦克導彈體係。其中,AT-5型“拱肩”反坦克導彈採用半自動制導和有線指令傳輸技術,射手通過紅外測角儀瞄準鏡的分劃板十字線瞄準目標,導彈在飛行過程中尾部不斷輻射紅外光,紅外測角儀能根據導彈的紅外輻射信號測量角偏差後,控制箱通過導彈拖拽的光纖或者銅線校正飛行偏差。“米蘭”-2T反坦克導彈是由印度引進法國技術後生産的一種單兵攜帶型反坦克導彈,採用經過改良的固體燃料發動機、串聯式戰鬥部和制導係統,射程為1850米。印度也列裝了少量第三代反坦克導彈,比較先進的是隨“阿帕奇”武裝直升機一起採購的“地獄火”反坦克導彈。海灣戰爭中,美軍發射2800余枚“地獄火”反坦克導彈,成功摧毀伊拉克軍隊各類目標2000多個。
自研周期長
在引進的同時,印度從上世紀80年代就啟動了國産反坦克導彈研發,計劃研制多個型號,但至今尚未有正式服役的國産反坦克導彈。
1983到1993年,印度政府實施“導彈發展綜合計劃”,組織1000多名科學家和30多個科研單位與兵工廠,重點研究“大地”“烈火”“阿卡什”“阿斯特拉”“特裏蘇爾”“毒蛇”6種導彈。其中,“毒蛇”反坦克導彈是按第三代標準設計的,採用紅外熱成像制導,安裝固體衝壓式發動機,穿甲厚度達到1米。1990年11月,第一次發射完成,但其後因頻繁更改多項指標,如射程擬增加至7000米,導致研發進度不斷拖後。
2008年8月8日,“毒蛇”導彈第一次真正試驗打靶成功,但隨後又陷入了“試射-試用-部隊不滿-重新改裝-試射”的迴圈。從近年來報道的情況看,“毒蛇”採用雙級串列式高爆戰鬥部,前置裝藥的藥型罩材料採用了鉬,能打擊多層爆炸式反應裝甲。“毒蛇”採取無線電指令加被動紅外熱成像的復合制導模式,具備發射後不管能力,可選攻頂打擊和常規攻擊兩種攻擊模式。反坦克導彈的載車由印度梅達沃德南斯工廠制造,在BMP-2步兵戰車的底盤後面加了一對負重輪。回旋式發射筒上可安裝4枚待發狀態的“毒蛇”導彈,另有4枚備彈,車上裝備自動裝填係統。
1999年的卡吉爾戰爭暴露出印軍缺乏在高海拔戰場所必需的快速機動與打擊裝備,特別是武裝直升機。2006年,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正式宣布在“北極星”輕型直升機基礎上研發“樓陀羅”、LCH兩款武裝直升機。與此同時,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負責以車載型“毒蛇”反坦克導彈為基礎研制機載型,並取Helicopter+Nag(直升機+毒蛇)相關字母,組合命名為HeliNa(音譯為“海琳娜”),即“空中毒蛇”。2011年,“空中毒蛇”反坦克導彈在拉賈斯坦邦的博克蘭靶場進行了首次試驗,至今已10余年,大致經歷了單裝單項發射測試、機彈結合靶場測試和多種戰場環境測試3個階段。今年4月11日至12日,在高海拔、沙漠地區進行的測試成功後,印度國防部長拉傑納特·辛格對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表示了祝賀。
“空中毒蛇”可安裝在現役各種武裝直升機上,射程約7000米,標準的配挂方式為8枚導彈,由兩具四聯發射筒裝載,分別挂在武裝直升機的兩個短翼上。直升機機頭裝有供導彈制導、火控使用的固定熱成像儀和鐳射測距儀。通過直升機熱成像儀搜索發現目標、鐳射測距儀完成定位、駕駛員將目標數據輸入導彈後,彈上導引頭比照數據自行引導導彈攻擊目標。
2021年2月,在印度第72屆共和國日閱兵式上,印度還公開展示了多款新型反坦克導彈,如正在研制的MPATGM攜帶型反坦克導彈、SANT防區外反坦克導彈、ATGM-MBT阿瓊坦克炮射反坦克導彈等。其中,MPATGM攜帶型反坦克導彈是“毒蛇”導彈衍生産品,以單兵攜帶為主;SANT防區外反坦克導彈則是“空中毒蛇”導彈的升級版,最大的區別在于它安裝了主動引導頭,射程可達到15~20千米。ATGM-MBT阿瓊坦克炮射反坦克導彈,由120毫米線膛炮發射。
體係逐步完善
從當前情況看,印度外部環境相對有利,可以持續引進國外較先進的反坦克導彈,如果國産反坦克導彈能完成定型生産、列裝部隊,可促進諸多問題的解決。
有效解決缺彈問題。反坦克導彈作為一種常規消耗性彈藥,需求量較大,尤其是武裝直升機如果長期“缺彈”,將影響低空作戰能力。例如,印度準備再裝備40多架“樓陀羅”武裝直升機,總數將達到100余架,還計劃裝備180多架LCH武裝直升機,因此所需反坦克導彈數量較大。據媒體報道,2019年印度為24架米-35武裝直升機配備9M120型“旋風”反坦克導彈,耗費就高達2900萬美元。印度批量國産“空中毒蛇”反坦克導彈後,不僅能節約大筆經費,有效解決近300架國産武裝直升機的彈藥問題,還可避免因特殊情況無法進口而導致的“有槍無彈”囧境。
提升反坦克能力。“毒蛇”係列反坦克導彈採用紅外成像導引頭,採用自動尋的、發射前鎖定、發射後不管模式,具有全天候作戰能力。其中“空中毒蛇”反坦克導彈還採取以較低高度飛行並直接打擊目標的“直接打擊”,以及發射後急劇拉伸到一定高度飛行打擊裝甲目標薄弱頂部的“攻頂打擊”兩種模式。此外,今年2月,印度巴特拉動力有限公司與美國“標槍”合資公司簽署了諒解備忘錄,探索在印度聯合生産“標槍”反坦克導彈係統的可能,表明該導彈將極有可能在未來裝備印度陸軍。這些新型反坦克導彈,可構建空地一體、遠近搭配、平臺多樣的立體反坦克火力網。
推動察打一體無人機研發。察打一體無人機是未來智能無人作戰的主要裝備,而機載反坦克導彈是十分重要的彈藥。例如,美軍大名鼎鼎的MQ-9“死神”無人機即可挂載4枚“地獄火”反坦克導彈或其他彈藥。2016年5月22日,MQ-9“死神”無人機發射“地獄火”反坦克導彈,斬殺了阿富汗塔利班最高領導人阿赫塔爾·穆罕默德·曼蘇爾;2020年1月3日,又用同樣方式斬殺了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下屬“聖城旅”指揮官蘇萊曼尼。近年來,印度大中型偵察無人機發展較快,不排除其將在此基礎上發展中高空、長航時察打一體無人機,但需要的研發周期很長,要攻克的技術難關也很多。
(俞俊係陸軍指揮學院副教授;張含笑係陸軍指揮學院助教)
來源:2022年5月4日出版的《環球》雜志 第9期
《環球》雜志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志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