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首頁 國內·國際·言論 | 經濟·財富·科技 | 社會·文化·生活·其他 | 專欄 | 過刊檢索 | 關于我們 | 環球廣告
再見樓蘭
  新華網 ( 2022-04-11 06:26:29 ) 來源: 《環球》雜志
 

 

1980年樓蘭古城考古發掘品-棕地彩漆

    樓蘭考古所獲文物和文獻材料,填補了樓蘭考古工作的諸多空白,更讓中國學者在樓蘭研究上有了發言權。

文/《環球》雜志記者 劉詩平 編輯/姚依娜

  由中國考古學家編寫的《樓蘭考古調查與發掘報告》一書,近日由鳳凰出版社出版。該書將新中國最引人注目的一次樓蘭考古與發掘,翔實地呈現于世人眼前。這是告別外國探險家在樓蘭劫掠或挖寶式發掘後,中國考古工作者開展的新中國首次樓蘭考古,目的是探尋消失的樓蘭古國之謎、再現絲路歷史風雲。

  3月21日,北京大學人文社科研究院、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新疆師范大學黃文弼中心在北京聯合舉辦新書出版專家座談會,學者們暢談樓蘭考古與絲路研究。樓蘭考古所獲文物和文獻材料,填補了樓蘭考古工作的諸多空白,更讓中國學者在樓蘭研究上有了發言權。

新中國首次樓蘭考古發掘

  1980年4月14日,第一個進入羅布泊的女考古學家穆舜英一行,在羅布泊鐵板河三角洲的一座墓地,發現了“樓蘭美女”——一具出土前已沉睡沙海3800年、依然保存完好的女屍。

  同行的中央電視臺記者屠國璧後來寫道:“慢慢揭開毛織的面紗,取景框裏清清楚楚地出現了一位女人面部的特寫:略長形的臉龐,長長的睫毛和完整的雙眉,高高的鼻梁,眼窩深陷,顴骨較高,下頜尖尖,嘴唇微啟,露出完好的牙齒。……剛剛揭開面紗時,皮膚黝黑、發亮,用手輕輕一按,還略有彈性。”

  隨著央視與日本NHK合作拍攝的大型紀錄片《絲綢之路》播出,發現樓蘭古屍的消息迅速傳遍世界。

  穆舜英正是1980年樓蘭考察隊從敦煌進入樓蘭的東路隊的隊長。此時,從新疆馬蘭基地進入樓蘭的西路隊,正在樓蘭古城進行考古發掘,隊長便是《樓蘭考古調查與發掘報告》的編寫者侯燦。兩天後(4月16日),東路隊到達樓蘭古城,兩隊會合,東路隊考古隊員加入發掘行列,央視繼續拍攝。4月22日,所有人或乘直升機、或徒步、或騎駱駝離開樓蘭古城。

  新中國首次樓蘭考古,正是源于中日合拍紀錄片《絲綢之路》。

  改革開放後中日首次合作拍攝的這部紀錄片,由于從敦煌到樓蘭段荒漠廣布,與世隔絕,因此由中方獨自拍攝。1979年6月,央視邀請新疆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協作考察樓蘭古城。新中國成立以來,還沒有一位考古學者有機會進入樓蘭,研究人員對此自然是求之不得。

千年古國,重見天日

  樓蘭,最早見于司馬遷的《史記》,地處塔裏木盆地最東端,與敦煌鄰接,是西域的一個重要王國。然而,這個絲路重鎮在西元5世紀後突然消失無蹤,繁榮的樓蘭綠洲成了一片荒漠。

  樓蘭再次出現在人們視野,已經是1500多年後的20世紀。

  1900年,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一行在羅布泊考察時,維吾爾族向導艾爾迪克偶然發現一座古城。次年,斯文·赫定來到古城挖掘,收獲了大量文物。在他帶回歐洲的文物中,包括150多件漢文簡、紙文書。研究發現,至少17件漢文書中有“樓蘭”二字,出現在從樓蘭寄出或在樓蘭接收的信函中。這座古城,正是《史記》曾記載、後來消失了的樓蘭古城。

  樓蘭的發現,震驚了世界。

  被斯文·赫定吸引來到樓蘭、離開後帶走大量文物的,是英國探險考古學家斯坦因。1906年,斯坦因來到樓蘭古城,收獲滿滿。1914年,他重返樓蘭,再次獲得大量珍貴文物。

  被斯坦因吸引來到樓蘭的,是日本大谷探險隊的橘瑞超。1909年,這位沒有受過任何考古訓練的年輕僧人來到樓蘭古城,獲得不少文物,包括著名的“李柏文書”——前涼王朝駐扎在樓蘭的西域長史李柏寫給焉耆王的一封重要信稿。

  外國人來到樓蘭之後,把所獲文物帶出國門,據此進行研究。文物流失令人傷心,研究落于人後更令人扼腕。

  1927~1935年,中國和瑞典聯合組成西北科學考察團,開展多學科綜合考察。中外考古學家先後進入樓蘭境內,中方學者黃文弼在土垠遺址掘得極具價值的漢代木簡,瑞方學者貝格曼在小河遺址發現了保存完好的木乃伊。黃文弼是第一個在羅布泊地區發掘的中國考古學家,但受河水阻擋沒能進入樓蘭古城。

  1964年10月,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羅布泊地區成功爆炸,樓蘭成為軍事禁區。

  因此,1979年,能夠借助央視拍攝紀錄片的機會進入樓蘭考古,對考古工作者來説無疑是一次難得的機會。為確保考察成功,新疆社科院考古所人員在1979年先後從空中和地面對樓蘭古城進行了兩次先遣考察。地面考察時,在孔雀河北岸發現古墓溝墓群。王炳華等人在這裏發掘了42座古墓,其中6座“太陽墓”最引人注目。

  兩條進入樓蘭古城的道路已經清晰:一條從敦煌出發,沿著古代絲綢之路,進入羅布泊,到達樓蘭古城;一條從馬蘭基地前往孔雀河北岸,越過幹涸河道抵達。

  1980年,《絲綢之路》正式開拍,樓蘭考古揭開新的一頁。考察隊員兵分兩路,東路隊穆舜英為隊長、央視攝像同行,4月1日從敦煌出發,向樓蘭挺進;西路隊侯燦為隊長,3月27日從馬蘭基地沿上一年考察路線進入樓蘭古城。

  新中國的首次樓蘭古城考古就此拉開序幕。

樓蘭考古新發現

  侯燦帶隊進行的樓蘭古城考古發掘,是繼斯文·赫定、斯坦因之後唯一有組織的樓蘭古城考古發掘。

  樓蘭古城今屬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若羌縣,與若羌縣城直線距離220公里。樓蘭古城被千年風沙侵襲,如今城中只剩殘缺的佛塔、城墻、宅院和“三間房”遺跡。考古隊員重新測定樓蘭古城的位置在東經89°55′22〃、北緯40°29′55〃,四面城墻約長330米,總面積10.82萬平方米,基本呈正方形。這些新的測量,糾正了斯文·赫定、斯坦因測量的誤差。

  “這是一場規模空前的沙漠考古,填補了我國考古工作者以往沒能進入樓蘭古城發掘的空白,並且糾正了既往學者的一些認識。”出版《樓蘭考古調查與發掘報告》的鳳凰出版社社長倪培翔説。

  翻閱這部考古報告,可見內容之豐富:除了重測城址范圍、城墻建築,還發現了由城西北流向東南的古水道;考察了城中佛塔、房屋遺址,測量了城內大小院落;發掘清理了城郊的平臺墓地和孤臺墓地;收集到1004件文物……

  “可以説是幸運之神降臨在侯燦先生身上。”北京大學歷史學係教授榮新江説,樓蘭考古殊為不易,短短20天做了這麼好的調查和發掘,獲得大量有價值的文物,比如發現的戒指,與絲路貿易有關;發掘的一批銅器、漆器,顯示中原文化向西傳播;發現的一枚貴霜錢,同樣是中外交流的見證;大量簡、紙文書有多方面的價值。樓蘭的文字寫在木簡和紙上,簡、紙在同一時空並存,為研究中國書寫材料從簡向紙過渡的歷史提供了文物資料。

  “侯燦先生清理斯文·赫定和斯坦因翻過的樓蘭古城裏的垃圾堆,依然發現了許多漢文文書殘紙。”參加了1979年冬樓蘭考察的中科院地理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王守春説。

  斯文·赫定1901年在古城“三間房”東間挖到了一些簡、紙文書。斯坦因1906年和1914年兩次在此挖掘,同樣挖獲不少簡、紙文書。他們各自誇口。斯文·赫定説:“房間內的東西,甚至小到一粒谷粒,都被我們無一遺漏地清理出來,一直清理到下面的堅硬的原始地面。”斯坦因説:“許多寫有文字的紙片和木片被我們完全徹底地發掘出來。”但是,中國考古隊員在他們掃蕩了三遍後,依然清理出了一件紙文書,以及絲絹、棉布等文物。

  事實上,斯文·赫定和斯坦因在這裏挖寶式的發掘,破壞了古城的部分遺存,並為後來的考古工作增加了困難。

  《樓蘭考古調查與發掘報告》在關于古城東北區的發掘部分中寫道:“我們這次調查是在他(斯坦因)挖掘擾亂的基礎上進行的,這就增加了我們工作的困難。同樣,斯文·赫定在1901年的挖掘,也給遺址的調查帶來了嚴重的破壞,加之斯文·赫定沒有考古學的素養,他對遺址的考察和描述,往往又是含混不清或模糊不明的,甚至方位上也有錯誤的地方。”

  來此踏查發掘過的外國人中,日本大谷探險隊的橘瑞超獲得了一些文物,包括著名的“李柏文書”。但即使如此重要的文書,橘瑞超連文書出土地點等也沒有記錄,導致後來的研究出現混亂。

  斯文·赫定在挖掘時,用獎賞的方式激勵所雇工人挖獲文物。他在《我的探險生涯》中寫道:“那幢房子(“三間房”)的形狀如同馬廄似的,有三個向外的馬槽。毛拉(斯文·赫定所雇挖掘人)在靠右(即東間)的那個馬槽式的房間中找到一片寫有中國字的紙片,因此得了獎賞。”

  三人中,斯坦因是著名考古學家,但是他的挖掘同樣馬虎潦草。在城郊的孤臺墓地,中國考古隊員在他挖掘過的一座幸存墓葬中,發現了珍貴的彩繪漆器和4枚五銖錢,以及眾多絲毛棉織品。

  在另一座出土了大量錦繡的墓葬中,斯坦因及其雇工僅挖了其中一段,拿走了不少絲織物,完整的墓葬形制卻沒有搞清楚。等到中國考古隊員把墓穴揭開,將墓室兩端出土的織物和斯坦因發表的資料對比,發現不少織錦不僅品種一樣、圖案色彩相同,甚至可以拼接。

中國學者有了發言權

  “侯燦是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之後,第一批從事樓蘭考古的新疆考古工作者。他所主持的樓蘭古城考古發掘工作,獲得了非常豐富的文物和文獻材料,填補了我國考古工作的某些空白,使得我國學者在樓蘭研究上有了發言權,並為國際學術界所矚目。”榮新江説。

  1980年田野考古結束後,侯燦開始執筆撰寫他所主持的樓蘭考古報告。1987年3月,《樓蘭考古調查與發掘報告》完成,但是一直未能出版,2016年侯燦去世也沒能見到該報告出版。

  “雖然由于種種原因,《樓蘭考古調查與發掘報告》遲至今日才出版,但這依然是繼斯文·赫定、斯坦因之後最新的樓蘭考古報告,為樓蘭考古發出了中國聲音。”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孟憲實説,樓蘭是國際關注的焦點,斯文·赫定、斯坦因一言九鼎的時代過去了,樓蘭考古研究該聽聽中國的聲音了。

  王守春認為,新出版的報告在測量,細石器、古水道的發現,墓葬考古發掘等方面超越了斯坦因關于樓蘭的考古報告,所獲文物豐富了人們對樓蘭史前以及漢晉時期的歷史認識。

  1930年代兩入羅布泊的黃文弼,是第一位深入羅布荒漠的中國考古學者,他的《羅布淖爾考古記》是關于羅布泊的首個有國際影響力的考古報告。孟憲實評價道,《樓蘭考古調查與發掘報告》的出版,是中國學者沿著黃文弼的羅布泊之路,進入樓蘭遺址核心區考古的一個新的裏程碑。

  “1979~1980年第一代新疆考古工作者揭開了新中國樓蘭考古新的一頁,為構建‘樓蘭學’奠定了重要的學術基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李文瑛説,繼王炳華先生的《古墓溝》考古報告2014年出版之後,《樓蘭考古調查與發掘報告》是新疆文物考古的又一重要成果。它們的出版,為1979~1980年樓蘭田野考古劃上了圓滿句號。

  值得期待的是,近年來,樓蘭地區有了一些新的考古發掘和考古發現。隨著發掘資料整理工作的推進,樓蘭地區考古必將取得新的成果。

  金色夕陽下,樓蘭高大的佛塔和“三間房”蒼茫肅立。一座廢棄的荒漠古城,給世人留下無盡的思索。曾經的絲路重鎮,為何成了一片廢墟?曾經煙波浩渺的羅布泊,為何成了幹涸的荒灘鹽漠?人類生存、發展與自然環境應該如何相處?

  “對于今天的學術界,特別是關注生態環境對人類影響問題的考古、地理、環境、歷史、氣候等多個學科的學者,樓蘭都是一個極富吸引力的所在。它引發國內外諸多學者多年來努力鑽研,成為一個國際上持續不斷的熱門話題。”榮新江説。

  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朱玉麒説,這部考古報告的出版,必將進一步推進樓蘭研究。樓蘭始終受到國內外學界關注,樓蘭之謎依然有待繼續破解,揭示樓蘭文明需要各界共同努力。“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21世紀的今天,我們應該賦予這首詩以新的意義,使樓蘭研究迎來新的發展。

  (本文圖片由新疆師范大學黃文弼中心提供)

來源:2022年4月6日出版的《環球》雜志 第7期

《環球》雜志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志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志”。

 請注意: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新華網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利。
·您在新華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新華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新華網新聞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向留言板管理員反映。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匿名

 查看評論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列印本稿
查看評論
推薦給朋友:
  相關新聞:
新華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新華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新華社和新華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新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新華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新華網",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繫。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與新華網聯繫。

訂閱本刊
本刊通用網址:環球雜志
  • 如果您對《環球》雜志的稿件有任何意見及建議請與我們聯繫。
  • 編輯部電話:
    010-63077031
  • E-mail:
    globe1980@vip.sina.com
  • 社址:北京市京原路8號新華社第二工作區
  • 郵遞區號:100040
  • 對外合作:
    010-63077015
  • 傳真:010-63073516
  • 總 編 輯:馮瑛冰
  • 執行總編輯:卞卓丹
  • 《環球》雜志
    新華通訊社主管
    瞭望周刊社主辦
    環球雜志社編輯出版
    ·全彩半月刊
    ·出版日期:每月1日/16日
    ·國內統一刊號:CN11-1273/D
    ·郵發代號:2-511
    ·國外郵發代號:SM341
    ·國內訂閱:
    全國各地郵局均可訂閱 本刊隨時辦理郵購
    ·全年訂閱價:192.00元
    ·國內零售:
    全國各大中城市報刊攤點/地鐵/機場/書店等均有銷售
    ·零售價:8.00元
    ·國外總發行:
    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北京399信箱)
    ·海外定價:US $6.00元 HK $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