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9日,在克裏米亞半島附近的黑海海域,俄羅斯艦船和飛機參加演習
美俄之間的結構性矛盾和歐俄的地緣政治競爭深刻作用於黑海地區,使得本就不穩定的內部安全體系更加脆弱化,加深了內部撕裂程度,加快了地域格局的陣營分化。
文/萬肖肖 李秉忠 編輯/吳美娜
國際政治的脈搏正在黑海周邊區域劇烈跳動,使這裡成為了觀察國際政治風雲變幻的一大風向標。從能源到經濟,從安全到地緣政治,黑海作為一個地區的統一性問題,或許遠比大多數人意識到的都更為深刻。
然而,由於一些人為因素,黑海地區的分裂性特徵也有可能被放大,繼而導致分裂性的趨勢大於統一性的趨勢。一定程度上,歐洲和歐亞地區的未來深受相關各方對黑海控制權爭奪的影響,而圍繞黑海資源的爭奪是重要方面,且具有極強的外溢效應。
油氣運輸重要樞紐
黑海地區在全球能源分佈中具有特殊區位優勢,這種優勢既包括能源的儲藏量,也包括其在能源通道方面的特殊地位。
黑海北部的俄羅斯,是石油和天然氣大國;東部的阿塞拜疆,已探明天然氣儲量達2.6萬億立方米,石油儲量也極為豐富;西部的羅馬尼亞在2012年發現了當時黑海最大的天然氣田,儲量達400億到800億立方米……與黑海鄰近的裏海地區,同樣儲藏有豐富的油氣資源。
四通八達的能源運輸網絡將黑海周邊區域的油氣資源輸送至外部,黑海也憑藉其地理區位成為更大範圍能源貿易的輻輳之地。中亞、中東、東地中海、裏海等地的油氣資源通過黑海尤其是土耳其的能源管道,參與到全球能源貿易中。
就能源消費市場而言,俄羅斯油氣資源佔據了歐洲能源消費市場的最大份額。歐盟每年從俄羅斯進口超過1500億立方米天然氣,部分東南歐國家對俄羅斯的能源供應依賴度甚高。土耳其同樣是油氣資源的主要消費市場,對俄羅斯資源也有極高的依存度。然而,由俄羅斯向歐洲和土耳其輸送天然氣卻遭遇了諸多阻力,關鍵性阻力在於區域國家的不和以及域外大國的干涉。
烏克蘭曾是俄羅斯向歐洲輸送天然氣的重要中轉站,其樞紐地位因俄烏關係惡化等因素被弱化。為繞過烏克蘭,俄羅斯重新規劃並打造了向歐洲供應天然氣的運輸管道系統。在波羅的海和黑海方向,俄羅斯分別建設了“北溪”和“南溪”兩個對歐天然氣運輸管道,經由海底,繞過烏克蘭、波蘭等陸上鄰國。
在“南溪”項目被取消後,“土耳其溪”項目於2020年1月啟動。該項目輸油管道經由俄羅斯阿納帕入黑海,在土耳其與保加利亞交界處的基伊科伊登陸,其後由兩條管道分別向土耳其和東南歐國家供應天然氣,總輸氣量達315億立方米/年(每條管道157.5億立方米/年)。在向東南歐和土耳其輸送天然氣方面,“土耳其溪”已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傳統上途經烏克蘭的跨巴爾幹天然氣管道。
天然氣貿易重塑能源格局
多方向的運輸管道既將環黑海區域&&起來,也預示着不同方向的疏離和競爭。比如美國力圖使歐洲能源市場去俄羅斯化,通過推進歐洲能源供應渠道多元化,擠壓俄羅斯能源的市場空間。它支持打造了“南部天然氣走廊”項目,嘗試將阿塞拜疆的天然氣輸送至歐洲。該項目包括3條連接管道:阿塞拜疆和格魯吉亞的南高加索管道、穿越土耳其的跨安納托利亞管道、從希臘經阿爾巴尼亞和亞得裏亞海延伸到意大利的跨亞得裏亞海管道。美國也鼓噪東地中海地區的油氣資源開拓歐洲市場,擠佔俄羅斯的歐洲能源市場份額。
顯然,能源供應和運輸背後是大國的角力,而圍繞黑海的大國博弈又被附加了更多意識形態層面的因素。諸多因素造就了不同國家間錯綜複雜的利益鏈條,影響、調控着區域能源形勢的走向。
在這種競爭格局下,俄羅斯的天然氣主導地位被弱化,阿塞拜疆在歐洲能源市場中的佔比大大提升,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國的經濟收入因能源運輸路線的調整而削減,土耳其借助中轉國的地緣優勢正取代烏克蘭成為新的歐洲能源轉運中心……換言之,歐洲天然氣貿易的變化,正重塑着黑海區域能源格局。
近年來黑海海域內的天然氣勘測結果,再次證明了該海域的能源潛力。土耳其現在每年為天然氣進口花費120億到150億美元。2020年8月,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宣布土耳其在黑海發現了儲量達32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田。同年10月,土在該地區的勘探成果繼續擴大,天然氣儲量增加到4050億立方米。2021年,土耳其在土西北部黑海沿岸宗古爾達克省的北部又發現了135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田。至此,土在黑海的天然氣儲量增至5400億立方米。
“土耳其在黑海鑽探的天然氣井不是‘第一口’,當然也不會是‘最後一口’。隨着黑海天然氣資源的開發,我們將擺脫對進口資源的依賴……他們試圖用制裁、威脅、勒索和恐嚇來阻止我們,但我們並沒有屈服於任何壓力。”埃爾多安在2021年7月的一次講話中指出。
土耳其的發現,有望改變其對外部能源的高度依賴狀態,同時也意味着黑海能源競爭更趨複雜化。
聚合的嘗試與破碎化的加劇
能源在強化黑海全球性和戰略重要性的同時,也使其背負了更多苦難和不確定性。近年來黑海地區政治環境惡化,地區局勢趨於緊張。域內的爭端和戰火接踵而至,黑海正以日趨碎片化、陣營化、冷戰化的地區態勢展現在世人面前。這種由能源引發、加劇的區域秩序和格局的變動,是美俄歐博弈背景下多邊關係深層次調整的結果,也是世界大國和黑海周邊國家關係經歷解構和重組的表現。
蘇聯解體後,黑海地區地緣政治環境發生劇變,黑海周邊國家將自己定位為更為廣闊的區域市場的一部分。時任土耳其總統厄扎爾1990~1991年間就提出了黑海合作的願景,以促進黑海區域的長期穩定與繁榮。在此“思想”指導下,土耳其發起了一項倡議:通過發展黑海周邊國家之間更強有力的經濟&&,擴展既得利益,促進恢復區域和平與穩定。
1999年,黑海經濟合作組織(BSEC,簡稱黑海經合組織)正式誕生。該組織的地理範圍包括黑海沿岸國家、巴爾幹和高加索地區,覆蓋面非常寬廣。它是區域合作進程的一個轉折點,標誌着黑海地區第一次向着通力合作、共謀發展邁出創造性步伐。
然而,區域格局的迅速演變和域外力量的強行、大幅度介入,導致黑海經合組織難以發揮更大的作用。歐盟將黑海視為保障其能源安全和政治安全的重要一環,逐步推進睦鄰政策(2004年)和東部夥伴關係計劃(2009年)。美國為黑海地區賦予了更多軍事意義,將其視為北約東段的防禦勢力範圍。在美國主導的北約於2004年接納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為該組織成員後,格魯吉亞、摩爾多瓦和烏克蘭也被列入其考慮範圍。
美歐在黑海的強力介入近乎消除了區域合作的可能性,黑海經合組織實質上只能為成員國提供雙邊或多邊交流的一些&&。如2015年土耳其軍隊在土敘邊境擊落一架俄羅斯飛機,兩國關係陷入危機之後的首次接觸,正是在次年黑海經合組織的會議上。除此之外,黑海經合組織難有大的建樹。
大國博弈在黑海地區的極化趨勢,也促使周邊國家的能源貿易與政治安全關係深度綁定。美俄之間的結構性矛盾和歐俄的地緣政治競爭深刻作用於黑海地區,使得本就不穩定的內部安全體系更加脆弱化,加深了內部撕裂程度,加快了地域格局的陣營分化。
例如,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烏克蘭、格魯吉亞等原蘇東陣營國家,將歐盟或北約成員國身份視為確保自身經濟發展的一種手段,同時也借力對衝俄羅斯的影響力。
而土耳其基於對能源、政治和經濟利益的訴求,致力於突破傳統土美同盟關係的桎梏。與俄羅斯在能源方面的合作和對歐形成能源反制的潛在優勢,使得土耳其能以更為獨立的角色參與到地區事務中。
局勢緩和的可能突破點
歷史上環黑海區域經歷了希臘化、羅馬化、拜佔庭化、奧斯曼帝國化等重要歷史進程,也介入到兩次世界大戰中。與戰爭和衝突相伴隨的也有統一性因素,且和平和統一特性持續的時間遠長於衝突和戰爭持續的時間,這一點尤其需要注意。
然而長期以來,多方都在強調黑海不是一個具有共同文化、語言、政治或戰略概念的特定空間,強化該地區屬於文明、民族和民族國家的碎片地帶這一特徵。進入新世紀以來,隨着歐盟和北約的東擴,區域國家的身份和認同進一步複雜化。這種人為製造的政治身份的多元化和政治實體的異質化,使環黑海區域“共同敘事”的形成變得更為艱難。
環黑海國家共有的特徵之一,是在區域能源貿易和能源過境方面具有潛在優勢,這是該地區推動經濟復蘇和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因素。雖然短期內環黑海區域混亂緊張的局勢難以破解,但具有廣泛統一性的黑海能源與經濟合作是該地區韌性所在,這既是理解黑海局勢的抓手,也是局勢緩和的可能突破點。
(萬肖肖係陜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研究生,國家民委環黑海研究中心科研助理;李秉忠係陜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院長,國家民委環黑海研究中心主任)
來源:2022年4月20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8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