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10月9日,在美國加州聖地亞哥,人們參加“穿著她的鞋子走一英裏”活動,
該活動旨在提高人們對家庭暴力的認識
美國國會將每年10月確立為全國“家庭暴力意識月”,反家暴組織和執法部門在當月都會舉辦紀念和宣傳活動,引導人們對家庭暴力的關注和思考,不斷提升全社會反家暴認知。
文/《環球》雜志記者 興越(發自紐約) 編輯/姚依娜
聯合國婦女署數據顯示,多達70%的美國女性曾遭受來自親密伴侶的身體或性暴力。
美國全國反家庭暴力聯盟稱,1/3的女性遭受過親密伴侶的暴力。在被謀殺的女性中,1/3是被親密伴侶殺害的。
據城鎮槍支安全組織網站2019年10月17日報道,在槍支泛濫的大背景下,美國成為高收入國家中女性處境最危險的國度。2015年,高收入國家被槍殺的女性中92%來自美國,近半被槍擊致死的女性是被現任或前任親密伴侶殺害的。
而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許多受害者由于面臨經濟困境加劇、與施虐者長時間單獨相處等狀況,更難獲得援助和支援。
為了加強對家暴受害者的保護,在政府層面,美國健全法律法規;在實踐層面,通過數量眾多、分布廣泛的反家暴民間機構為受害者提供多種援助;且多方共同努力,在全社會普及反家暴意識。
法律、制度相對完善
美國國會于1984年通過《家庭暴力預防和服務法》,這是美國第一部處理家庭暴力的聯邦法律,重點是為幸存者提供庇護所和服務。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下設的家庭與青少年服務局、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依法向各州、地區提供撥款,以支援為家暴受害者及其子女提供庇護和援助的地方組織,為“全國家庭暴力熱線”提供資金,並向各州的反家暴組織提供培訓、宣傳和技術援助。
1994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反暴力侵犯婦女法》,該法案除規定了一係列保護婦女免受性侵害、約會暴力、身體和情感暴力、非法跟蹤等家庭暴力行為之外,還做出了一個重大改變:在聯邦層面強制要求各州認可並執行在其他州簽發的人身安全保護令。該法案生效後,各州執法部門執行人身安全保護令就有了統一的法律依據,避免了執法主體權責不明、跨州執法困難的問題。《反暴力侵犯婦女法》被認為是美國針對家庭暴力犯罪最重要的聯邦法律,對美國社會具有深遠影響。美國司法部數據顯示,親密伴侶暴力事件在1993年至2010年間下降了64%。
1995年,美國司法部成立暴力侵害婦女問題辦公室,負責管理《反暴力侵犯婦女法》中的相關項目,為全國應對家暴的社區提供財務援助或技術指導。相關資金用于危機幹預、過渡性住房、受害者法律援助以及對執法機構、法院工作人員的培訓等。
《反暴力侵犯婦女法》每5年須重新授權一次,2018年因兩黨分歧,重新授權一事在國會陷入僵局。今年3月,兩黨最終達成一致,並由美國總統拜登簽署重新授權。而該法的發起者,正是當年擔任聯邦參議員的拜登本人。
上述立法為聯邦、州和地方政府應對家暴提供了法律保障,為庇護所、法院、兒童服務中心、社區以及相關項目提供了資金支援。
在美國,家庭暴力案件一般由州執法部門負責,因此各州都制定了反對家庭暴力的相關法律,並依托政府機構、社會組織等向受害者提供具體幫助指導。
以紐約州為例,州政府下設預防家庭暴力辦公室,負責向州長和立法機關提供政策和實踐方面的建議,培訓專業人員,並開設了支援120種語言的24小時熱線電話和網絡線上聊天服務,為受害者提供法律諮詢、情感支援以及緊急避難所,並協助性侵受害者預約法醫檢查等。
紐約市政府也設立了自己的熱線電話,並通過家庭司法中心為受害者提供免費的法律援助、心理咨詢、托兒服務,並幫助她們申請庇護場所,為她們提供培訓和推薦就業。在家庭司法中心,家暴受害者最快可以在當天就獲得一份臨時“保護令”。
向法庭申請保護令是家暴受害者維護自身安全的重要法律手段,申請表可以在多數法院、警察局、婦女庇護所和法律服務辦公室獲取。保護令要求施暴者不得聯繫或接近受害者,歸還受害者的護照等重要文件,並且交出槍支和持槍許可,受害者將暫時獲得共同子女的監護權等。一旦施暴者違反保護令,受害者可以報警逮捕對方。
社會力量廣泛參與
美國有數量眾多的反家暴民間組織,在呼吁社會增強反家暴意識、為受害人提供法律援助方面起步比政府更早,並推動了反家暴法律和政策的制定和出臺。
1974年,美國就出現了第一個女性受害者庇護站。1978年成立的“全國反家庭暴力聯盟”在反家暴相關立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該聯盟定期組織專題研討會,為受害者和幸存者提供財務和建立健康關係方面的指導。
成立于1990年的“全國終止家庭暴力網絡”起初由一小群家庭暴力受害者發起,後逐漸發展為全國范圍內的反家庭暴力聯合組織。目前,該組織與各州的聯盟機構密切合作,了解各地新需求,並確保這些需求被國家層面的政策制定者知曉。
部分反家暴社會組織由美國聯邦政府提供部分資金。如1996年建立的“全國家庭暴力熱線”得到了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司法部的資金支援,提供200多種語言全天24小時的免費保密電話服務,其網站還提供了美國各州反家暴援助機構的連結和聯繫方式,幫助受害者同其所在地的援助機構建立聯繫。該熱線25年來已接到超過550萬通電話、短信和線上聊天求助。
這些社會組織為家暴受害者提供大量而具體的援助。根據“全國終止家庭暴力網絡”的數據,目前全美有1914個反家庭暴力項目。該組織今年3月發布的第16次美國家庭暴力報告顯示,僅在2021年9月9日這一天,參與調查的反家暴援助機構(佔全國80%)就為70032名受害者提供了幫助。其中,為38608名受害者提供了庇護場所,為31424名受害者提供了咨詢、法律宣傳、支援小組等形式的援助。不過,因資源不足,仍有9444名受害者沒有得到她們需要的支援。
增強全社會反家暴意識
解決家庭暴力最常面臨的挑戰有:受害者因遭安全威脅或經濟困難,無法逃離或不知如何逃離施暴者;家暴長期以來被視為“家庭內部問題”,受到文化、宗教以及其他社會觀念的影響,受害者難以得到應有的支援。為此,美國政府和社會組織非常注重反家暴的宣傳和普及工作。
1989年,美國國會將每年10月確立為全國“家庭暴力意識月(Domestic Violence Awareness Month)”,反家暴組織和執法部門在當月都會舉辦紀念和宣傳活動,引導人們對家庭暴力的關注和思考,不斷提升全社會反家暴認知。
無論隸屬于政府機構還是社會組織,每個反家暴網站都詳細介紹了家庭暴力的定義、范疇,施暴者的特徵,家庭暴力的預兆和危險信號,以及如果不及時尋求幫助可能對身心造成的傷害等。由于家暴受害者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施暴者的精神控制,容易産生負罪感和自我懷疑,因此這些資訊能為一些身處險境而不自知的受害者敲響警鐘,幫助她們盡早意識到自己處于家暴之中,盡早反抗,以降低傷害發生的幾率和程度。
據《環球》雜志記者觀察,紐約市地鐵車廂廣告欄、公園的女性洗手間等公共場所,時常會出現反家暴宣傳資訊,為有機會單獨行動的受害者提供幫助。
此外,移民和原住民特別容易成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很多移民英語水準有限,身邊沒有可靠的家人和朋友,對美國法律缺乏了解,再加上一些移民沒有合法身份,往往不敢報警或尋求幫助。而原住民則會因為一些文化習俗、宗教因素更易遭到家暴。
美國反家暴組織特別關注這些群體,有針對性地提升她們的反家暴意識。例如美國國務院領事事務局和美國移民局編寫了多語種的法律普及手冊,明確表示在美國任何情況下的家庭暴力、性侵害和虐待兒童行為都是非法的,無論是否擁有合法移民身份,都會依法得到保護,此舉旨在打消一些非法移民的顧慮,鼓勵她們勇敢站出來尋求保護。
來源:2022年4月6日出版的《環球》雜志 第7期
《環球》雜志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志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