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三旗滿洲與下五旗滿洲的權力差異趨零之際,下五旗變更為上三旗,並不能因此帶來權力實質上的提高。而蒙古旗、漢軍旗的情況有所不同,變成滿洲旗,無疑可以顯著提高身份。
李寶臣
八旗制度是清朝獨創的兵民合一的政治與軍事組織,創自清太祖努爾哈赤,完備於清太宗皇太極,包括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共二十四旗。清軍入關以後,沒有推行八旗制度。在行政管理上,始終堅持分而治之,以八旗制度管理旗人,以郡縣制度管理漢人。漢人兵民分治,軍隊通過招募組成,號稱“綠營”,即軍旗為綠色。
入關以前,皇太極親統正黃旗、鑲黃旗、正藍旗。故把這三旗稱為上三旗,而把王、貝勒統領的正紅旗、鑲紅旗、正白旗、鑲白旗、鑲藍旗,稱為下五旗。入關後,順治五年(1648年)四月,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獲罪死於獄中,所統正藍旗降格,被攝政王多爾袞的正白旗所替代。上三旗遂變成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順治八年(1651年)二月多爾袞死後被政治清算,也未改回原狀,一直延續到清亡。
清初宮廷侍衛在上三旗子弟中挑選,分為一等侍衛(正三品)60人、二等侍衛(正四品)150人、三等侍衛(正五品)270人、藍翎侍衛(正六品)90人共四級。侍衛由6名領侍衛內大臣(正一品)統領,在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三旗的滿洲勳貴高官中每旗欽選二人。領侍衛內大臣職掌侍衛、親軍選拔,考核升降,日常訓練,宿衛值班,朝儀列侍,隨扈皇帝出巡等。紫禁城禁衛分成內外兩班宿衛。內班宿守乾清門、內右門、神武門、寧壽門等,外班宿守太和門等。
侍衛以御前侍衛與乾清門侍衛最為尊貴,由御前大臣統領。御前大臣也是欽定的,一般選自勳臣或軍機大臣。御前侍衛,由於貼近皇帝,升遷比較容易,清代由侍衛升至卿相的人相當多。如鰲拜(鑲黃旗)、遏必隆(鑲黃旗)、索尼和索額圖父子(正黃旗)、傅恒和福康安父子(鑲黃旗)都曾當過侍衛。
這種只在上三旗中挑選侍衛的做法並未持久,雍正繼位後,八旗權力進一步集中於皇上,挑選侍衛的範圍也就擴大到了下五旗。譬如大家熟知的和珅,屬正紅旗滿洲,是從三等侍衛起家的。
雍正抑制下五旗王公權力,旗務由朝廷任命的都統、副都統管理。此後普通旗人不管隸屬上三旗還是下五旗,並無權力上的實質差別,凡旗人均生活在旗下,“錢糧”發放同級同工同酬,不因旗別不同而不同。
儘管如此,上三旗的身份地位仍具誘人的政治光環。皇帝也願意把抬旗作為施恩籠絡大臣的手段。福格在《聽雨叢談》卷一中寫道:“下五旗滿洲,或皇后、皇貴妃母族,例得抬入上三旗;至蒙、漢軍大臣卓有功績,或撥入本旗滿洲,或抬入上三旗滿洲。及內務府人撥入外三旗滿洲佐領,皆隨時出於特恩。”在上三旗滿洲與下五旗滿洲的權力差異趨零之際,下五旗變更為上三旗,並不能因此帶來權力實質上的提高。而蒙古旗、漢軍旗的情況有所不同,變成滿洲旗,無疑可以顯著提高身份。
皇后、皇貴妃娘家抬旗始自康熙生母孝康皇后佟氏。佟家原隸屬漢軍正藍旗,抬旗入滿洲鑲黃旗後,改稱佟佳氏。
來源:2022年4月6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7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