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郊區,牛群在滿是塑膠袋的垃圾場裏覓食
不同國家在治理能力和治理意願上存在的差異,使得由所有國家同時、同步推進塑膠垃圾治理的難度較大。
文/《環球》雜志記者 張海鑫 編輯/樂艷娜
清晨,當你關掉手機鬧鐘,端起漱口杯準備刷牙,拿起梳子梳頭,把食物放到微波爐裏……你與塑膠的“愛情故事”便開始了。
不得不説,塑膠支撐起了人類的現代生活。但是,我們“愛”上塑膠一個世紀後,這種浪漫便開始消退,而且變得越來越“有毒”。陸地、海洋、生物體內……塑膠垃圾似乎無孔無入,正將地球一步步變成塑膠垃圾場。
“數千年後的考古學家挖掘到我們這一時代的地層時,會不會發現裏面塞滿了不朽的拋棄物,如瓶蓋、包裝紙、吸管和打火機——一個被垃圾所噎死的文明?”蘇珊·弗賴恩克爾在她的著作《塑膠——有毒的愛情故事》中,提出了一個悲觀的預言。
如今,為了避免預言成真,全世界又站在了一起。日前,第五屆聯合國環境大會續會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舉行,會議討論制定了首個應對塑膠危機的全球協定,並通過了《終止塑膠污染決議(草案)》。首個全球范圍的“限塑令”終于要來了,但它能否阻止人類滑向“塑膠星球”的深淵,尚不可知。
一項偉大的發明
“除非我搞錯了,不然這項發明一定很重要。”
1907年7月11日,利奧·貝克蘭博士在日記中這樣寫道。這位43歲的比利時裔美國化學家在他位于紐約的家中建了個實驗室,此刻正沉浸于化學研究之中。就在這一天,他在實驗中將加熱的甲醛和苯酚混合在一起,發明瞭一種前所未有的全合成可塑性材料。利奧將其命名為膠木,後來人們稱它為通用塑膠。
這雖然不是世界上的第一種塑膠,但卻打開了聚合反應的大門。在此後的幾十年間,各種各樣的塑膠源源不斷地涌現在世界各地的實驗室,用于包裝的聚苯乙烯、做絲襪的尼龍、做塑膠袋的聚乙烯……塑膠家族逐漸壯大。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塑膠不但代表著實用,還是機遇、進步、現代、時尚等價值觀的傳播者,家庭主婦們甚至會舉辦塑膠保鮮容器的派對,以展示自己的風採。
汽車開始採用更輕便的塑膠部件,以減少油耗;塑膠包裝的出現,延長了食物的保鮮時間,也減少了食物浪費。不得不承認,不論是從經濟價值還是從環境效益來説,塑膠都稱得上一項偉大的發明。
從“戀人”到“殺手”
人類與塑膠的“戀愛”,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變味的呢?
1972年,科學家在北大西洋馬尾藻海域西部表層水體發現了多達3500個/平方千米的塑膠碎片,而大西洋沉積物中塑膠添加劑(紫外線吸收劑)的污染水準早在1960年就呈急劇升高的趨勢。這説明,早在60年前,隨著美國、日本等國家大量生産塑膠,而缺少對塑膠等固體廢物的有效管理,大量塑膠垃圾進入海洋,導致海洋塑膠污染日益嚴重。但當時,這並未引起各國政府和社會公眾的重視。
直到1997年,美國阿爾加利特海洋研究中心的海洋學家查爾斯·摩爾駕駛帆船由夏威夷返回洛杉磯,本想抄近道從赤道無風帶駛過的他,意外地陷入一個“垃圾帶”——“我目光所及之處全都是塑膠”。這個位于美國加州和夏威夷之間著名的“大太平洋垃圾帶”由此被發現,並被英國《衛報》等媒體稱為“第八大陸”。
2018年,荷蘭海洋清理基金會發表了其十余年的調研成果:海洋塑膠污染正在指數級增長,“大太平洋垃圾帶”漂浮的塑膠垃圾約1.8萬億件,漂浮面積約為法國國土面積的3倍。
多年來,各國的環境保護意識逐漸提高。盡管如此,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去年發布報告稱,1950年至2017年間,全球累計生産了約92億噸塑膠,其中塑膠回收利用率不足10%,約有70億噸成為塑膠垃圾。美國《科學進展》雜志警告,2050年,地球上將有超過130億噸塑膠垃圾,藍色星球可能變成“白色星球”。
不僅僅是在太平洋,全球各大海洋幾乎都存在塑膠污染問題,海洋垃圾的60%~90%是塑膠垃圾。漂浮在海面上的巨量塑膠垃圾正在成為海洋生物的“新型殺手”。
歐盟的調查結果顯示,歐洲水域每年有約15萬噸塑膠垃圾入海,而全球海域塑膠垃圾則達到大約800萬噸。這些塑膠垃圾常被魚類和大型海洋哺乳類動物誤食,致其死亡,因而嚴重影響了海洋生物的生存。鯨吞入塑膠袋後食道會被堵住,無法再進食真正的食物而導致死亡,海鳥等也常因誤食塑膠垃圾而死亡。而且,塑膠會通過魚類以及其他動物進入人類食物鏈。在肯尼亞的奈洛比屠宰場內,人們從一頭食用牛的胃裏面清出20個塑膠袋。
除此之外,微塑膠在生物體內聚集得越來越多,最終會通過食物鏈進入到人體中。今年4月7日,由英國赫爾大學領導的研究團隊首次在活人的肺部深處發現了微塑膠。而知名環境科學雜志《國際環境》也在不久前發表了一篇論文,宣布由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領導的研究團隊首次在人類志願者血液中發現了微塑膠。這意味著,微塑膠或已遍布人體的各個器官,存在很大的健康隱患。
人類使用塑膠帶來的生態危險正在蔓延到整個地球,即便是遙遠的南極、北極也未能幸免。《科學進展》雜志2019年8月發表的一項研究報道稱,“北極下起了塑膠雪”。這篇報道迅速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曾經潔凈如天堂、幾乎作為地球上最原始的環境之一的北極,竟然也陷入了塑膠污染之中。報道稱,科學家在挪威斯瓦爾巴特群島採集的雪樣本裏發現大量塑膠微粒,這種微粒是小于5毫米的塑膠物質。來自美國地質調查局的首席研究員格雷戈裏·韋瑟這樣説道:“塑膠的數量比我們能看到的要多很多。在雨裏,在雪裏,都有。現在,塑膠已經是環境的一部分了。”
全球限塑難逃公地悲劇?
塑膠污染全面拉響警報,各國紛紛投入了這場“白色之戰”。
據國際能源署(IEA)統計數據,過去5年中,60多個國家對一次性塑膠制品實施禁令或徵稅,中國、美國、歐盟等主要經濟體甚至開始將“限塑令”升級為“禁塑令”。
聯合國環境大會更是多次設置會議專門討論與制定細則,來解決這個全球共有的“白色癌症”難題。第五屆聯合國環境大會續會通過《終止塑膠污染決議(草案)》,是自《巴黎協定》簽署以來環境多邊協議取得的最重要的進展,它也是對未來世代保險共識的約定,全球“限塑令”從此有了法律約束。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認為,這項決議體現了三個共識:第一,設立一個政府間談判委員會,並于今年投入工作;第二,著眼于塑膠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而不僅僅是末端管理,這意味著要在設計階段就將塑膠産品的重復使用和回收利用納入考量,並且對塑膠污染提出多樣化的解決方案;第三,加強國際合作,促進技術提升、能力建設與科技的交流合作。
不過,中國海洋大學國際事務與公共管理學院講師崔野認為,塑膠污染是典型的“公地悲劇”問題,此前雖然也有很多國家對此做了正向的宣示和表態,但在這些宣示的背後,對其真實的治理意願還有待進一步的考察。特別是當國際公益與國家私利發生衝突時,其參與全球海洋塑膠垃圾治理的意願就會急速減弱,這一點可以從美國和日本拒絕同七國集團其他成員國簽署《海洋塑膠憲章》中看出。
此外,不同國家在治理能力和治理意願上存在的差異,使得由所有國家同時、同步推進塑膠垃圾治理的難度較大。治理需求與治理資源的分布失衡更是加大了這一難度。
比如,科學研究表明,東南亞海域的塑膠垃圾污染情況極為嚴重,且這些塑膠垃圾中有相當一部分來自于過往船只的傾廢,以及發達國家向該海域沿岸國家的越境轉移。這要求沿岸國家與域外發達國家共同承擔起治理責任,調動各種資源向這一地區集中,以解決海洋塑膠垃圾問題中的主要矛盾。
然而,崔野指出,全球海洋治理的政治屬性使得應然的期待並未轉化為實然的舉措:一方面,該海域沿岸多為發展中國家,可運用的資金、裝備、技術、人力等資源十分有限,且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之間的協調難度巨大,致使其難以在海洋塑膠垃圾治理上充分投入;另一方面,治理資源更為豐富的美歐等海洋強國距離這一海域較遠,且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它們更加關注本國或本地區海域的治理,未能對這些治理資源薄弱的國家提供實質性援助。
塑膠垃圾制造大戶的承諾
人類是否能解決自己制造的麻煩?
著名管理學學者彼得·德魯克在《把社會問題轉化為商業機會:企業社會責任的新意義》一書中給出的答案是:把社會問題和社會需要轉化為可以盈利的商業機會。這或許是對于人類解決塑膠危機最樂觀的估計。
實際上,世界知名國際企業也確實意識到其肩負的社會責任,紛紛站在了限塑禁塑的第一線。比如,2018年夏天,星巴克宣布,其全球所有店面在2020年前淘汰一次性塑膠吸管;聯合利華承諾到2025年,把塑膠包裝的使用量減少10萬噸以上,並加快再生塑膠的使用;2021年,可口可樂宣布推出一款百分之百由植物基塑膠制成的瓶子……
即便如此,這些企業仍佔據著塑膠垃圾制造大戶的前幾位。環保組織“脫離塑膠”公布的最新報告顯示,2021年塑膠污染前十的公司依次是:可口可樂、百事可樂、聯合利華、雀巢、寶潔、億滋國際、菲利普莫裏斯國際、達能、瑪氏和高露潔-棕欖。
未來留給這些企業的命題還有很多,但它們必須成為通往無塑膠和氣候安全的未來引領者,因為它們有能力、手段和資源來將這一願景變為現實。
來源:2022年4月20日出版的《環球》雜志 第8期
《環球》雜志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志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