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貴州森林覆蓋率達到62.12%。這是3月7日拍攝的貴州省龍裏縣灣灘河鎮營盤村(無人機照片)
岳超
要增強森林對減緩氣候變化的貢獻,一方面需要減少毀林,另一方面需要積極植樹造林或開展森林恢復。植樹造林更強調出於主觀意願積極種樹;森林恢復則側重於農田棄耕或禁止砍伐後森林的自然恢復。
放眼全球,由於農業活動的擴展,森林面積仍在不斷減少。據2020年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報告,1990年以來全球森林面積已減少了4.2億公頃,佔現有森林面積的10%。其中2010~2020年間森林面積每年減少470萬公頃,這一數字儘管比1990~2000年每年減少780萬公頃有所下降,但是全球森林面積仍處於凈損失狀態。農業開墾主導的森林面積減少主要發生在南美和非洲地區,而亞洲、歐洲森林面積則有所增加。
國際氣候變化行動從一開始就對森林的作用寄予厚望。早在1997年簽署的《京都議定書》,就設定了“清潔發展機制”,該機制允許發展中國家植樹造林産生的碳匯經核查後賣給發達國家,以滿足發達國家在公約中的減排義務。
隨着氣候變化行動的推進,國際社會和世界各國都提出了雄心勃勃的森林相關目標。2011年,國際自然聯盟組織和德國一道發起了“波恩挑戰”,目標是爭取不同國家、地區和組織的承諾,到2020年恢復1.5億公頃的全球範圍內已遭退化和毀林的土地,到2030年恢復面達3.5億公頃。組織方稱,承諾恢復1.5億公頃土地的目標在2017年就已實現,目前已有超過60個國家將這一承諾目標提升至2.1億公頃。
歐盟2014年批准了《歐盟2030氣候與能源政策框架》,承諾到2030年時將溫室氣體排放在1990年水平上降低40%,這一減排目標的四分之一需要通過優化土地利用和植樹造林(或森林恢復)來實現。
2020年批准的《歐洲綠色協議》進一步提出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並計劃到203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在1990年基礎上降低至少50%到55%;在這個協議框架內,歐盟隨之又制定了“2030生物多樣性戰略”,提出到2030年每年在原有基礎上以遵循生態系統原理的方式額外植樹30億棵(作為對照,2010~2015年間歐洲森林增長速率約為該目標的一半)。2021年11月份在英國格拉斯哥召開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超過140個國家簽署了協議,一致同意在2030年全面結束並逆轉毀壞森林。
過去幾十年,中國在植樹造林和森林恢復方面做出了大量努力。中國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實施了大規模的國土綠化與生態保護工程,例如“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京津防護林建設等工程,森林面積從第一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1973~1976)時的1.2億公頃增長到第九次清查(2014~2018)時的2.2億公頃,增長了近一倍。其中,人工林面積達到8000萬公頃,清查資料顯示森林總面積增加超過了人工林面積增加,表明部分森林面積增加來源於天然林的恢復。與之相對應,森林木材蓄積量也增長了近一倍,達到190億立方米。
森林木材蓄積量的增加伴隨着生物量碳庫的增加,顯示中國森林發揮了顯著的碳匯效應。不同研究估算的中國森林活生物量固碳在本世紀初達到了0.7億~1.2億噸/年,如果加上累積在木材産品、林下死木和枯落物以及土壤有機質中的碳,森林碳匯可達1.8億噸/年。基於不同方法估算的近20年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匯平均值為2.4億噸/年,抵消了同期人為活動碳排放的7%~15%。其中,森林佔據了中國陸地碳匯的絕大部分。
森林保護和人工造林産生的顯著碳匯效應,對中國碳中和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2021年,中國宣布了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的新舉措,提出2030年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的目標。中國目前能源與工業活動産生的碳排放約為28億噸/年,假設到2060年時可以將碳排放在目前基礎上降低90%,仍然有約2.8億噸/年的排放,屆時這些排放需要通過陸地和近海碳匯,以及其他負排放技術予以吸收,才能達到碳中和的目標。因此,無論如何,森林在中國碳中和戰略中扮演着舉足輕重的角色。
(作者係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員)
來源:2022年3月23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6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
|