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9月3日,一名參會人員在服貿會中國銀行展&體驗數字人民幣消費
未來,美國對中國的金融遏制或將呈現加強化、多樣化、精細化等三個特點。
文/孫超 穆睿彤 編輯/樂艷娜
金融遏制,是美國憑藉獨一無二的金融霸權地位所擁有的獨門利器,不僅低成本、高效率,而且是具有明顯單邊強制性的不對稱打擊,是其實現自身戰略目標的重要抓手。
美國對中國的金融遏制手段主要有哪些?中美兩國金融博弈未來如何?中國又將如何應對?
美對華金融遏制手段
在中美戰略競爭不斷激化的背景下,中美在金融領域也已出現越來越多的摩擦,美國憑藉其金融霸權,對中國的金融遏制手段十分多樣,中國保衛金融安全、促進金融開放、深度融入全球金融治理體系都面臨着來自美國的壓力。
第一,美國利用金融手段制裁中國企業、金融機構和個人。近年來,美國將多家中企和一些中方人士列入一些所謂的清單,對其金融和貿易活動進行制裁。比如2月7日,美國宣布將33家中國企業和機構列入美商務部所謂“未經核實名單”,限制其國際貿易活動。中國金融機構也頻繁被美國金融次級制裁波及。美國還威脅使用包括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在內的國際金融機構對中國進行制裁。
第二,對中企赴美上市融資設置障礙。比如,3月11日,美國證監會(SEC)依據《外國公司問責法》(HFCAA)將5家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認定為有退市風險的“相關發行人”。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USCC)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0月,已經有17家中國企業在美股摘牌退市,其中部分企業的退市原因正是美國政府的政治打壓。此外,美國還通過行政命令的方式干預市場投資者選擇,叫停對中國企業的證券投資。
第三,指責中國操縱匯率,對華發動匯率戰。2019年,美國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認為中國採取具體步驟促使貨幣貶值,同時保有大量外匯儲備。直到2020年初,美國才取消對中國“匯率操縱國”的認定,但中國仍被列入觀察名單。使用匯率手段打擊中國,美國一方面可以據此採取限制中國實體融資、限制貿易、加徵關稅等制裁措施,另一方面,可以此作為談判籌碼,在中美經貿磋商中向中國施壓。
第四,極端情況下可凍結中國所持美國國債。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和一些共和黨參議員就頻頻指責中國,要求中國對美國賠款,原因是“病毒源自中國”。一些政客甚至&&,美國可以通過凍結中國在美主權資産讓中國為“疫情買單”。雖然這些言論並不代表美國的政策導向,但用中國在美資産的安全性來威脅和限制中國,將是美國的重要金融利器。
第五,限制中國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發揮更大影響力。美國在全球金融治理機制改革問題上一直持有高程度的保守態度,消極應對中國和其他新興市場國家提出的國際金融制度改革訴求。此外,美國通過游説盟友不要加入中國主推的金融治理機制,利用其金融霸權地位持續向中國金融制度的創新行為施加結構性壓力,妨礙中國發揮更大的國際影響力。
未來金融遏制特點
從保持其金融霸權的角度考慮,美國必然不願放棄多年來積累的優勢地位。未來,美國對中國的金融遏制或將呈現加強化、多樣化、精細化等三個特點。
第一,程度會持續加強。一方面,美國會繼續不斷使用傳統金融武器,並增強其烈度和頻率;另一方面,美國會更大力度、更頻繁地利用其地緣政治影響力,尤其在亞太地區,持續以金融手段對中國以及與中國合作的國家施壓。
第二,方法會更加多樣化。除了傳統慣用方法之外,美國會尋求更多“新穎”的方式,也不能排除在某些極端情況下會開展全面金融戰的可能性。比如“欲擒故縱”,在特定時刻先釋放一些善意的金融信號,但在所謂“合適的時候”再進行打壓。
第三,目標會不斷精細化。與歐美較為成熟的金融體系相比,中國的金融系統儘管在過去的數十年中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整體來看仍然較為脆弱。因此,在美中相對實力此消彼長的情況下,美國針對中國會逐漸開始選取更多的“薄弱”目標進行“精準打擊”。比如抓住中國市場對新型金融産品認識不足、中小金融機構風險管理經驗欠缺等不足,實施“精準打擊”。
中國應對
需要看到的是,美元霸權是美國能夠利用世界三大金融系統(SWIFT、紐約清算所同業支付清算系統CHIPS、聯邦電子資金轉賬系統Fedwire),對許多國家及企業進行制裁的根本原因。儘管美國的這種做法廣受詬病,但真正能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並不多。
中國想要突破美國的金融遏制,可以另辟蹊徑。
一方面,中國必須從新能源入手,開展能源革命,同時建立自己的國際結算系統和交易系統。美元與石油的挂鉤無法忽視,而目前中國的經濟發展仍然大規模依賴石油,石油能源産業地理分佈又非常不均,這是中國無力改變的。但是新能源産業更依賴製造能力,再加上中國新能源資源較為豐富、基礎設施建設如特高壓電網也實現了大量鋪設,中國未來有可能從石油能源進口大國逐漸轉變成新能源出口大國,從而構建不同於美西方主導的游戲規則,實現美元挂鉤石油能源的破局。
另一方面,中國必須加快科技躍進的步伐。目前正在興起的數字貨幣技術,是中國的機遇。過去幾年,中國數字貨幣的推進速度明顯加快。2014年,中國人民銀行成立法定數字貨幣研究小組,開始對發行框架、關鍵技術、發行流通環境及相關國際經驗等進行專項研究。2021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中國數字人民幣的研發進展白皮書》明確指出,數字人民幣的目標之一就是探索改善跨境支付。這一新支付方式的顛覆性在於,它可繞過全球主流的SWIFT支付系統,在兩部終端設備之間進行點對點的直接交易。從長遠看,這將有助於人民幣成為全球貿易最依賴的結算貨幣之一,為世界帶來全新的貿易合作規則。
在未來的經濟發展中,對中國金融甚至是中國經濟的命脈起到至關重要作用的,將是新能源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數字支付等新興技術支持下的實體製造業,因此,中國仍要以實業立國,更加從容地應對來自美國的金融“攻擊”,既提高中國的綜合國力和競爭力,更助推中國在大國博弈中佔據先機。
(孫超係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穆睿彤係中國人民大學碩士研究生)
來源:2022年4月6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7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