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首頁 國內·國際·言論 | 經濟·財富·科技 | 社會·文化·生活·其他 | 專欄 | 過刊檢索 | 關于我們 | 環球廣告
對發達國家塑膠垃圾説“不”
  新華網 ( 2022-04-25 16:22:22 ) 來源: 《環球》雜志
 

 

2019年5月28日,在馬來西亞巴生港,馬來西亞能源、科技、

氣候變化與環境部工作人員展示塑膠廢物

  隨著民眾環保意識的提高,發展中國家紛紛開始對發達國家的這種“甩鍋”行為嚴正説“不”。

文/溫宗國 編輯/劉娟娟

  2019年,發生在東南亞多國的“洋垃圾”拒收事件,猶如一部連續劇,今天看來依然觸目驚心——5月,馬來西亞宣布將把450噸進口垃圾送回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美國等國家;6月,菲律賓堅持將69個裝有違規進口垃圾的集裝箱送回加拿大,為此不惜與加打“外交戰”;7月,柬埔寨在該國西哈努克港截獲了來自美國和加拿大的83個集裝箱的塑膠廢品,表示讓它們“從哪裏來回哪裏去”。

  多年來,一些發達國家出于對處理成本等因素的考慮,將本國産生的固體廢物包括塑膠垃圾出口到發展中國家。但隨著民眾環保意識的提高,發展中國家紛紛開始對發達國家的這種“甩鍋”行為嚴正説“不”。

“塑”源追本

  研究表明,全球塑膠垃圾産生量與各國經濟發展水準有著直接關係。據統計,美國、英國、科威特、德國、荷蘭、愛爾蘭等經濟發達國家每人平均塑膠垃圾産生量最高,其中科威特是每人平均塑膠垃圾産生量最多的國家(每人平均0.69 千克/天),美國也以每人平均0.34 千克/天的塑膠垃圾産生量位于世界前列,而印度、莫三比克等國家每人平均塑膠垃圾産生量則僅為0.01千克/天。總體上,經濟發達國家每人平均塑膠垃圾産生量遠高于經濟欠發達國家。

  美國國家科學、工程和醫學學院2021年12月1日發布的報告顯示,自上世紀60年代起,美國的塑膠垃圾總量連年增加,2016年約4200萬噸,居世界第一,比歐盟所有成員國同年制造的塑膠垃圾總和還要多。

  如此多的塑膠垃圾,流向何方,怎麼處理?美國《科學》雜志子刊《科學進展》雜志曾發布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美國2016年制造的塑膠垃圾中只有不到一成被回收,海量垃圾被運往發展中國家,這一做法已持續30年之久。

  上世紀80年代,為阻止危險廢物流向發展中國家,《巴塞爾公約》應運而生。這部經常被視為固廢貿易指南的國際公約,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但約束力有限。全球固廢貿易包括危險廢物的跨境轉移仍然普遍。其中,廢塑膠是貿易中的重要固廢品類。

  依據聯合國Comtrade數據庫,清華大學通過收集廢塑膠(主要覆蓋商品品類為HS3915及其4個子類)十余年來的貿易流動數據分析發現,長期以來,亞洲發展中經濟體儼然成為了“世界的垃圾場”。隨著廢塑膠一起涌入的,是嚴峻的環境污染轉移。

進口國説“不”

  2017年,中國發布《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分批次逐漸禁止各類洋垃圾進口。8月,中國宣布從2018年開始禁止進口4種、24類固體廢物,其中首批禁止的便包括生活源廢塑膠。

  與廢塑膠進口禁令實施前的基準情景相比,2018年,中國進口總量下降95%,全世界廢塑膠出口總量下降47.9%。出口國被迫另尋出路,馬來西亞取代中國成為最大的廢塑膠進口國,東南亞五國(泰國、印度尼西亞、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的進口量增加到基準的3.62倍,成為主要的替代市場。印度、土耳其等國家廢塑膠進口也大幅上漲。英國《衛報》報道指出,2018年美國向泰國、馬來西亞和越南出口的塑膠垃圾分別激增近2000%、273%和46%。

  2019年5月,《巴塞爾公約》塑膠廢物修正案通過,將廢塑膠納入管控框架,要求“出口國在運輸受污染、混合或不可回收的塑膠廢物之前須獲得接收國的同意”。

  在此背景下,由于接收了遠超自身處理能力的塑膠垃圾,東南亞國家的環境、民生受到嚴重影響,于是出現了文章開頭的一係列“拒收洋垃圾”行動。這些國家紛紛出臺限令,拒做發達國家的“垃圾場”。

  這之後,美國遂將目光投向了非洲。據美國媒體報道,2020年美國與肯尼亞開始貿易協議談判,美方提出投資肯尼亞垃圾回收處理産業,要求肯尼亞放松對塑膠制品生産消費和跨境貿易的限制,即事實上允許美國把塑膠垃圾出口至肯尼亞。對此,國際環保機構綠色和平組織非洲地區成員弗雷德裏克·內傑休説:“肯尼亞顯然沒有能力回收和儲存數以百萬噸計的美國垃圾……這對海洋生物、河流、土壤都構成巨大威脅,更不必説處理垃圾所排放的毒氣。”

  今年3月,第五屆聯合國環境大會續會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閉幕,會議通過了具有歷史性意義的《終止塑膠污染決議(草案)》。但是,該文件能否阻止美國等發達國家將塑膠垃圾輸出到發展中國家,以破壞區域公平性為代價的環境污染國際轉移能否退出舞臺,還有待觀察。

強化屬地管理勢在必行

  新的發展階段培育了新的全球共識,但塑膠廢物治理需各國共同承擔責任,尤其是發達國家。

  如果我們進一步追溯環境影響來源,將整體環境影響分為國內處理、交通運輸、國外處理三部分,交通運輸部分對環境其實影響最小,國外處理部分環境壓力最為顯著。研究人員通過分析環境壓力影響因子的敏感性水準,發現塑膠再生産效率(即1千克廢塑膠能夠産生出再生塑膠的量)對整體環境效應的影響程度最高。

  而作為塑膠生産“主力”的發達國家,廢塑膠回收處理能力卻明顯不足。根據美國環境部統計數據,2018年美國本土塑膠回收再生率僅為5.31%;《日本塑膠産品、廢棄物與資源回收2019》報告顯示,2019年日本本土塑膠回收再生率約為12.50%。因此,各國能否承擔責任、廢塑膠産生後能否被有效回收利用,是影響全球環境水準的關鍵因素。

  清華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減少出口、提高回收率等都是降低廢塑膠貿易環境影響的有效措施,各類情景可減少15.4億~32億歐元的生態成本,其中“出口量減半+回收率提升20%”方案效果最優。發達國家理應通過政策激勵和財政支援,加強廢物的屬地化管理、提升回收率。發展中國家則需提高對處置外國廢物的潛在環境風險的認識,制定有關限制政策,同時不斷完善自身廢塑膠回收體係。

  為提升全球環境水準,改善發展中國家的環境現狀,廢物進口禁令勢在必行。而長期的根本解決之道,必定是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加強屬地管理,盡快構建完善的廢塑膠回收處理體係,增強自身消納能力,共同促進全球范圍內形成廢塑膠屬地管理的新格局。

  (作者係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來源:2022年4月20日出版的《環球》雜志 第8期

《環球》雜志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志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志”。

 請注意: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新華網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利。
·您在新華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新華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新華網新聞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向留言板管理員反映。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匿名

 查看評論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列印本稿
查看評論
推薦給朋友:
  相關新聞:
新華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新華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新華社和新華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新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新華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新華網",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繫。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與新華網聯繫。

訂閱本刊
本刊通用網址:環球雜志
  • 如果您對《環球》雜志的稿件有任何意見及建議請與我們聯繫。
  • 編輯部電話:
    010-63077031
  • E-mail:
    globe1980@vip.sina.com
  • 社址:北京市京原路8號新華社第二工作區
  • 郵遞區號:100040
  • 對外合作:
    010-63077015
  • 傳真:010-63073516
  • 總 編 輯:馮瑛冰
  • 執行總編輯:卞卓丹
  • 《環球》雜志
    新華通訊社主管
    瞭望周刊社主辦
    環球雜志社編輯出版
    ·全彩半月刊
    ·出版日期:每月1日/16日
    ·國內統一刊號:CN11-1273/D
    ·郵發代號:2-511
    ·國外郵發代號:SM341
    ·國內訂閱:
    全國各地郵局均可訂閱 本刊隨時辦理郵購
    ·全年訂閱價:192.00元
    ·國內零售:
    全國各大中城市報刊攤點/地鐵/機場/書店等均有銷售
    ·零售價:8.00元
    ·國外總發行:
    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北京399信箱)
    ·海外定價:US $6.00元 HK $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